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教会学生阅读,让学生通过与文本、教师、教科书编者的多重会话中学会筛选整合信息、发展思维、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形成一定教学机智,静下心来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读书心态和读书方法的指导,而学生也必须老老实实潜心文本,并与教师在课堂上形成互动。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对话;多元
语文教学历来以阅读作为主体,直到今天,语文教学仍然是一种以阅读教学为主的教学体制,语文教材也仍然是一种以阅读教材为主的教材体系,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毫无疑义地占据着主导地位。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一般心理规律,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主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所采用的教学程序。它和听、说、写等教学过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格。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并且它以情感为依托。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知识渊博、储备材料丰富、口才善辩和课堂教学方法行之有效之外,善于进行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语文阅读教学要形成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会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1]而在语文课堂当中,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依次,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当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而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进行有效阅读教学时,要积极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怎样才能够使学生成为整堂课最大的受益者。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必要的,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或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激发学生的思维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
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之快、思之活、思之深、思之新,而激活学生思维最好的办法是质疑。[2]
(一)教师作为主动者与学生进行对话,提出疑问。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对课堂教学的提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所谓科学性就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适合该阶段学生的特点,而有效性则是指问题的提出能够使同学们成为课堂最大的收益者。同时,作为教师来讲,要满眼皆语文、口中有语文、心中有语文三境界。[3]教师向学生提问,应该要做到
1、在没有疑问的地方设置疑问。在语文阅读文本当中,常常有很多深刻的含义被表面浅显易懂的文字包容、隐藏地方,对于这些地方,同学们很容易产生一览无余的满足感,轻飘飘地滑过去。对于这些地方,教师要在深度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质疑的方法来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的思维往深度开掘。如文本中有省略号的地方。鲁迅的《故乡》一文中,中年闰土在见到鲁迅时说了一句:“请老爷……”此处的省略号便是一处含义深刻的空白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请同学们将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为什么不直接把话说完整而要用省略号呢?”此时学生便可从思考中得出“表现的闰土的拘谨和尴尬”。此类可求疑之处在文
本中比比皆是,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研读文本了。
2、抓住文章中的矛盾之处引发思考。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带着挑剔的眼光去阅读文本,抓住那些貌似自相矛盾的地方以引起学生的思索,如在鲁迅的文章《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已大约的确死了”孔乙己是“大约死了”还是“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死作者并没有亲眼看见,所以说孔乙己死了,这是不确定的,但是他被封建礼教迫害,他的死又是必然的,理之所无,情之所有。此外,教师向学生质疑还应该抓住文章中有分歧的地方。有的时候学生对同一问题,理解不一致,有理解不同而引起争论,这种争论不仅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引学生多方位进行思考,也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质疑。
(二)学生作为主动者与教师进行对话,提出疑问。
要想让学生自主发现学习,要给学生的质疑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学生提出的问题需通过讨论加以解决。师生关系平等是前提,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可能有“自我”。[4]有一个学生向教师质疑,就应调动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相信只要做到了以上这些,保证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是没有问题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设计上的多元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篇阅读文本都是有差异的,同一篇阅读文本通过不同的解读方式展现出来的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做阅读教学设计时,就应该注重从不同的方向多元解读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认识和解读文章,这对于阅读教学来讲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顾及全篇,把握文章的整体
这种阅读教学方式主要是要培养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包括感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阅读活动的最高境界是鉴赏,学生往往能够从这种活动中获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很多阅读文本它是注重整体性原则的,在进行此类文章的阅读教学设计时,就应该把文本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联系上下文来对文本进行全面分析。此外,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大可不必字斟句酌,只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捕捉文眼和诗眼,在进行适当分析,便可把握整篇文章。如某教师在设计《琵琶行》的教学时,便以同学们讨论出的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为中心展开讲解,“为什么要说同是?琵琶女和作者之间有哪些相同的人生经历?”学生便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这是一篇古文,全文有六百多句,试想,如果这篇文章按照一般文言的讲解的话,不仅耗费时间长,而且整个过程会显得杂乱文章,就仅仅只是简单的疏通文意,讲解字词,除此之外,学生再无收获可言。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应该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也应该为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而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不会觉得拘谨,那么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也能够很好的展现在课堂上。此外,作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二度解读,是学生从文本中读出“我”来,这个我不是文章的作者,而是学生通过阅读后所形成的一种对自我的重新认识,这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如果阅读一篇文章衍生不出自己的一些新的东西的话,那这篇文章始终是别人的,读者就是完全没有进入到阅读状态之中,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的阅读是没有效果的。真正好的阅读效果是使别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精华,当然,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何进行阅读教学,不仅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是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之中,阅读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对话,一种师生之间碰撞思维火花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2]刘永康、翟启明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论》,天地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版,第126、213页。
[3]魏本亚著,《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4]刘永康主编,《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语文课堂86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