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的课堂教学策略
因胡秀清
摘要: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顺应时代的改变以及高中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式,由此诞生的“任务”教学模式不仅是国家根据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特征做出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同
时也进一步彰显了语文人文性以及
工具性的内涵。本文围绕高中语文学习任务展开研究,
并为进一步的优化工作提出相关策略,望有助于广大语文教师完善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中;语文;任务所谓的学习任务指的就是,将任务的布置作为学习的方
向,将所学内容作为学习的载体,通过对知识内容、
授课方法、以及知识素材的整合,激发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对语文知识的汲取,从而做到高中语文高效教学的构建。
一、整合教学资源,创造学习任务的外部条件
不同于数学、化学这种通常只能出现在课堂上或者专业化的工作中的科目,语文的知识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高
中生不仅能够在教材上完成对语文知识的获取,
在书籍、报刊、文学视频、电影甚至于日常的谈话中都能获得一定量的语文知语文课堂
识元素。尤其是在这个信息化技术日渐成熟的时代,
快餐式、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部分高中生生活无法割舍的一部分,这种细碎的知识获取不利于高中生进行完整的知识构建,在此情况下通过任务整合学习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出发点,利用任务根据特定的学习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整合多方资源,为高中生创设良好的外部学习条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内容《沁园春长沙》
《雨巷》《再别康桥》以及《大堰河我的保姆》
都是中国近代诗人的优秀作品,为了更好的帮助高中生理解近代诗作的优势,
教师可以建立一个“近代史专题”,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收集并且整合民国
时期的优秀诗作,根据不同诗作的体裁以及作者的心路历程、
创作背景进行分类。例如教师可以将《钓台题壁》《狱中题壁》《读陆
放翁集》归纳为“爱国诗”;将《偶然》《希望》《断章》归纳为“爱情
诗”,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有指向性的学习,避免其因碎片化阅读产生的知识吸收不完整,对于提升其语文学习效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让学习任务具体化通过系统的学习使高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书面表述能力有所提升的同时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锻炼其
语文思维,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因此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对于其语言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学会利用一切
可利用资源,帮助高中生能更好的进行学习。基于此,
教师选择任务的优势是能够使语文学习任务化、
具体化、系统化,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因为没有条理产生的迷茫、
困惑、焦虑的心理。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时,由于本单元内
容都是古代优秀诗歌、文言文,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此,开展“推荐
古诗”的活动,让学生向大家推荐一首他喜欢的古诗文,并附上
推荐理由。如:“我给大家推荐的古诗是夏完淳的《别云间》,推荐
理由是我在这首诗中充分感受到了少年诗人的豪情壮志以及其
面对死亡时的勇气,尤其是诗文的最后两句,
每次阅读之后都会感觉自己充满力量……”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根据一篇诗文进行交流讨论,意在使其身处真实的语境中带着任务学习,
从而切实提高其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以及分析能力,
充分发挥任务的工具性,有效提升语文教学实效性。
三、注重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打通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标准》对于高中语文课堂的要求是,以核心素养为基
本方针,贯彻“建设和谐、开放、多元化、有秩序的语文课堂”理
念,加强课堂教育的同时,要打通课堂与生活之间的隔阂,做到课上学习与课下学习密切相连,从内而外的帮助高中生完成身
心健康成长。传统课堂中教师也应有意引导学生将目光延伸,
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元素,但苦于高中生的学业压力大,
时间并不充裕,即使有课余时间也会选择进行其他科目的试题练习,
错失了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机会。任务的诞生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将“语文课内外紧密相连”任务化,使得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进而能够有效的完成语文学习。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时,由于教材所提
供的《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这三篇文言文都有大量的景描写,教师就可以根据此发布一个“仿写古文”的任务,引
导高中生模仿文言文的体裁、格式、
用词,根据其身边常见的景观景创造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此举不仅有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观察能力
以及写作能力,还能有效的提升其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使其在进行文言文学习时更加的得心应手。
四、开展文阅读,
扩大学习视野所谓文阅读指的就是,读者在一段时间内,
针对表达情感相似但是体裁、写作内容以及中心思想有所不同的文章进行阅
读,此举十分贴合任务的理念,彻底避免了高中生因碎片阅读产生的记忆不连贯的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其语文素养,教师还可以发布“读后感”的任务,意在使其发现不同文章的异同处。
例如教师在带领高中生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过秦论》之后,就可以推荐学生对苏轼与苏澈两人的《六国
论》进行对比阅读,并且在阅读后进行观后感创作,
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程度的提升其文学素养,达到高效语文课堂的建成,充分发挥任务的实效性。
五、结束语
任务的理念无疑是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十分有
力的帮助,因此教师不应该对新的教学理念产生抵触的情绪,
而是要以包容、学习的心态去尝试新型教学方式,
从而帮助高中生进行更好的学习、
生活。参考文献:
[1]张冰洁.高中语文单元教学学习任务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于小康.高中语文新课标框架下的“学习任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3]吴飞瑞.基于学习任务视阈下的高中语文读写共生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
第五中学)
教材教法|教学方略
周刊┆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