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资源的挖掘之我见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具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作为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应该坚持走工学结合的道路,相应的,如何挖掘工学结合教育资源就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必须解决的问题。
1 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将知识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岗位实践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它讲究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1]。
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开始实施一项教育计划,即学生一年中必须有1/4的时间到专业对口的公司或企业实习以获得必要的知识。当时把这种课堂教学
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称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2000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 Learning)[2],这就是工学结合教育的由来。
我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工学结合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涌现出“订单式”、“2+1”、学工交替等许多具体的工学结合模式[3],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课题组详细研究了众多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认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必须以工作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形式,这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基本要义。
(2)必须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这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3)必须以引入工作岗位作为教育资源,这是实施工学结合教育的必要基础。
2 当前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教育
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关系最为紧密的一部分。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实施途径,
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4]。因此,工学结合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引起了充分的关注,逐渐形成了以下共识。
2.1 对工学结合的认识已得到普遍重视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要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要让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敢动手、爱动手、能动手。这种意识和能力是从哪里来的?要从实践当中来。要强化实践环节,而工学结合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实践方式。各高校充分认识到了工学结合在未来职业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充分挖掘企业和自身的教育资源,改革自身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学制,正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之路。
2.2 工学结合教育的推行需进一步深化
我国的高职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经历了20多年的艰难探索,现正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高职院校已达1215所,而本科院校只有1090所,高职院校在校生965万,成为中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5]。可以说,近年来我国高
工学结合等教育办学规模的大幅度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而实现的,高职教育成了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推行的并不彻底,仍然偏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相对缺乏,“工学结合”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是在现实情况下,这种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工学结合教育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化。
2.3 工学结合教育资源单一,有待深入发掘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中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并没能充分发挥出企业和高校自身教育资源的优势,部分院校在进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过程中,片面强调企业的作用,而忽视了高校自身在工学结合教育中应起的作用;相反,部分高校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过程中,过分注重对自身教育模式的浅层次探讨,并没有与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使本身的教育、培养优势不能充分的发挥,这直接导致了当前工学结合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培养模式,应进一步深入挖掘当前企业和自身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学要的人才。
3 多层次、全方位挖掘工学结合教育资源
诚如前面所述,当前工学结合教育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企业和高校两大部分,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各自的教育优势,成为当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中人们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下面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简单谈一下工学结合教育资源挖掘的一些见解。
3.1 企业资源仍是最重要、最直接、最丰富的工学结合教育资源
企业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接收者,是将来学生就业的直接受益者,而企业的岗位需要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能力体系,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企业资源仍是最重要、最直接、最丰富的工学结合教育资源,结合我校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1)企业车间进校园,构建“校中厂”。企业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接收者,在进行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过程中可以将生产车间设置在高校,让学生参与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的全过程,这一方面节约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另一个方面,学生通过参与产品的研发,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和领会自身知识的优势与不足,并加以改进,最终达到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样,高校可以就近利用企业的资源,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实践岗位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把自身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产品,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我校与河北玛雅影视有限公司合作,学生全程参与制作了52集大型系列动画片《豆丁的快乐日记》,该剧在央视首播,并获河北
省“五个一”工程奖,取得了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2)集中学生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构建“厂中校”。顶岗实习作为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应该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高校应与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防止从形式出发,保证学生顶岗实习能够锻炼能力,提高素质。高校可以和企业签订长期的实习、实训协议,一方面固化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可以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保证学生实习岗位的稳定性,有利于企业和高校的管理与教学工作的开展。我校与杭州拓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网络与通信相关专业的顶岗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共同教学指导,“厂中校”学生表现良好,受到企业赞赏。
(3)项目加工、制作基地、承揽企业任务。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最终形成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高职院校进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探讨的过程中,不但要构建“厂中校”、“校中厂”,而且学校的教师也应该走出去,主动与企业联系,承揽相关的业务,进行横向课题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这一方面使企业节约了科研成本;另一方面使教师的科研成果得到了转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岗位。我校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教师的双重能动性,承揽了白洋淀景区管理系统开发、动漫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横向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
3.2 深挖校内工学结合资源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在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自身教育资源的挖掘,以下是我院的几种做法。
(1)校内工学结合岗位提供,高职院校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实体,有着丰富的工学结合教育资源。高职院校在进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讨过程中,可以依托自身资源,为学生提供校内工学结合岗位。如我校文秘办公自动化专业与各行政部门签订长期的校内实习协议,使学生真实的参与文秘工作的全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样,网络工程系、数字传媒系等分别依托学校网络维护、数字媒体制作及校园网络电视台等在校内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结合专业成立各类工作室,学生参与运营和生产,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人才和技术优势,结合专业教学建立各种专业工作室,由教师带动学生参与社会项目的竞争,直接进行企业生产运营。现在我校已经依托计算机速录、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建立了计算机速录工作室、软件工作室、计算机维修工作室等10多个专业工作室。这些专业工作室在运营的同时,实现了教师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工学结合实习岗位,解决了学生实习岗位短缺的问题。
(3)成立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生产实践,传统认识上,学生社团主要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而忽视了其对学生实际动手技能培养的帮助。我们很好地克服了这一点,引导和鼓励学生成立相应的专业社团,使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社团组织得到社交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社团组织内部,学生可以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也可以进行技术的交流。目前我校已经成立了营销社团、网站制作社团、网络电视台等40多个专业学生社团组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参与工作实践,实现工学结合。
(4)支持学生创业团队,搭建工学结合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是当代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我院在2010年被评为河北省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我们敏感地抓住省创业示范校建设这一契机,每年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中遴选出10个左右的创业团队给予资金、场地等支持。而这些创业团队无一例外地全部成为宝贵的工学结合教育资源,每个团队都带动了5个以上的同学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再加上成功创业的毕业生所创企业的加入,仅此一项每年为学院提供长期稳定的工学结合实习岗位就不下300个。
4 对工学结合教育资源的思考和建议
工学结合作为目前国家积极推广的一种教育模式,如何寻求工学结合教育资源是关系到这一模
式最终是否成功的关键。课题组研究认为,以下两点是进行工学结合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举措。
(1)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挖掘企业工学结合教育资源,当前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探索的误区之一在于片面强调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而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在接受学生进行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所谓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机制、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来,让企业在参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这样就促进了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挖掘。
(2)发挥高职院校自身潜力,挖掘校内工学结合教育资源,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执行者,应该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加以规范,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生产的标准进行改进,为学生提供工学结合实习岗位;另一方面,高校领导层应该有意识地从高校日常运转中挖掘适合学生的工学结合实习岗位(比如我院每次会议都安排现场速录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计算机速录专业的工学结合岗位资源问题),制订相应措施,比如为各部门划定工学结合实习岗位任务数,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教师参与到工学结合的探索中来,领导层的视野将直接影响学校工学结合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