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复习提纲
一、文学常识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篇。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二、基础知识
1、重点字词
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趁着;顺着 )(“因”在这里有特殊含义)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 )(论:讨论 )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 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大 )(欣然:高兴的样子)
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这儿当“子侄辈”讲,即年轻一辈)
内集:家庭聚会。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2、古今异义
儿女 古义: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今义:自己亲生的儿子与女儿
未若柳絮因风 因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
3、课文翻译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就是谢太傅的大哥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三、课文理解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而且更写出了雪的纷纷扬扬飘舞之美。
咏雪原文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四、拓展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提纲
一、文学常识
文章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二、基础知识
1、重点字词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会,约定时间。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至:到。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放弃,抛弃。 惭:惭愧。
引:拉,这里指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信用。
礼:礼貌。
不:通假字,不,通“否”,意为否。
2、课文翻译
陈太丘跟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嬉戏。朋友就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答道:“我爸爸等您很久,而您没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做的事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但是元方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这个朋友。[1]
三、课文理解
1、对于故事结尾,你如何看待?
观点一:不失礼因为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责备;而且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绝于千里之外。
观点二:失礼因为友人当时以觉惭愧,要下车表示友好,既然他能知错就改,我们也应当宽宏大量。
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
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 知错能改
事情本身:启示我们做人就要有有诚信,讲礼仪。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