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少年励志故事整理
古代少年励志故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是祖国的将来,是祖国的盼望。你知道的古代少年励志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古代少年励志故事,欢迎阅读!
    古代少年励志故事1
    战国时期的苏秦,青年时曾周游列国,盼望能捞个一官半职,但是由于自己的学识浅薄,没有能说得动列国的君主,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家里的人看到他穿着破衣服,趿拉着草鞋,挑着个铺盖卷,像条丧家之犬那样回家来,知道他在外面没有混出个名堂,就都不理睬他。
    妻子关上房门不让他进去睡觉,嫂子不给他做饭吃,父母也骂他没有出息。苏秦处在这种逆境之中,开头只是难过落泪,过后才想到这是由于自己的学识太浅薄了,所以出去游说难以胜利。从今他就发愤用功,每天读书到深夜。实在困倦极了,就想出个头悬梁锥刺股的方法来,那就是在梁上挂一根绳子,松松地套在头上,打瞌睡时,头一下垂,绳子绷紧,就吓醒了;假
少年故事
如神智还不糊涂,还发困,就再用锥子扎一下自己的大腿,一感觉到痛,神智糊涂了,就连续读书。他这种在肉体上熬煎自己的方法虽然并不高超,是一种笨法子,但在苏秦来说那是在逆境中不得已才采纳的,为的是激励自己用功读书。他就是用这种笨法子硬逼着自己读了很多书,增长了学识和才能。
    后来他又一次出门去周游列国,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如簧之舌,说动了燕昭王,关心燕国联合了韩、赵、魏、楚、秦等国,用反间计战胜了齐国。苏秦自己虽然被齐国捉住车裂而死,但是他在逆境中奋起用功,最终学有所成,这一点还是有肯定教育意义的,所以中国古代经常以“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们应刻苦用功读书。
    古代少年励志故事2
    汉朝的司马迁,诞生在史官家庭。他从10岁那年起,就在父亲的指导下阅读《尚书》、《左传》、《国语》等儒家经典和史书,下决心要继承父亲的事业。他从20岁起,努力去进行社会实践,到全国各地去游历,访求名山大川,调查历史上发生过重大大事的遗迹和遗闻轶事,为继承父亲的事业、撰写史书作预备。
    可是一件不幸的事情突然降落到司马迁头上,他的好朋友李陵在跟匈奴作战中战败被俘,投降了。他替李陵说了几句话,触怒了汉武帝,因而被投入监狱。其次年,又被施以腐刑,使他成了一个生理上残缺不全的人。面对这样的不幸,换一个人,可能会从今萎靡不振,丢失进取的信念,放弃一切事业。可是司马迁不是这样的人,他打算忍受屈辱,顽强地活下来,定要写一部“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见《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的史书。
    他这三句话的意思是:他肯定要写一部能根据自己的看法,来合理地解释天人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化的历史书。这是他为之献身的崇高事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也决不轻生。从今,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一遍遍地修改写出来的书稿。经过大约19年的勤奋工作,最终写了一部50多万言的《史记》。
    这部书为中国古代的史书制造了一种体例,用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几种形式,系统地叙述了自黄帝至汉朝前期的历史,照实地反映了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种种状况,总结了历史的阅历教训。司马迁讲到历史上很多人在逆境中发愤努力而获得胜利的例子,他自己就是以这些人为榜样,才树立起了信念,所以能身处逆境而发愤著书,最终最终获得了胜利。
    古代少年励志故事3
    汉朝的匡衡,诞生在贫苦农夫家庭,生活特别困难。他小小年纪就去给人家干活,挣点钱来养家糊口,上学读书自然想也不敢想了。可是匡衡偏偏是个非常喜爱读书的孩子,他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10多里路以外的一个亲戚家里去,请他们教他认字读书。经过长年累月的奔波,匡衡最终学会了不少字,能够看书自学了。于是他就从亲戚家里借了《诗经》等书来自学。他白天利用在田间地头休息的时候读书,时间不够用,很想再用晚上的时间多读点书,可是他家点不起灯烛,无法实现这个愿望。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觉邻居家里夜夜灯烛辉煌,把屋子照得犹如白昼一般。
    于是匡衡就在自家墙上凿了一个洞,借着从洞中透过来的邻居家的灯光读书。这就是所谓“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就这样在困难的环境中刻苦奋斗,利用这样的方法读完了《诗经》等儒家经典,在青年时代就成了一个非常出名的学者。当时人们中间曾流行着这样的谚语:“在匡衡面前不要谈论《诗经》,匡衡一谈《诗经》会使你喜笑颜开。”意思是说,匡衡是非常熟识《诗经》的专家,千万不要在他面前班门弄斧,而匡衡要是给人谈论起《诗经》来,那就头头是道,肯定会使人听了高兴奋兴。后来匡衡通过考试做了官,与他同时的学者都纷纷上书皇帝,说匡衡的学问举世无双,应当重用。
    皇帝接受了大家的意见,一步步地提升匡衡,最终让他当了丞相。匡衡在困难的环境中发愤用功而成才,为汉朝的政治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代少年励志故事】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