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名⼈关于勤奋的⼩故事
四年级名⼈关于勤奋的⼩故事
【篇⼀:四年级名⼈关于勤奋的⼩故事】
读书丰富了⼈的思想,如接触博⼤智慧的⽼⼈;读书了⼈的精神世界,使⼈⽣更加美丽。你看过哪些名⼈的读书⼩呢?以下是⼩编整
理了⼀些名⼈刻苦读书的,欢迎⼤家阅读。
名⼈刻苦读书的⼩故事⼀: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学家,唐宋⼋⼤家之⼀。他⼩时候很贪玩,直
到⼆⼗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切时
学习。有⼀年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读书。他的妻⼦
端了⼀盘粽⼦和⼀碟⽩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已经吃完了,碟⾥的⽩糖却原封未动,⽽旁边砚台上
竟有不少糯⽶粒。原来,苏洵只顾专⼼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学⼤家。
【感悟】从古⾄今,年⽼发奋学习的事例也⽐⽐皆是,青少年年⽼
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迅猛发展,使知识
的更新期⼤⼤缩短,活到⽼学到⽼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从幼年
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说⼈到中年,就是⽼年仍然需要坚
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名⼈刻苦读书的⼩故事⼆:⼋⼗⼆岁的状元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
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我解嘲地说:考⼀次,我就
关于勤奋的故事
离状元近了⼀步。
直到宋太宗雍熙⼆年(985年),他才考中进⼠,被钦点为状元。他⼀
共考了四⼗七年,参加会试四⼗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发的⽼
翁了。在⼤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称:皓⾸穷经,少伏⽣⼋岁;青云得路,多太公⼆年。
⾔明⾃⼰是⼋⼗⼆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
⾟酸!
【感悟】梁灏⼋⼗⼆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逢五代
乱世,⼈⽣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
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标
不惜追求到须发皆⽩,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少可以满
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称颂和学习。⼤
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的⼀⽣是⼀个不断
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
⽬标,实现⾃⼰的理想。
名⼈刻苦读书的⼩故事三:匡衡凿壁借光读书
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
却买不起灯油,⽆法在夜间学习。⼀天夜⾥,他正躺在床上默诵⽩
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灯⽕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他灵机⼀动,把邻居家的灯⽕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的⼈影投⾝到墙上,酷似⼀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匡衡灵机⼀动:
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过,照射到我这⼩
屋⾥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
他⾼兴地⼀⾻碌从床上爬起来,来⼀把凿⼦,在墙壁下⽅偏僻处
凿了个⼩⼩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块⼉地⽅。匡衡连忙
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块⼉宝贵的光亮处,专⼼致志地
苦读起来。匡衡的⽗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
⼜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天帮⼤⼈忙⽥⾥的农活,夜晚借着那⼀⼩束从隔
壁⼈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终于成为
⼀代学者。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的因素,⾃⼰
的努⼒才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克
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的学习毅⼒。
名⼈刻苦读书的⼩故事四:鲁迅在三味书屋
鲁迅⼩时候⾮常淘⽓。⼀天,镇⾥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
的锣⿎声,便在家⾥坐不住了,趁着⽗亲不注意,他⼀溜烟⼉地跑
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突然,热闹的锣
⿎声停了,从后台⾛出⼀个⼈,对台下⼀拱⼿说:哪位⼩兄弟愿意
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的⼩⿁。
那些平时⾮常调⽪的孩⼦这会⼉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 ⼩鲁迅⾛上台去,让戏班的⼈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把钢叉
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了,⼩伙伴们都⾮常佩服他的勇⽓。
鲁迅12岁那年,被⽗亲送进了⼀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
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精灵⾮常感。他在园中想起古⼈东
⽅朔说过有⼀种⾍叫怪哉,⽤酒⼀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常想
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先⽣,这怪哉
⾍是怎么⼀回事呢?
先⽣却板着脸,很不⾼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应该读书,先⽣不喜欢学⽣问各种古怪
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分严厉的先⽣也开始喜
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学习,
制作了⼀张⼩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字:读书三到:⼼到、眼到、⼝到。
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每读⼀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个字,读
过⼏遍之后,就⽤默读来加深对课⽂的理解,⽤不了多久,他就能
熟练地把课⽂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
读书三到的书签。
【感悟】学习要讲究⽅法,循序渐进,⽇积⽉累。真正会学习的⼈,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
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晃⽽过,是所谓学⽽不思则罔。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集中时间、集中精⼒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名⼈刻苦读书的⼩故事五:陈景润认真读书
陈景润⼩时候经常和哥哥⼀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
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本书,藏在⼀个别⼈不容易发现的⾓落或
桌⼦底下,⼀边津津有味地看书,⼀边等着别⼈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别⼈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当⽼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
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
到了⽆限乐趣。数学是⼼智的⽐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
不吝惜时间和精⼒。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但向
⽼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式很特殊:看到⽼师外
出或者⽼师从⾼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师⼀起⾛⼀
段路,并且⼀边⾛,⼀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道数学难题:⼤约在200年前,⼀
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个偶数均可表⽰成两个素数
之和,简称 1+1 的理论。但他⼀出⽣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
着⼀⽣的遗憾离开了⼈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
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
界数学界⼀⼤悬案。
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喻,他把数学⽐喻成科学
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偶数为⼀个素数及⼀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
乘积之和》(简称 1+2 ),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程碑式的
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
为陈⽒定理。
【感悟】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
攻克⼀个⼜⼀个的难关,取得巨⼤的成就。青少年在学习中,会遇
到⼀些困难,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这⾥提供两种⽅法借鉴:1、鞭
策法:让警官、好友监督⾃⼰,⾃⼰要尽量配合。2、⾃制法:为⾃
⼰⼀个奋⽃的⽬标,这个⽬标必须是你最在乎最怕失去的。然后
为了那个⽬标,让⾃⼰勤快起来。并且可以在醒⽬的地⽅贴上⾃⼰
的⽬标提醒⾃⼰。
下⼀页更多精彩名⼈刻苦读书的⼩故事
【篇⼆:四年级名⼈关于勤奋的⼩故事】
凿壁偷...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
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
⼦的头发很长。他就⼀根绳⼦,⼀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
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低,绳⼦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
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
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所以,他下定决⼼,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个
⽅法,准备⼀把锥⼦,⼀打瞌睡,就⽤锥⼦往⾃⼰的⼤腿上刺⼀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来⽐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式⽅
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个⼤学问家名叫匡衡。他⼩时候就⾮常喜欢读书,可是
家⾥很穷,买不起蜡烛,⼀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意中发现⾃家的墙壁似乎有⼀些亮光,他起
床⼀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
衡看后,⽴刻想出了⼀个办法。他来⼀把凿⼦,将墙壁裂缝处凿
出⼀个⼩孔。⽴刻,⼀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
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
光读书。由于他从⼩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囊萤映雪“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把萤⽕⾍来当灯读书;映雪是
晋代孙康冬天夜⾥利⽤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囊萤映雪”⽐喻家
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则练囊盛数⼗萤⽕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晋代时,车胤从⼩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亲⽆法为他提供良
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这个时间背诵诗⽂。
“夏天的⼀个晚上,他正在院⼦⾥背⼀篇⽂章,忽然见许多萤⽕⾍在
低空中飞舞。⼀闪⼀闪的光点,在⿊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
果把许多萤⽕⾍集中在⼀起,不就成为⼀盏灯了吗:于是,他去
了⼀只⽩绢⼝袋,随即抓了⼏⼗只萤⽕⾍放在⾥⾯,再扎住袋⼝,
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来看书了。从此,只要
有萤⽕⾍,他就去抓⼀把来当作灯⽤。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
做了职位很⾼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
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跑掉,⾮常可惜。
“⼀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透进⼀
丝光亮。原来,那是⼤雪映出来的,可以利⽤它来看书。于是他倦
意顿失,⽴即穿好⾐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地上映出
的雪光,⽐屋⾥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即看起书来,⼿脚冻
僵了,就起⾝跑⼀跑,同时搓搓⼿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
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
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后来,他也当了⾼官。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
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读书。“少不得⽗意,常与仆夫杂处,⽽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馈饷之,
林虽在⽥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当侍卫。他⽣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
孩⼦不⼤⽼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
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有⼀回,李密骑了⼀条⽜,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
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
有⼀个花园,但他专⼼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眼,董仲舒如此专⼼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为同窗好友。有⼀天,两⼈
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扰,读书如故,⽽华歆
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并⾮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