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1《式微》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同学们,“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式微》。《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二、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领会诗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三、原文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四、注释
《式微》:选自《诗经·邶风》。
式微:意思是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邶风:邶地的民歌。邶,今河南淇县北部一带。
胡:何,为什么。
微:(如果)不是。
君:君主。
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
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
躬:身体。
五、诗意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泥浆中劳作!
六、赏析
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 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 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七、文学常识
现代诗歌鉴赏《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 为《诗》、或《诗三百》。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的“六义”
1)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三大表现手法: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陈述铺叙)
“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八、问题探究
(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参考:
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2)这首诗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3)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参考:
采用了反问、隐喻、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婉转而有情致。
(4)全诗都是设问句,试分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
“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受奴役者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不平。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歌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5)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
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全诗表现了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也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九、诗歌主旨
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也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十、板书设计
【基础过关】
      》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 为《诗》、或《诗三百》。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     
【答案】 诗经
【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式微》:
(2)式微:
(3)式:
(4)微:
(5)邶风:
(6)胡:
(7)微:
(8)君:
(9)中露:
(10)微君之躬:
【答案】
(1)选自《诗经·邶风》。
(2)意思是天黑了。
(3)语气助词。
(4)昏暗。
(5)邶地的民歌。邶,今河南淇县北部一带。
(6)何,为什么。
(7)(如果)不是。
(8)君主。
(9)即露中,在露水中。
(10)(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实战过关】
一、默写
记忆型默写:
1、               ,胡不归?             ,胡为乎中露?
2、式微式微,胡不归?                        
【答案】
1、式微式微   微君之故
2、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 注意“微”“躬”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理解型默写:
1、《诗经·式微》中,反复咏“                              ”。
并通过质问式的回答表达控诉,不言怨而怨自深。
2、《诗经》中常以反问表情达意,使得情感抒发痛快淋漓。《式微》中“                  ,                    ”,这一反问表达了苦于劳役的人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3、读《式微》,我们同情于人民的辛苦:“微君之躬,___________?”
【答案】
1、式微式微  胡不归
2、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3、胡为乎泥中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微”“躬”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
(一)(2018·全国初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
【答案】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的同情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解析】 考查对诗歌主题的把握。从内容上看,描写的是苦于劳役的劳动人民的怨声。劳作一直到天黑而不得回家,在野露里、泥水中受罪。显然,“胡不归”是设问,整诗是满腔不平的自问自答式的发泄。相当于“要不是这些当官的,咱咋能这么晚了还回不了家”。由此看来,诗歌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的充满了同情。
2.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请具体说明。
【答案】 诗歌采用设问的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发人深思,达到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的效果。
【解析】 考查设问这种修辞的作用。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能够通过通过一问一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并引起听者的深思。本诗中的设问,作用之一,引人注意,发人深思。作用之二,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
(二)(2019·湖北初二月考)诗歌鉴赏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微:幽暗不明。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故:为了某事。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3.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