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部高职骨干院校建设项目的开展,“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式,“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已得到了普遍认可。在骨干校建设的众多项目中,教学资源建设被列为重点建设项目,而传统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教学资源相对简单而且独立,传统的教材、课件、专业教室、实训场所以及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等的现状,远远不能达到“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要求。笔者以高职院校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焊接结构生产》课程为例,围绕教学资源中项目教材、教学场所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探讨如何建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特教学资源。
一、项目教材的开发
“学材”是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传统教材的替代品,而是其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一般采用的综合型学材,是将与某一具体学习任务有关的内容结合起来,编制成能够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此项学习任务的学习材料。知识不限于一门学科,而是包含
了多门与完成学习任务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焊接结构生产》的教材编写可以采用教学项目的形式呈现,即按照完成典型焊接结构制作这项任务的客观顺序(识图→放样→下料→成型加工→装焊→检验)来安排。对于完成此项任务所需的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如《焊接工艺》和《焊接检验》中的相关内容也应编入《焊接结构生产》的教材中。
二、“一体化”教学场所的设计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特定的教学场所,因此应当根据不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为学生建立一个尽可能真实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传统的学科课程的教学场所虽然有很多种,但每一种只具备单一功能,学生在每种教学场所中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很好结合。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不再明确划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因此,需要将教学场所设计成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为一体的“一体化学习站”,并划分为教学区、讨论区、试验区和实操区等,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二为一。由于《焊接结构生产》这门课程的综合性较强,所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用到的操作设备也非常多,因此一体化教室的合理设计显得更为重要。首先,为了容纳各种操作设备,需要一体化教室有很大的空间;其次为了方便合理地使用操作设备,同时也便于被其他课程
使用,各设备摆放的位置也要精心设计。为了满足课程改革实施的迫切需要,笔者所在院系将焊接实训基地进行部分改造,形成了既能满足一体化教学又能满足实训需要的多功能实训车间。多功能实训车间也是一体化教学场所的一种,它更加突出了一体化教学的生产实践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内容相对复杂、要求更加全面的综合性“生产任务”。
利用“一体化学习站”和“多功能实训车间”进行教学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单纯的理论课教师和单纯的实践课教师独立承担起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任务都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需要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专业水平,建设“双师型”工学结合师资队伍。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现今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有的是直接毕业于高等院校和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有的来自企业生产第一线,还有一些从企业在职人员中聘请的外聘教师,这些教师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为此需要以“双师素质”建设为基础,构建一支适应教学、生产需要,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选派实践教师进行专业理论进修、短期业务集训,同时支持理论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术
职务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技术职称等,均是各高职院校目前常采用的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成为“双师素质”教师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理论教师为了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进一步适应一体化专业教学,在课余配合实训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训操作,还专门利用假期进行了各种常用焊接方法的实操训练,各种焊缝无损检测技术的培训以及相关机加工和热加工技能培训并取得了相应的技术资格。另外,高职院校还要有计划、分批次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让教师带着“任务”去企业完成,进行专业实践 。对此,笔者所在学院专门利用寒暑假时间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总之,服务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资源不同于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能否成功实施且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工作,为此必须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统筹安排、扎扎实实做好具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代高职教育特的教学资源建设。
(作者单位:辽宁省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