荷叶·母亲》教案
课题
荷叶•母亲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1、学习散文诗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的精美语言,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女情。
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会人间至深至爱的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难点
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繁星教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大家是不是都听过这首歌:《烛光里的妈妈》,我们来听几句歌词:“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你能说说妈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吗?对,大家都会说,这是因为母爱!母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自己却变得不再年轻漂亮,不再光华依旧!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的《荷叶·母亲》,再一次体会一下母爱是什么。
品歌词,体会歌词中浓浓的母爱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感知课文
听录音,思考问题
1、作者以《荷叶·母亲》为题,结合课文说说“荷叶”和“母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点拨:作者把母亲比作荷叶,用荷叶对红莲的庇护象征母亲给孩子的爱护。
2、一首诗就像是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幅图画中包含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点拨:展现了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图画。图画中包含了红莲、荷叶。由此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联想到了母爱。因此,要读出感情,语速要稍慢,读出温馨和深情。
学生听录音,并在课文中进行概括或出关键词语。
培养学生概括和抓关键词语的能力。
知识积累
走近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出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和小说散文集《往事》。她的诗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为三大主题。
学生做笔记。
督促学生积累文学常识。
诗歌概况
《荷叶·母亲》选自《往事(一)——生命历史中的几页画面》,题目是编者加的。原题为《往事(一)》之七,这首散文诗是冰心的一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诗作。
学生做笔记。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预习检测
生难字
菡萏(hàn dàn)  徘徊(pái huái)
(qī)斜      (zǐ)妹
(pénɡ)    荫(bì)
徘徊(pái huái)  烦(mèn)
读,并做好笔记。
扎实基础知识大关。
形似字
蒂(dì):并蒂莲 
谛(dì):谛听
啼(tí):啼哭
瑞(ruì):瑞雪 
揣(chuǎi):揣测
喘(chuǎn):喘气
湍(tuān):湍急
词语积累
适意:心情不愉快。
花瑞:指花儿带来的好兆头。
菡萏:荷花的别称,这里指红莲的花蕾。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敧斜:倾斜,歪斜。敧,倾斜。
荫蔽:(枝叶)遮蔽。
讲授新课
一、抽读课文第一部分(1-3段),思考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写得到红莲的经过并由此引出对故乡园子内莲花的回忆。
2、第2、3两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全文主要的描写对象,由院子中的红莲转而回忆九年前月夜里祖父和“我”的谈话。花瑞人祥,并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从而把花和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3、第3段祖孙俩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语言描写,通过对话,由花及人,把三姊妹比作并蒂莲,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做好了铺垫。
二、齐读课文4-7段,思考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点拨:主要写了雨打红莲的过程和荷叶庇护红莲的感人情景。
2、第4段采用了什么写法?为什么要描写夜雨后两缸红莲花的情况?
点拨: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作者用“烦闷”写出“我”在雨夜的心情,为后面写“我”的感动蓄势。
写雨夜后的两缸红莲,是为了与白莲相对比,突出红莲的生机与活力。
3、“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句中“敧斜”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敧斜”即“倾斜”的意思,这里形象地写出了红莲被雨水打击后无处躲藏、东倒西歪的情形,为后文突出荷叶庇护红莲作铺垫。
4、“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中“无力的水珠”象征了什么?
点拨:荷叶象征母亲,在荷叶的庇护下,一切的打击都是那么的无力。因此,这“无力的水珠”正象征着困难和打击。这里,作者用水珠的无力反衬了荷叶(母爱)的伟大和圣洁。
3、抽读课文第三部分(8-9段),思考问题:
1、概括这部分的大意。
点拨: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歌颂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2、“心中的雨点”指什么?如何理解这段话所表达的感情?
点拨:“心中的雨点”喻指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这段话中的红莲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心中的雨”只有母爱才能化解。母亲就是我们的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形的,“心中的雨点”却是无形的。结尾直抒胸臆,卒章显志。
概括大意。
思考问题,整理答案。
概括段意。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问题,然后做笔记。
考查学生对开头句(段)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把握欲扬先抑的写法特点。
培养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
培养学生品味重点字词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能力。
拓展延伸
作者看了几次红莲?其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点拨:
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时的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
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烦闷”是因为半夜的雨让白莲凋谢了,白瓣儿像小船一样散漂在水面上,开得正艳的红莲会不会遭遇白莲的命运呢?
“不适意”的原因是雷雨越下越大,红莲被打得左右攲斜,“我”无法可想。
“不宁的心绪散尽”是因为母亲唤我回屋的同时,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正倾侧下来覆盖在红莲上面。母亲保护女儿的同时,荷叶正保护着红莲(暗示母亲像荷叶)。
作者情绪的变化与红莲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花本无情人有情,荷叶因有保护红莲这一伟大的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那么像荷叶一样的母亲呢?这样文章由景自然生出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学生看书并思考,整理答案。
培养学生整理文章内容,归纳文章重点的能力。
课堂练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菡萏(        )    徘徊(        )
斜(        )    妹(        )
(        )    荫(        )
(        )
答案:hàn dàn    pái huái
qī          zǐ 
pénɡ        bì
mèn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
敧斜
敧斜:             
(2)仍是不适意
适意:_______________。
(3)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慈怜: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倾斜,歪斜。
(2)开心,满意。
(3)慈祥而爱怜。
3、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叶·母亲》是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的一首散文诗。
B.《荷叶·母亲》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
C.《荷叶·母亲》中“荷叶”像征着伟大的母爱。
D.《荷叶·母亲》一文中“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
点拨:B。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借荷叶表达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美。
注音。
解释词语。
讨论交流。
巩固本课重点字的读音。
结合句子,理解词意。
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作业布置
课后收集赞美母爱的名言,注明作者。
学生课后根据要求完成作业。
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课堂小结
作者将情绪寄托于具体的景物,花大量的笔墨写莲花和荷叶,为抒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设置生动的情景。写母亲是抒情,写莲花和荷叶是写景,两者结合,使情因景美而更真,景因情真而更美。使文章达到生动形象、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听老师归纳,结合课文深思。
一篇文章讲解中的画龙点睛之处。这一小结主要抓住写景抒情的写法特点,有一定的指导性。
课堂板书
荷叶母亲
冰心
三看红莲:雨前红莲
借物喻人
赞颂母爱
雨打红莲
叶覆红莲             
三种情绪:烦闷  不适意
不宁心绪散尽         
学生做笔记。
给学生直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