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处理“学”与“思”之间的关系
荀子劝学篇聪明人往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自己聪明,所以不太关注别人的观点,或者听不进去劝告,以为自己所能想到的,就是最佳的方案和解决问题之道,这实际上等于自己局限了自己,最后出现的结果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所以如何处理好学习思考的关系,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重要,对于聪明人来说,更重要。仗着自己聪明,而觉得什么都能想到,且自己能想到的,就是最好的答案,我不太需要看别人的观点也吧,他能比我高明到哪儿去?这是聪明人的显著特点。资质一般的人,这一点反倒不是那么明显,因为他觉得反倒我很普通,学习与思考,都是少不了的,走不了捷径,也想不出什么好的高明的策略,还是踏踏实实来吧。
究竟如何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呢?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这句话,说的很清楚了。学而不善于思考,就会只懂字面的文义而不能深入,惘然无所得。只专注于思考而不学习新知识,则会陷入停顿,精神疲怠一无所获。这两句话很简单,为
人所熟知,但是相当深刻。
首先,能对学与思的关系进行特别思考,已属相当不易;第二,孔子把二者之间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说清楚了。而“罔”与“殆”,则非常精准的概括了只学不思的结果是迷茫困惑,只思不学的结果是停滞。
对学与思的关系的探讨,又包含着一种中庸的思想,就是既不要走“学”的极端,也不要走“思”的极端,请看下面这句话: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这句话很有争议,我们先采纳其中之一的解释,治学之人若偏执一端,不能执两用中的话,那么这种做法是最有害的。此外还有其他解释诸如:把把异端邪说攻击下去,那么其危害也就解除了。可以看出,异端的东西,孔子是最反感的。那么如果只学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学,都属于“异端”,是最不可取的。
而对于学与思的关系,荀子在《劝学篇》中曾有这么一句话: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何许人也?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一个大思想家告诉世人,他常常终日去想东西,最后发现不如片刻之学习来知识来的快来的深刻。所以一定要在学与思之间分出个高低的话,学还是更好一些,宁可多学一些,哪怕思考的差一点少一些,也比只坐在那里想,但什么也不学强。
至此,学与思的关系,已经比较清晰了,学与思结合,才是最好的求知之道。其实这也说明了另一个道理,即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凡我们能想到的问题,能想到的观点,其实早在历史上若干年前,已经由某一位智者提前想到了,并且将之系统化、理论化,比你所想的更为详尽、周全、深刻和到位。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个地球是上生活过的人太多了,你所经历的,早就被别人经历过了,而且聪明之人太多了,高过我们的智慧数倍之人,也大有人在,认清楚并承认这一点,才能真正知道学习的价值和必要性。这也是学习的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