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孩子们在散步时非常注重菊花,他们发现菊花有不同的彩、花瓣、形态。于是,我们抓住这个兴趣点,即时生成了活动“美丽的菊花”。
  目标:
  1.感受菊花不同的彩、形态,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
  2.学习用表演、绘画等方式表现菊花。
  3.养成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表演的水平。
  准备:
  1.幼儿日常观察周围事物在秋天的变
  化。
  2.各种各样的菊花若干盆,粉笔一支,音乐磁带《赶花会》,绘画材料。
  过程:
  一、谈话
  1.秋天到了,幼儿园有哪些变化?
  2.秋天,幼儿园里悄悄地发生了这么多变化,树叶黄了,石榴成熟了,菊花穿上了漂亮的衣服。今天老师办了一个菊花展,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欣赏
  1.放音乐《赶花会》,幼儿自由走动,赏菊。
  2.引导幼儿观察交流,感知菊花的彩与形态。
  师:你觉得这些菊花怎么样?
  幼:很漂亮。
  师:什么地方很漂亮?
  幼:颜很漂亮。
  幼:有黄、紫、红、白。
  幼:花瓣也很漂亮。
  幼:有的花瓣卷起来,像妈妈的卷发。
  幼:有的花瓣像孔雀尾巴,长长的。
  幼:有的花瓣像太阳的光芒。
  师:(在黑板上画出花瓣)我们来画一画这些长长的、弯弯的花瓣。
  师:这样的线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幼:让人觉得很舒服,很柔软。
  幼:像海带一样长长的,很流畅。
  师:除了花瓣不一样,还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幼:有的盛开,有的还是花苞。
  (请幼儿表现花苞和花盛开的样子。)
  师: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幼:有的朝上,有的朝下,有的朝左,有的朝右。
  师:你想不想变成一朵可爱的菊花呢?
  3.播放音乐《赶花会》,请幼儿好朋友合作表现菊花的姿态。教师用语言提示:秋天到了,朵朵菊花盛开了,有的朝上,有的朝下,有的朝左,有的朝右,有的还是花苞,有的已经盛开了。在阳光下,它们快乐地舒展着花瓣。清风徐徐吹来,它们随着风儿轻轻摆动,像在尽情地舞蹈。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
  师:欣赏了这么多漂亮的菊花,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幼:我觉得很快乐。
  幼: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朵快乐的菊花。
  三、绘画表现
  1.到了冬天,菊花就会枯萎,请你们选择一朵最喜欢的菊花,把它画下来,留作纪念吧。
  2.幼儿画菊花。
 
 
  内容要少而精 幼儿要主动参与
  上海威海路幼儿园 王秀梅
  原方案活动形式多样,但各个环节与形式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有“拼盘”的痕迹。总体来看,我认为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广度有余,深度不足
  原方案从谈菊花到表现菊花,采用了较为丰富的形式,但对大班幼儿来说缺乏挑战性。如第一环节的谈话与欣赏仅仅停留在对菊花表面形态的描述上,虽然采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但并没有在幼儿原有认知水平上有所提升,也就很难促动幼儿进一步探索。
  建议:变“多而浅”为“少而精”
美丽图画  整个活动的内容能够拆分为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以谈话为主要形式。开菊花展,欣赏菊花,然后谈谈菊花。能够从菊花的表面特征延伸到菊花的品种、菊花的养护、菊花的功用甚至菊花的文化内涵等。第二次活动以音乐舞蹈表现为主要形式。根据相对应的音乐实行舞蹈表现,能够表现菊花花苞、半开时、盛开时的不同姿态;也可根据不同的音乐实行情景性表演,如想象风和日丽时、绵绵细雨时、狂风骤雨时菊花会有怎样的表现。第三次活动以绘画、手工等艺术表现为主要形式。能够是绘画,也能够是折纸、剪纸等,或者综合使用几种表现手法。
  问题二:教师主宰,幼儿被动
  从原方案中不难看出,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处于绝对的“导演”地位,主宰着整个活动进程。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被动参与,难免兴趣不高。教师带孩子们看花展,教师抛出问题让孩子回答,教师提示幼儿以舞蹈形式实行表现,教师请幼儿画菊花……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如第一环节中,教师说“今天老师办了一个菊花展,我们一起去看看。”能够看出,花展是由教师来办的,幼儿仅仅作为“参观者”来看花展,而不是主动参与。
  建议: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将花展改为由教师与幼儿共同举办。教师可事先请家长配合幼儿收集各种菊花,并让幼儿了解相关菊花的知识,如品种、花期、养护方法等。花展上,可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菊花。这样在谈话过程中就不会是“教师问幼儿答”这样单一的形式,而能够是幼儿相互问答,或幼儿问教师答,还能够实行相关菊花的知识小竞赛,从而使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有效提升学习兴趣,并作进一步探索。
  丰富活动的内涵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杨余香
  从原方案能够看出这是一项艺术活动,教师将幼儿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三个部分逐层推动,可谓环节齐全,结构完整。但活动过程似乎还不是很完满,给人一种“点到为止”“不畅快”的感觉。
  1.限于与“知识”的对话,缺少与“美”的对话
  从《赶花会》后的对话中能够看出,教师似乎更多地在考察幼儿对各种菊花的颜、形状的了解。教师由开始问“什么地方很漂亮”转为问“除了花瓣不一样,还有什么地方不一样”“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幼儿“审视”菊花比欣赏菊花的成分要多(当然后者难免或多或少地包括前者),这其实表明教师更倾向于引导幼儿认知菊花,而非感受、欣赏菊花的美。同时,教师仅仅引导幼儿观察菊花的颜与形状,忽视引导幼儿去闻闻花的清香,摸摸花瓣的柔软,以及发现菊花在大自然中体现的不同姿态,而这些恰恰能激起幼儿对于菊花的更多经验、更多感受、更多想象。
  2.限于对话的形式,缺少对话的内涵和精神
  原活动在师幼一问一答中有条不紊地实行着,幼儿看似在自由地表达观点,其实每一步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在很多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提问者,而幼儿永远只有回答问题的责任和义务。其实对话的环境应该是开放的、自由的,教师能够与幼儿分享自己的经验,以自己的感受去激发幼儿获得更多的感受。比如在幼儿讲到“有的还是花苞”时,教师如果发表一句“我想它有点害羞”,说不定就会引发幼儿更多的奇思妙想,如“我觉得它怕冷”“说不定有谁欺负它了,它正伤心呢”,等等。
  3.限于艺术形式的组合,缺少艺术表现的空间
  教师在最后再次播放音乐《赶花会》,幼儿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有的朝上,有的朝下……”)表现菊花的姿态,然后教师让幼儿使用绘画形式表现菊花。教师将幼儿的肢体动作表现、绘画等集于一个活动,虽然表达了“能够用多种手段表现美”的观点,但同时也使活动显现出“为表现而表现”的痕迹。教师的提示让人觉得幼儿的表现并非是在真正感受菊花的美之后发自内心的表现,而是教师计划与控制的结果。
 
  只见计划不见幼儿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张兰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付出最少的劳动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就“要以完整的、活动的观点来看待整个教学过程,以综合的观点来改进教学过程。”原方案设计者力图打破学科教学模式,以综合的观点来改进教学过程,这个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原方案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有明显的不足:
 
  1.活动能否按计划展开。在原方案中,教师办了一个菊花展,但办在哪儿,设计者并没有明确说明。如果这个菊花展办在活动室里,那么幼儿在活动前就会看见,活动室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幼儿还能坐在位子上等教师慢慢导入“新活动”吗?可能活动还未开始,活动室里早就“炸开锅”了。而如果这个菊花展设在其他地方,教师如何让幼儿边听音乐边看菊花展呢?
  2.幼儿有自己理解和表达事物的方式。在原方案中,幼儿完全在教师的高控制下实行活动,这违背了幼儿的学习特点。第一,幼儿不是木偶,他们有自己理解事物的方式方法。在活动中,他们不可能按教师方案中设计的那样只用眼睛“赏”菊,他们会去触摸,会去闻。事实上,幼儿只有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才能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第二,幼儿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理解实行个性化表达。教师应认真倾听,捕捉有价值的观点,在教学中不能只见计划不见幼儿。
  3.幼儿不是白纸。大班幼儿已具备很多知识经验,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幼儿的主动探索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不过在原方案中,教师未能利用幼
儿的已有经验实行拓展性活动,失去了一次促动幼儿发展的良机。
 
  放开牵着孩子的手
  北京延庆县第四幼儿园 余 燕
  幼儿是积极的活动者和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不过从原方案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仍牢牢地牵着孩子们的手,不敢放开。我觉得可作如下调整:
  第一,放开牵着幼儿观察的手,鼓励幼儿描述自己观察到的菊花。
  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时应斟酌语言,使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富有意义。如原方案中第一部分的谈话可精练成“秋天来了,菊花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我们一起去参观菊花展吧”,以免其他谈话内容干扰幼儿的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幼儿参观菊花展的过程中可提出开放性问题,如“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闻一闻,然后说一说你看到的菊花是什么样子的”。
因为也许幼儿看到的菊花与成人眼里的菊花大相径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认知逻辑来引领他们一步一步地观察。
  第二,放开牵着幼儿表现的手,鼓励幼儿大胆按照自己的想法表现菊花。
  幼儿在观察菊花的基础上,要把立体的菊花转换成平面的图形,需要发挥想象力。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花瓣的举动是为了给幼儿提供适宜的技能指导,但结果反而会限制幼儿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的个性化表现。建议该活动以写生的形式实行,为幼儿留下自主表现的空间,以免全班幼儿克隆“长长的、弯弯的花瓣”。
 
  巧妙引导幼儿的兴趣
  河北玉田县第一幼儿园 夏瑞果
  一、抓住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观察
  孩子们在散步时注重菊花,一般来说仅仅“喜欢”“好玩”而已,多属于浅层兴趣,容易转移。
所以,教师应抓住这种浅层兴趣,即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感知菊花的颜、形态,以便将幼儿的浅层兴趣引向深入。
  二、激发幼儿兴趣,鼓励幼儿创作
  当幼儿兴致勃勃地说出菊花的颜、形态时,教师可鼓励幼儿边说边用肢体动作表现菊花的形态,此时,幼儿已沉醉于菊花的美,教师则可再次激活幼儿的兴趣,问:“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从而激发幼儿画菊花的欲望。至此,幼儿的兴趣已转入积极主动地参与绘画表现。在幼儿画完后,教师的激励会使幼儿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把兴趣延伸到对新的活动的需求和期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