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和提问技巧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有着尤为密切的关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自己领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提问,更要善于提问。
一、 提问要富有启发性,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题不应是随意而问,而应该经过精心设计研究。不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就不必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研究价值,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以训练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如教《与我所欲也》一文,理解作者运用假设推理来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⑴如果人们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为达求生避患的目的,会怎样做?⑵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⑶如果事实与假设不符,请举出几位历史人物来证明。经过思考和讨论,学生争相发言。不仅正确回答了问题,而且还举出了文天祥、朱自清、闻一多等人的事迹加以证明。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又培养了其理解力和想象力。
二、 提问要有连续性。
一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往往不是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连续发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样,前一个问题就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就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每一个问题都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一层阶梯,从而形成链式思考,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如教《谈骨气》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连续性问题:⑴什么是骨气?怎样才算真有骨气?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⑵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这些论据有什么共同点?⑶在今天,怎样做才算真有骨气?请举事例说明。通过这些连续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语文课堂 三、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有选择性、针对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问题,因势利导。
另外,提出问题后要注意停顿。课堂提问一般情况下是由少数学生发言回答,如果提出问
题后立刻就指定学生回答,甚至先叫人后再提问,那么学生思考就不带有普遍性。这种做法只能使回答问题的学生认真思考,却不能顾及到全体学生。因此,提问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停顿以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无论是否发言,,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进行思考,思维也就得到了训练。
当然,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设计问题不能为优等生而拔高,也不能为照顾后进生而过于简单,其难易程度应是多层次的,使问题对成绩不同的学生都有针对性,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简单问题让后进生回答,稍难的让中等生解决,难度较大的让优秀生大显身手。这样做,就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容易收到预期效果。
四、 评价学生答案要注意鼓励性。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鼓励性语言,能起到“充氧助燃”的作用,尤其在课堂提问评价学生答案更是如此。
首先,教师的评价用语要富有鼓励性。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绝不能用尖
刻的语言侮辱学生,伤害学生。应该多用肯定激励的语言,如:“答得太好了”,“有创见”等。即使学生回答不够妥切,也应该说:“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想想怎样回答更精彩”等等。
其次,对学生的评价要敢于打破常规,鼓励有独创性的见解。语文教材收录的多为名篇佳作,许多问题也早有定论,但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决定了课堂问答的开放性。因此,学生的回答即使有悖于传统认识、有悖于教师设计问题的初衷,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该予以肯定,予以鼓励。
总之,精巧而有吸引力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发散思维、培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何根据教材、教法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做好课堂提问,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