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
 
(一年级)
培训资料
目录
课程标准解读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学习体会/崔峦
教材介绍与解读
2——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至三年级)
教材简介/崔峦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
简介/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心中心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
简介/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心中心
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下册
的新特点/ 
6——这两册〈语文〉课本编得好/田本娜
7——学生为本  以发展为本/陈昌发
8——新教材  新亮点  新理念/洪春幸
教学经验
9——使用实验教材的几个误区与应对策略/姚淑华
10——浅谈开展拓展性活动的作用/周虹民
11——从兴趣入手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陈主君
12——让游戏贯穿教学  还孩子快乐童年/刘沙娟
13——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提高汉语拼音教学的
趣味性/田国丽
14——拼音教学“趣”为先/ 
15——谈拼音教学的几点经验/韩志梅
16——认写分开  及早阅读  加强写字
关于课程改革中“识字与写字”问题的解答/ 
17——增强趣味  识用结合/皇甫惠仙
18——快乐识字  主动识字/张凤英
19——创设交际情景  引导语言实践/胡助金  陈慧泉
20——创新: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的关键/刘湘庆
21——让口语交际课堂活起来/一年级课程戴俏枝
22——“语文园地”教学谈/陈美璎
23——一年级实验教材课后练习的新特点/武春娥
24——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口头评价“三勿”金晓芳
教学设计
25——《识字4》教学设计/王润莲
26——《《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陆锦华
27——雨点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说明/崔丽霞
28——《美丽的小路》教学片断及其评析/施洁红  万晋玉
29——口语交际《该怎么做》教学设计/卢静
30——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杜禹
课程标准解读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的学习体会
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以改革课程为核心,牵动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而研究制订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点工程。20017月教育部颁布了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标志着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标志着新课程在全国进入实验阶段。
语文课程标准和其他学科的一样,第一次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语文课程。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以及“附录”四大部分。设计思路是:首先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地位,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而后阐述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接下来提出为了实现课程目标的几项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最后是附录,包括推荐的优秀诗文的背诵篇目、课外读物的建议以及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下
面择其要谈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一、关于前言
(一)关于课程性质与地位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阐述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字简短,但十分重要。讲了两层意思: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语文课程的功能、地位。
1.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长期争论不断。概括起来,主要有工具性说,工具性与思想性说,人文性说,工具性与人文性说。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课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接下来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键在二者的统一上,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难也难在真正做到二者的统一上。要既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对语文课
程的认识时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现代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对语文学科的完整性千万不能阉割。”我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一定要全面认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充分地体现。
2.语文课程的功能、地位。
关于语文课程的功能,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样定位语文课程的功能,根据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此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要很好地领会“语文素养”“形成”“发展”,来解读语文课程的功能。“语文素养”应是综合的、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形成”强调打好基础。“发展”体现了语文课程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懈的追求。
语文素养具有基础性──“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有学语文、学做人、学创造等功能,能为一个人的一生打基础。特别是一至六年级(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更是基础的基础。正是由于语
文素养的基础性,由于“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这样的地位不会因为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动摇,不会因为世纪的更迭而变化。语文课程如此重要的地位,昭示了语文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二)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阐述的又一个重要问题。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思想指导、改革重点和实践追求。此次语文课程改革,倡导以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教育改革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三维”课程目标,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
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以已有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再如,利用汉
字感情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又如,利用识字写字与阅读、作文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
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