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阅读感悟五篇
《牛虻》阅读感悟1
  夜逐渐笼罩了大地,我伸手打开了台灯,继续全神贯注地看着书。
  这本书我很喜欢,它讲的是意大利青年亚瑟,出生于富商家庭,但成年后毅然投身革命。由于疏忽,他泄露了机密,使得战友被捕,这令青梅竹马的女友琼玛误会,并痛苦地发现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蒙太尼里神父的私生子。在严酷的现实教育下,他以假自杀为掩护,愤然出走,在外漂泊十三年,历尽艰辛,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化名“牛虻”,回国组织武装,偷运军火,积极准备起义。最后不幸被捕,面对军方的威胁和生父的劝降,不为所动,从容就义。
  夜,更深了。虽然已经读完了《牛虻》这本书,但是我仍直愣愣地盯着那最后一个字,心里有些某名的惆怅,像牛虻这样如此完美的英雄人物,竟也会死得如此悲惨,我缓缓合上了书本。
  这小说主人公亚瑟是在各种矛盾冲突的洗礼下一步一步地成长的。开始时,亚瑟并不知道蒙太尼里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只是把他当作慈爱可亲、堪予信任的神父。当时的亚瑟受到了争
取民族解放独立思想的影响,在跟神父的讨论中坚持认为:做一个虔诚的徒与一个为意大利独立而奋斗的人并不矛盾。他不知道两者在当时的意大利是水火不相容的。神父对这种天真的想法十分担心,他希望将来能打消亚瑟反教会统治的危险思想。然而亚瑟对神父因父子私情而产生的宽容却作了错误的理解,认为宗教与革命是可以统一的,并且不恰当地把神父看作是教会统治的代表。由于这一错觉,当新神父到来时,他立即遭受惩罚:他和所有的革命党人遭到逮捕。直到他儿时女友琼玛给他一记耳光,人家告诉他新神父告密,以及蒙太尼里就是他父亲时,他那天真的幻觉才痛苦地消散。他开始认识到民族独立与教会统治是势不两立的。这次挫折对亚瑟来说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同时又是火中凤凰的新生。因此,在这残酷的现实教育下,亚瑟选择用自杀来逃脱这一切。而从此之后,亚瑟再也不是旧“亚瑟”了,他变成了那个饱经忧患,意志坚强,机智勇敢,喜爱嘲讽别人,看似十分冷酷且能让军方感到恐惧的“牛虻”。
  我缓缓站起身,来到窗前,欣赏着窗外那些正在少且匆匆赶路的行人和车辆。我轻轻叹息一声,为这个令人尊敬的人物的牺牲,倍感痛心。
  “意志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是要创造或是破坏某种东西的自由的憧憬,是能从无中创造
奇迹的创造力。”莱蒙托夫的一句话或许可以成为牛虻或者说是亚瑟那坚强意志的真实写照。牛虻,这个如此坚强的革命者,在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之后,他依然能够凭借自己那坚强不屈的毅力进行成长,且在南美洲度过了如人间地狱般的十三年,整整十三年!这,便是牛虻坚强意志的伟大,也是我为何如此敬佩的原因。
  你可以失去一切,但是你却不能让你的意志变得软弱,因为,如果你拥有了坚强的意志,那你便有能力去创造你想要的。而牛虻或者说是亚瑟,这位意志坚强的革命者才能在南美洲度过了这惨不忍睹的十三年。
  这便是革命者!拥有坚强意志的革命者!令人崇敬的革命者!
  《牛虻》阅读感悟2
  在我的心目中,亲情是最纯洁的、最值得信赖的感情:悲伤时,它给你抚慰;恐惧时,它给你力量;失望时,它给你鼓励;危险时,它给你保护……所以,亲情是圣洁的。可是,当我读完爱尔兰女作家艾丽伏尼契所着的《牛虻》后(蒙泰尼里把亲生的儿子送上断头台的事实),重重地打击了我的信念和感情。
  《牛虻》叙述的是统一意大利斗争中的一个故事:笃信上帝的贵族子弟亚瑟经过了一次次现实生活的挫折,改变了自己对上帝的信仰,投入了统一意大利的火热斗争中,从而引起一系列亲情与信仰的矛盾和斗争。
  平时,孤独寂寞的亚瑟最信赖自己的教父蒙泰尼里。‘父子’俩的感情是真诚的。当亚瑟因母亲的早逝而悲伤时,教父给他抚慰;当亚瑟犹豫彷徨时,教父又催他奋进……但是有一回,亚瑟把自己参加革命的志愿告诉蒙泰尼里,希望得到他的帮助时,教父一反往日的慈祥神态,不容反驳的让他打消这个念头。这第一次使年轻的亚瑟十分失望。一次偶然的机会,亚瑟得知蒙泰尼里就是自己的生身父亲,他迷惑、悲伤、愤恨,因为他心目中圣洁的神父竟然一直在骗他!但是他还是深深的爱着神父,因为他是教父,是父亲。
  13年后,亚瑟带着满脸伤疤和残缺的身体由南美洲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土地,投入了火热的战斗中。他用‘牛虻’作笔名,一次次用锐利的笔锋抨击当时黑暗的社会。从此,牛虻的名字便震动了意大利。这时的蒙泰尼里已经是一个深受人们尊敬的红衣大主教了。牛虻以自己的爱父之心,常常用各种方式和他接触亲近。当牛虻发现蒙泰尼里在13年中无时不忍受着痛失爱子的煎熬中时,心中的爱和恨交织着,更加矛盾。
  一次,牛虻和他的同志遭到骑兵的袭击,他勇敢的接受了掩护任务。当他拿起手,准备突围时,忽然听见蒙泰尼里的声音,拿起手的手无力地垂了下来。就在这一刹那,骑兵包围了他。
  看到这里我被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亲情深深地感动了。我既为牛虻的被捕感到惋惜,又深以为蒙泰尼里会设法救出他唯一的儿子,使得父子团圆。不料,这个忠于上帝的卫道士并没有手下留情:是他‘让’牛虻再度入狱。在监狱中,一心想保卫自己所谓的‘清白’、‘地位’的蒙泰尼里,在牛虻的死亡判决书上签上了名字,把自己心爱的儿子送上了刑场……蒙泰尼里很爱孩子,可是,作为一个反动主教,在关键时刻,在他所信奉的上帝的利益和孩子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上帝,保住了自己。直到这时,人们才看清他的真实面目。他是上帝的忠实信徒,他所代表的是宗教统治阶级,他之所以献出儿子是为了保住这个反动阶级的利益。
  牛虻是一个英雄,可他不懂人世间的父子亲情是可以由信仰决定取舍的,所以他会被自己反动的亲生父亲送上刑场。
  艾丽伏尼契,这位爱尔兰女作家写下的《牛虻》,的确留给了人们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
告诉了我们亲情的意义。
  《牛虻》阅读感悟3
  《牛虻》这本书,是一个朋友去旅行带回来给我的。当时拆开,就在扉页写了:“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可是当时忙于备战考试却并没有一口气读完,而是在两年后的暑假工中慢慢将它录入脑海……
  从“亚瑟”到“牛虻”,是时隔13年的苦难磨砺,是一个信奉上帝青年到想要推翻宗教信仰的革命者的转变。他因为不小心透露了组织的秘密而被心爱的人打了一耳光而伤心,后来又得知自己是自己深爱的神甫的私生子的双重打击下,他选择了假装死亡的方式消失,离开爱情与亲情。
  异乡的生活根本就不叫生活。在南美洲他过着非人的日子,在甘蔗园当苦力,为了一口饭成为被人戏弄嘲笑的小丑,在船上被毒打乃至毁容,在回到国土以至于他深爱以及爱着他的两个人都无法认出他。他受尽肉体与心灵的摧残,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却是变得更加强大,犹如“凤凰浴火,涅槃重生”!所以,在他回来之后,他成了笔锋犀利、干练冷酷而无所畏惧的列瓦雷士!
  他投身于革命,不仅因为他对教廷充满仇恨想要换回父亲,而且他想要“献身于意大利,帮她从奴隶和苦难中解放出来!”所以他一直坚持下来,他自己也说过:“如果我自杀了,我的工作怎么办?谁来替我完成?”他的崇高信念与精神感染鼓励了许多人。但他最后还是因为对神甫的爱而放下了被捕获,这令很多人心痛!那些给他行刑的士兵是那么地爱戴他,握着的手发抖,把子弹打偏……但他最后还是离开了人间……神甫在牛虻死后,才后悔莫及,后悔选择上帝放弃了需要他的自己的孩子,他最后也逼疯了自己。到了这里,宗教在主教心里慢慢退去,这也暗示着牛虻的牺牲没有白白浪费。
  而最后,牛虻在给琼玛的信中写到:无论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快活的牛虻。“琼玛知道一切后,也落下了泪,爱的人又再一次死去。或许从一开始注定是悲剧。
  但世人知道,牛虻虽死,他的精神却长存。
  《牛虻》阅读感悟4
  关于革命的小说,让我印象很深的有两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牛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我读完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第一次将一本书读了两遍甚至
牛虻读后感
三遍以上,可以说是这本书让我真正开始爱上阅读。
  这么多年过去,唯一记得的恐怕只有当初读这本书时的感受了。保尔所具有的自我牺牲、顽强坚韧的精神一直震撼着我,那种来自心灵的强大力量更是让我记忆犹新。
  而对于《牛虻》这本书,则是因为我曾多次在不同的书中看到过这个书名,之后偶然在图书馆见到才真正开始读它。但《牛虻》带给我的惊喜绝不亚于我第一次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的震撼。
  事实上,就这两本书而言,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联系,除了二者都属于革命小说,其在背景、写作方式上几乎没有可比性。对于我来说,把两本书放在一起讨论就仅仅只是因为我在阅读它们的其中一本时,能够由衷地激起对另一本书中的主人公的深切敬意,如此而已。
  相较于书中对“牛虻”所遭受的苦难的描写,“牛虻”的心历路程更能给我带来共鸣。主人公亚瑟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他对宗教和上帝有着极深的信仰之情。神父蒙太尼是亚瑟的忏悔神父,更是他最为敬爱和信任的心灵之父。
  亚瑟深受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思想的吸引,但是,他所信仰的宗教却并不支持这项
事业。于是,真正的冲突显现出来了,新的忏悔神父出卖了他,他钟爱的女友琼玛也不相信他。
  然而,最大的打击却是来自于蒙太尼神父,亚瑟得知他的真实身世是他最亲爱的神父蒙太尼的私生子。
  亚瑟一锤砸碎了耶稣像,同时破碎的还有他的心,他亲手打破了对上帝的信仰。宗教的背叛和蒙太尼的欺骗是他心中痛苦的根源,是灵魂式的毁灭,与之相比,女友的不信任反而显得微不足道了。
  如果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侧重的是对革命意志的锤炼,要经历的是革命过程中各种对生与死的考验。那《牛虻》,则是对心灵的考验,哪怕“牛虻”曾经经历过炼狱般的非人折磨,我感受到的更多的还是主人公心灵上的痛苦。他一直坚持着革命,坚持从事反宗教活动,读后感.梦想能把虚伪的上帝拉下神坛。在这过程中,对于宗教的痛恨与对蒙太尼交织的爱恨之情是他最强烈的情感来源,而这种情感是刻苦铭心同时又令他饱受煎熬的。
  主人公亚瑟多年来和命运做斗争,历经无数苦难才活下来,可这些和上帝比起来,还是输了。
  对于“牛虻”,我是充满同情的,我敬佩他那为理想奋斗不息的精神,更感动于他对神父蒙太尼的爱是如此深刻、执着。那种爱超越生命、超越信仰。
  读后感原文结束,某次搜这本书,看到有人提到亚瑟对神父的爱是一种极端的爱,确实如此,只是当时的我还想不到用这个词语。我当时想的是:主人公和神父之间的信任是最珍贵的,而这是一个打碎美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