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类文言文
【考点阐释】
1.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语境中的用法及意义。具体表现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2.能将重要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重点在:(1)对文言句式的解: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2)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的理解(3)对文言常见词语的理解
3.断句。审清断几处
4.正确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1)概括文段内容:例:阅读第二、三段,从两个方面概括桃花源的主要特点。
(2)揣摩作者情感:关注议论抒情句、主旨句等
(3)把握表现手法:多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
(4)拓展比较延伸:课内外文言文在主题、表现手法或描写景物的方法等方面比较,课内外勾连,调动课内积累向课外拓展,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建议加强课内文言现象的归纳和比较。
【文学常识】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
A.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谐音、互文、反语、通感、排比、反复等。
B.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触景生情、乐景写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对写法(即作者不先写自己对对方如何,而是通过写
对方对作者如何来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如白居易的《与元微之书》中的“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
3.写景方法:①修辞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③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④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⑤联想想象、⑥彩美⑦白描(如《湖心亭赏看雪》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⑧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实到虚、由虚到实)衬托(正衬、反衬)
写景的片段4.句式:骈散句(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偶句(句式整齐,音乐和谐,节奏鲜明)、长短句(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整句散句、“也”字句(回环美)等
【主旨集锦】
1.《三峡》: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三峡的壮丽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
的悲悯之情。
2.《小石潭记》:作者遭贬失意,希望从游历山水中寻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小石潭美景感到高兴,这种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又会联想到自己被贬的处境,忧伤凄苦的心情又自然流露出来。本文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情。
3.《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的美好的月作了极其生动形象地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和被贬后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
4.《岳阳楼记》:本文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5.《桃花源记》:作者在本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客观上,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6.《与朱元思书》: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山水水,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7.《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8.吴均《与顾章书》: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不追慕名利,热爱自然山水,愿回归自然,崇尚淡泊宁静的生活之情。
9.欧阳修《丰乐亭记》: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10.苏轼《喜雨亭记》: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
11.白居易《与元微之书》: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和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12.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13.袁宏道《西湖游记》: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14.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文章以审美感受为线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顺序,用平实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观的景,而描绘春季杭州西湖美景,突出西湖的“灵性”,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课内写法集锦】
1.《三峡》写山写水: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的长、多、高、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陡。
动静结合:写山为静,写夏水为动。第三段写“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绝巘多生怪柏”是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动。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修辞角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的美丽,创造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表达了作者对月下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景物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
【强化练习】
小石潭记
一、解释加点字词
1.从小丘西行百十步 向西 2.心乐之 以……为乐 3.下见小潭 向下
4.水尤清洌 特别;清澈 5.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表示约数
6.皆若空游无所依 在空中 7.佁然不动 愣住的样子 8.俶尔远逝 忽然
9.往来翕忽 轻快敏捷 10.斗折蛇形 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
11.明灭可见 或现或隐 12.其岸势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
13. 凄神寒骨 使……凄楚;使……寒冷 14.悄怆幽邃 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15.蒙络摇缀 覆盖;缠绕 16. 与游者相乐 逗乐 17.不可知其源 能
18.乃记之而去 离开 19.隶而从者 跟随 20.以其境过清 因为;凄清,冷清清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
5、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柱,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
8、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下里竹子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头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呆得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三、文本解读
1.结合第2段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写水和水中鱼的?
写水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鱼影、石头侧面烘托水的清澈透明。
写鱼用了动静结合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先写鱼影呆呆的,鱼影印在潭底石上,这是静止画面;再写鱼儿“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通过写鱼儿的活泼可爱,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喜悦,这是动态画面;“似与游者相乐”一句将鱼儿拟人化,妙趣横生。
2.写溪身“斗折蛇行”,溪水源头“不可知其源”,请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来理解作者这样写的深意。
“斗折蛇行”写溪水的曲折,意寓作者对前途曲折(仕途坎坷、人生坎坷)艰险的忧虑(1分);“不可知其源”写出潭水源头的神秘莫测,意寓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不可预测(1分)。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恰如这“斗折蛇行” “不可知其源”的消息,令人迷茫,看不到尽头,(1分)内心是孤独的、苦闷的(1分)。
3.“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写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让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头骨,渲染四周寂静凄清的气氛。由景生情,揭示文章主旨,画龙点睛,虚实相生,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作者感情由“乐”而“悲”。前后不矛盾,乐是忧的另外一种形式。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作者看到小石潭的美景感到高兴,但这种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5.课内类比: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都写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在描写方法上有何相似之处?
《三峡》突出水的水流湍急、水势险恶。《小石潭记》突出水的清澈透明。都用了侧面描写。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请作具体分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