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小学语文课文《四季之美》的魅力
——晒课活动评课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在课堂中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如何和孩子们一起发掘知识的魅力,如何和知识、生活、生命发生共鸣?
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课呢?去繁为简,李镇西老师说其实就是把课上得有意思,有趣,课堂上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人,作为老师我们只是一个引导者。孩子们怎么学?老师怎么教,如何让文章和孩子发生联系?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四季之美》是部编语文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所以本次晒课闫夫贞老师先由天气变玲开始,指出“四时景物皆成趣”,然后就写景文的教学一般规律进行详细讲述,最后聚焦《四季之美》这篇课文,作者的视角独特——时空视角。
五年级教学一般特点
五年级阅读教学核心任务是:提高思维水平、文本理解力,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一)提高思维水平
语言和思维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教育负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职责。语文教育涉及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多重领域、多种思维方式和各种思维品质。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四年级进入抽象思维发生期,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五年级语文教学要努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多种思维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但是,教学中,老师普遍重视学生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对人物情感的体验,忽视发展学生思维,或者说,较多关注学生的形象思维,少关注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最终会影响学生体悟文本、学习语言的角度和深度。
在教学方面,首先要注重日常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结合文本阅读,进行思维探究。课堂讨论中,要求学生从学习先思后说到逐步学习边思边说,要求学生发言要整体思考、有序表达,克服思维、表达的点状和散乱。此外,问题讨论后要小结、增加书面回答问题的练习等都是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有效措施。老师也要提高倾听能力和对语言的敏感性。
(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对小学阶段学生来说,独立阅读能力应体现为学生能基本独立自主地、有一定质量地完成阅读难易适当读物的全过程。“基本独立自主”,即不需要老师步步指令,自己能做到基本有序地阅读,遇到困难能自主地寻解决方法,或查询资料,或询问他人。“有一定质量”,即能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能提出需要深人思考的问题,能从文章中吸收有价值的资源等。这个要求还是比较高的,需要我们平时每一节课的努力。
(三)文本理解力
写景文是记叙文的一种,通常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写景文是通过运用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作者对某些景物的赞美以及自身情感,是小学阶段主要学习的文章类别之一。
小学阶段的孩子处于7到12岁的童年期,这一年龄段,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在逐渐发展,但仍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所以写景文的内在逻辑性他们是很难把握的,而写景类文本既没有
生动的情节又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小学生对文章所描绘的景物很有距离感,文中优美的词句于他们而言,只是一堆华丽的符号。这给教学也造成了不小的难度——教师们普遍认为写景美文“难教”,不知道如何将学生引入课文创设的美好意境中,怎样进而把结构教给学生;学生们也不喜欢学习这类文章,因为死记硬背地积累语言会令他们对此类文章充满反感。所以应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学习语言上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掌握语言规律。
因为写景类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构思巧妙,教学这类课文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积累好词佳句,还应该进行学法指导,利用支架,渗透写景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使学生获得写作方法结构化的综合训练。同时对于写景类文章,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抓住每篇文章本身的特点,在深入解析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如文词优美的文章,应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多阅读来“以读代讲”,使学生走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有些文章语言平实,但意境优美,这样的文章,应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透过朴素的语言文字,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文本的内涵。
任何文章都逃不过三问——“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不同的写景文,其教学价值最大化
的点,是不一样的。如有的文章,最有价值的是全篇的结构和主旨,以及主旨与文章具体章句的关系;有的是朗读、修辞、段落或某些优美语句的零碎片段分析上……作为写景文本身而言,最大的价值不是在景,而是在文。这也是语文教学与普通文章阅读的最大不同之处。不同学段学习写景文的侧重点也不同。
1.低年级因为学生的年龄小,所选的写景类课文内容相对都很简单,篇幅短小,概括性描写居多,教学的主要任务除了在阅读中识字外,还要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景物的名称、位置和主要特点,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2.中年级,写景类文章的内容选取的范围逐渐扩大,介绍描摹的角度逐渐增多,重点部分描写得也比较细致了。这时候,我们要帮助学生能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明确景物的特点,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并且能够发现作者是如何运用典型事物来具体介绍的。阅读课文时,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能够领略自然风光,感受自然的美好,还要引导学生能够进入作者表达的意境,努力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3.高年级,写景类文章语言更为精练,对代表性景物的描写更为细致生动,角度更为广泛,情感也更丰富。
从低中年级开始,学生就学习了很多描写景物的课文,学生积淀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情感变得更为细腻,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对写景类的文章,许多学生能够从优美的词句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语言的美丽,也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独特的情感。对文中的美词佳句,许多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积累。一些学生,特别是女孩子,喜欢在平时的练笔中,努力运用优美的语言去描摹身边的景物,表达自己细腻的感受。但是,学生在学习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比如,学习这一类型课文,老师并没有整体性思维,只是把它们当作单独的每一篇写景课文来进行教学。因此,学生也只会利用这样的单一思维学习每一篇课文。
学生在阅读写景类文章中,很少关注同类文体的方法习得,没有建立类课文意识,更没有能够自觉地运用类课文学习的方法进行迁移。所以写景类课文的教学中,可以渗透写景类文体类结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写景类文章的特点和阅读的方法策略,提高学习写景类文体的体悟水平。
写景文教学一般规律
在对五年级的学情、认知水平有了大概的了解后,教学有了起点,聚焦问题,写景的文章究竟应该如何教呢?
我认为在进行写景类课文教学时,可以在具体课文教学前,增加了单元导读课,目的是整体设计单元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写景类文章归类学习的意义,了解写景类文单元归类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提高学习写景类文章的积极性、自觉性,使他们真正地学会和会学。
待单元课文学完后,在最后一课时进行单元小结,帮助学生回顾归纳写景文的特点,归纳学习写景文的方法策略等。在此基础上,还可在课外阅读中拓展其它类型的写景文章,帮助学生打开阅读思路和写作思路,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习作水平,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写景的文章,我们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景物的美丽,让这美景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是如何把美景写出来的,即文章的表达方式。
学生的活动特征和认知动态过程:
学生活动特征:
初步领略,直观感知——自由朗读,整体把握——默读体会,小组交流——品读交流,入情入境——回归整体,梳理写法——巩固练笔,内化提升。
写景的片段
认知动态过程:
初步感知——整体把握——默读理解——交流体会——梳理写法——巩固内化。
我们如何操作呢?具体的操作流程:
(一)在朗读想象中受到美的熏陶
1.立足文本感受美
学习写景类的课文,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感悟景物的美好,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努力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充分地去品读感悟。首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进行自学,抓住关键词句圈圈画画,理解景物的特点。
2.超越文本想象美
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观看视频,视听相结合,想象奇景,进一步丰富头脑中的画面,努力让学生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
3.朗读文本表现美
在学生充分感悟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教师通过适当的评价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这样,通过默读——品读——美读,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帮助学生真正享受到了美的乐趣和陶冶。
(二)在品读感悟中习得言语智慧
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揣摩写作方法,积累优美词句,从中习得语言表达的规律。如词语的准确运用,比喻、夸张修辞方法的感悟以及对比衬托手法的使用,从中获得写景类文章的语言表达规律,为自己今后的习作打好基础。
(三)在互动探究中不断渗透学习方法,让结构意识更加的清晰。
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学会学习帮助是很大的。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把前期初步掌握的学习写景类课文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篇课文中。这种方法的使用可以有意识的前移到学生的预习过程中。教学过程中采用阅读写景类文章的基本方法进行推进,达到螺旋上升。这样在教学中落实了学法指导,真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针对写景文,我们还可以引领大家聚焦写景,感受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展开讨论。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论及诗词所表现的境界问题,成为我们展现了宋词的极大魅力所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不在于作品中是否包含了“我”这个主体的存在,它舍弃了“我”在词中所占有的地位和作用,抛却了“我”的主观标的,类似于文学写作中的“全知视角”,有上自下的“俯视”万物。但这样的“俯视”中却包含了“物”与“我”的关系——“我”观察“物”、“物”作用于“我”的情感特征和审美范畴。
王国维原文如下: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的表达,分别出自欧阳修《蝶恋花》和秦观的《踏莎行》,词的意境里包含了作者对“花”和“秋千”借以
情感寄托的表达,带有一定的主观彩和情感。“花”蕴含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秋千”有勾起了作者的回忆和思念,让客观的“物”寄托了人的感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分别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和元好问的《颖亭留别》。这是王国维最所尊崇的“无我之境”的诗词一类。这一类的诗词在王国维看来,是“物”与“我”的相容和化境,达到了作者和所借以描述的实物的融汇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在诗词里,看不出是描写“物”还是表达“我”。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能代表这类作品的特征,似乎有人的行为表达,但更多的是在“无心”和超脱自然的状态下,性情的自发流露,“南山”亦并不是物的南山,它在诗词里是“心”向“远方”的拟物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