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摘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土地面积少,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总量现已跃升到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并不高,经济的发展仍以粗放式为主,中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利润微薄,与世界强国相比,差距明显,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和创造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中国必须成为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公办、民办、自学、自考等多种渠道培养不同层次的各方面人才,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但随着世界经济向纵深发展,其时代特征也越来越明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精细化、多样化,但许多院校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不相一致,存在着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和创造大国,不但要源源不断地输入适合社会需求拥有高技术高素质的研发创新人才和高素质高智商的管理人才,还必须有各种各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尤其是能操作又懂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可以主动对接市场需求,与企业联手,本着合作规划,合作培养,共同受益的原则,进行校企紧密合作,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创造效益。高职院校可以工学结合,分阶段、递进的方式,以三位导师、三方管理、三元评价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实现校企双赢,更有利于学生迅速走上就业岗位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中国国情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1 中国国情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土地面积少,资源有限,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虽从经济总量看现已上升到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并不高,经济的发展仍然以粗放式为主,其代价是高人力投入和高能源的消耗,中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整个世界经济的链条中只获得微薄的利润。中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个人拥有的财富存在差别,有的还相当大。
诚然,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制造大国,可以说世界上能见到的东西,几乎没有中国做不出来的,但是与世界强国相比,差距是明显的。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和创造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中国必须成为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
2 人才——立国之基,强国之本
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和创造大国,首先必须有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民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努力下,倾全国之力优先发展教育,通过公办、民办、自学、自考等多种渠道培养不同层次的各方面人才,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但随着世界经济向纵深发展,世界经济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经济越来越全球化,信息越来越发达,技术发展越来越迅猛,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精细化,更加多样化。在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改革和开放进一步深化的今天,社会需要大量的各方面人才,但不少院校毕业的学生却不到工作,原因之一就是在校所学与社会需求不相一致,存在着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和创造大国,不但要源源不断地输入拥有高技术高素质的研发创新人才和高素质高智商的管理人才,还必须有各种各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源源不断输入。
3 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当今世界,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品日新月异;信息量大,信息传播与更新速度快;而社会上大部分商品是有形的实物商品,都要由人借助一定的手段(设备、工具等)制造出来的;消费者购买商品往往又要求技术含量要高、要安全可靠、要低能耗、环保、要个性化、要人性化。所有这些,客观上要求劳动者必须知道相关知识,懂得相应技术,掌握相关技能才能胜任岗位工作,制造出合格产品。高职院校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满足这种需求的合格劳动者。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向前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人力资源作为“第二利润源”得到企业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的合格人才十分抢手。据统计,市场对各种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能够操作又懂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因此,如何紧跟市场的变化,瞄准社会需求,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
成为高职院校办学成败的关键。
4 校企合作,无缝对接
高职院校主动对接市场需求,与企业联手,本着合作规划,合作培养,共同受益的原则,进行校企紧密合作。企业方面如果直接自己培养人才,在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学环境及教学效果等等方面存在不足,而且自己培养人才往往成才周期较长,培养的人才数量有限,而当企业处于扩张时期,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需要较多的人才。高职院校在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学环境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刚好可以弥补企业这方面的不足,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完全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尤其当企业要在短时间内培养较多人才时,让高职院校来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是最佳选择。而对高职院校来说也可避免培养的人才不能和社会需求完全对接的结构性矛盾,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创造效益。
市场(企业)提出明确人才需求,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培养人才,为企业提供服务。
按市场(企业)的需求,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就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协商和检讨,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可按企业的一些特定需求,共同讨论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学期时间安排及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企业全程参与高职人才的养成。
5 工学结合培养人才
5.1 分阶段培养人才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以时间为序应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常为第一学年)主要以学习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主,同时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未来的就业方向,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阶段合作企业应让学生了解市场状况,岗位需求,人才定位等信息,使学生在一年级就有良好的专业学习目标。让学生到企业一线去参观,初步了解,感受企业氛围。
第二阶段(通常为第二学年)主要以学习专业知识及掌握专业基本技能为主,表现为教学与实训实践相结合。学生应到企业进行短期(通常2个月以内)的生产实习,初步将所学运用于实践,体认企业环境。
第三阶段(通常为第三学年)深化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运用于实践;校内的实验实训与校外的实践相结合,重在校外顶岗直接实践操作;同时让学生直接身处市场,面对社会,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岗位并胜任工作。
5.2 注重过程培养人才,实践教学实行“三三三”制管理
工学结合高职院校除了依据规章制度进行校内教学过程的监督,考评等外,应抓好校外实践过程管理。
学生下企业实践应有三位导师:即学校专业教师——主要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