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熟练诵读文章,积累“阴、阳、乘、烛、负、循”等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思路,感悟自然情怀,理解文章的主旨。
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赏析技巧之美和语言之美。
4.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纪时法,了解桐城派“义理、考证、辞章”以及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思路,感悟自然情怀,理解文章的主旨。
2.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赏析技巧之美和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纪时法,了解桐城派“义理、考证、辞章”以及古文游记散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解题激趣,导入新课。
品味题目《登泰山记》两个词语:
“泰山”:孔子赞叹泰山:“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孟子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李白曾一口气写下六首《游泰山》的诗歌,其中“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特别洒脱飘逸,杜甫为我们后人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的壮志豪情。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名句佳作。
在历代君王眼中,泰山上通天庭。无数帝王对泰山封禅梦寐以求,最后只有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这六位帝王实现了登顶泰山,昭告功业,宣示君权神授,在封建帝王眼中,泰山是功业与权力的象征。
“记”:我们初中学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种文体,用来记叙游踪、描写景物、寄托情思。”它是古代重要的散文体裁。姚鼐的这篇《登泰山记》属于游记散文。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姚鼐的《登泰山记》,看看他眼中的泰山,品品他笔下的泰山,进而感悟他心中的情思。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借助课文注解,概括、梳理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总结:全文紧扣“登”字,介绍泰山地理位置,登山路线以及景,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三、深入文本,鉴赏品析。
(一)一品本文游踪线路简明之美。
任务一:阅读文段,画出泰山地理位置,掌握“阴、阳”文化词语。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1.解释文化词语。
阴: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山之北或水之南。
阳:阳光能照到的地方,山之南或水之北。
我国许多地名也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阳,华阴等。
2.画出泰山地理位置。
(见学生绘制的图)
任务二: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掌握“乘、历、穿、越、至于”等动词,赏析动词之妙。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1.解释动词
乘:冒着。冒着风雪。
历:经过。经过齐河与长清县。
穿:穿过。穿过山谷。
越:跨越。跨过长城的界限。
至于:到达。到达泰安。
2.赏析“乘、历、穿、越、至于”等动词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解析:五个动词串联起五个地点,传达出作者顶风冒雪、风尘仆仆奔向泰山,抒发作者了登泰山的兴致与急切心情。
3. 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
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巅
课堂小结
一、解题激趣泰山:文化的象征,功业与权力的象征。“记”古代重要的散文体裁。
二、梳理文脉紧扣“登”字,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三、鉴赏品析品游踪线路简明之美。
课后练习:
1.一词多义
乘:自京师乘风雪。动词,冒着。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动词,乘坐。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介词,趁着、利用。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名词,四马拉一辆车,为一乘。
2.词类活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照。
2.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西。
3.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 文化常识——古代纪时法
《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登泰山记》中有“乾隆三十九年”“是月丁未”“戊申晦”等记录时间的词语,它们分别属于古代什么样的记录时间的方法呢?
“壬戌”是干支纪年法。
“既望”月相纪日法。
“乾隆三十九年”是年号纪年法。
“是月丁未”是干支纪日法。
“戊申,晦”是干支月相兼用纪日法。
附:知识拓展——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1)古代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登泰山记》“乾隆三十九年”。
【干支纪年法】如《赤壁赋》“壬戌之秋”。常用天干地支,即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2)古代纪月法
【序数纪月法】如《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
【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表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其三)》“仲春遘时雨”,“仲春”代表农历二月。
(3)古代纪日法
【干支纪日法】如《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二十八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写景的片段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从题目入手,了解泰山的不同的象征意义以及“记”这种重要的写景叙事抒情散文体裁。梳理了文脉,并开始深入文本,赏析了本文游踪线路简明之美。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文本,赏析姚鼐笔下泰山的景之美。
二、深入文本,鉴赏品析。
(二)二品泰山的景之美。
任务一:登顶泰山后,作者描绘了夕阳下“苍山负雪”图,欣赏以下两个句子,并重点赏析“负、烛、居”三个词语。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负:背负,用拟人手法,不说白雪覆盖苍山,却说苍山背负着厚重的白雪,赋予静态的山以人的动态。
2.烛:照亮,名词作动词。凸显着雪的亮度,写出雪光与夕阳交相辉映的美景。
3.居: 停留,云雾如飘带、停留、拥围在半山之间,突出了泰山云雾温柔之美。
4.“苍山负雪”美景:作者登顶泰山,极目远望,苍茫的远山,覆盖着皑皑白雪,还有如画的城郭以及半山之中飘逸静美的云雾,描绘出一幅彩明丽、壮丽静雅的图画。
任务二:阅读文段,从景物变化中赏析“泰山日出”之美,完成表格。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而皆若偻。
(三)三品“桐城派”散文“义理、考证、文章”的特点。
知识链接:
“天下文章出桐城”,这里的“桐城”指的是清代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并称为“桐城三祖”。姚鼐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他在继方苞、刘大櫆已有成就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文章要“义理(内容合理)、考据(材料确切)、辞章(文词雅洁),三者不可偏废。”
任务一:从文章整体结构和作者游踪来看,“桐城派”散文的“义理(内容合理)”的特点。
就“义理”而言,全文紧扣一个“登”字,首先介绍泰山地理位置,然后叙述登山过程以及山顶夕照美景,再写第二天泰山观日出,最后写下山时所见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姚鼐的《登泰山记》既不同于铺排张扬的山水大作,也不同于闲适娱情的小品游记,全文内容精严到已无法再减一字,真可谓“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文心雕龙•熔裁》)。
任务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品味“桐城派”散文的“考据(材料确切)”的特点。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就“考证”而言,作者在叙述游踪时,穿插着泰山地理古迹和文献资料, 如“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古长城”“岱祠、碧霞元君祠、行宫、古刻”等等,在作者笔下游记不是简单的山水之作, 而是把山水景物, 名胜古迹、地理方志、历史掌故融为一体,体现出清代重考据的“学者”散文之风。
任务三: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品味“桐城派”散文的“辞章(文词雅洁)”的特点。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就“辞章”而言,作者用词极为简洁、典雅。作者登顶泰山远眺,只选用“负、烛、居”等词,三言两语之间,传神而又传情。用语极其精雅,不用骈文偶句。
在对泰山地貌的描写中,连修饰词也少见,没用一个虚词,以“三多”“三少”“三无”这样精简的句式,扣住时令,概括出泰山冬日美景:石峰峻峭,青松苍劲,冰雪覆盖,鸟兽飞绝,文词与语句典雅简洁。
三、课堂小结
在“深入文本,鉴赏品析”这个环节中,同学们与老师一起,从以下三个角度反复研读课文。
一品游踪线路简明之美(画出“泰山地理位置、登山路线”)。
二品泰山的景之美(赏析“苍山负雪图、泰山日出图”)。
三品“桐城派”散文“义理、考证、辞章”的艺术特。
(义理:结构简而有序。考证:内容简而充实。辞章:语言简而雅致。)
四、课后作业。
阅读姚鼐《登泰山记》的姊妹篇《泰山道里记》序,从文章“义理(内容合理)、考据(材料确切)、辞章(文词雅洁)”等方面,写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附:《泰山道里记》序(姚鼐)
余尝病天下地志谬误,非特妄引古记,至纪今时山川道里,远近方向,率与实舛,令人愤叹。设每邑有笃学好古能游览者,各考纪其地土之实据,以参相校订,则天下地志何患不善?余尝以是语告人,嘉定钱辛楣学士、上元严东有侍读,因为余言泰安聂君《泰山道里记》最善,心识其语。比有岱宗之游,过访聂君山居,乃索其书读之。其考订古今皆详核可喜,学士、侍读之言不妄也。
余疑《水经注》于汶水左右水源流方面,颇有舛误。又谓古奉高在今泰安右汶东,故古登封,入奉高境西行,度环水而北,至天门,历尽环道,跻岱,乃得封所,马第伯记可覆案也。往昔在济南,秋霁登千佛山,望岱巅诸峰,遥相接,窃谓历城以南诸山皆泰山也,后人多为之名耳。今阅是书,每与余意合,而辨正尤起人意。聂君欲余序以重其书,余浅学又偶过臆度,徒幸有合于好古,力索久往来是山中者;是君足重余耳,余安足重聂君哉!
课后答疑:
1.从下面两个语段中任选一个,用现代散文诗的语言描写这些景观。
(1)苍山负雪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泰山日出图:“极天云一线异,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参考答案:
(1)苍山负雪图:登顶远望,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如带缠绕于山腰。
(2)泰山日出图: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变为绚丽的彩带,慢慢扩大为红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托着太阳慢慢从海中升起。刹那间,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
2.姚鼐登泰山后,他的老师刘大櫆在《朱子颍诗集序》中对此事做了评价:
乙未之春,姬传(姚鼐)以壮年自刑部告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
根据文本,仿照例句,概括姚鼐“隐君子之高风”的另两个具体表现。
登山时间:除夕佳节寄情山水,脱俗超凡。
登山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山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登山路线:不循古人不走常路,不畏艰险。
登山所见:雪霁观日景致奇绝,洒脱坦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