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师范类专科院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时,儿童教师口语的能力不可忽视,尤其是在能够绘声绘、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这方面,更为关键。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只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才能精彩的表达表述。
关键词:整体感知;分析;加工;体态语
对于儿童,故事是寓教于乐的很好形式。故事是通过言语技巧和体态语技巧,来调动儿童的听觉和视觉,培养形象思维,使儿童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一、讲述前的准备
(一)整体感知儿童故事
gudong 儿童故事内容单纯,篇幅短小,或取材于儿童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或取材于自然界万物景象,特别是动物世界,或取材于古往进来的种种事件。为能将一波三折的情节生动地讲述出来,打动儿童的心,首先要整体把握,细心分析。
1.分析故事主题及情节。故事材料选好后,就要熟悉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要弄清贯穿情节的线索,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事情发生发展的高潮和结局等方面。同时通过分析主题和情节,确立讲故事的感情基调,对于一波三折,情节变化大的故事,尽可以在脑海中绘制情节运营图,寻故事的高潮,形象表现情节走向。
例如美国儿童故事《绿的史蒂文》,这则小故事基本秉承传统故事的叙事风格,各情节单元组合环环相连:史蒂文只吃绿果冻——变成绿小孩——到医院诊治——变回常人的颜,尽管它总的叙事功能出奇的简单,但并不排斥其内部结构的奇思妙想。因此,在讲述故事前应多洞悉作者创作思路,在情节架构上,怎样合理安排叙事结构,怎样有意识地控制着叙事的详略疏密,从中感受由故事带来的审美愉悦,有利于故事的讲述。
2.分析不同人物形象。在讲述故事时,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表情要力求自然、客观,表达出作者的褒贬,因此要对儿童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想象,运用富有性格特点的语
气语调、特殊的音,以及迥然各异的表情与动作,来强调人物的个性,显示人物的音容笑貌,揭示人物复杂细微的心理活动,使人物“活”起来。例如,表现大象和狮子、老虎凳形体大的动物和老树等植物,声音可以粗犷些,雄浑些。表现小白兔、小松鼠等小动物和小草等植物,声音则要纤细些,稚嫩些。
(二)合理的加工
儿童故事中有大量的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和动物故事等,一些作品本身或语言凝练、概括性强,或平铺直叙,缺乏趣味性,因此,我们可以在分析把握故事的基础上,再根据讲述目的、听的对象以及故事本身的不足,对故事进行加工改造。
1.删减。因每篇作品的篇幅长短不一,我们应根据讲述的需要及儿童理解能力对作品进行删减。对篇幅较长的故事可删掉不太重要的情节、描述等,让故事显得更加精练,把讲的重点放在故事的主干上,使故事紧凑些;有些不利听众的内容也要删去,以免产生不好的影响。如果故事中有长句,要把它删削改短。改短无非是删去可省略的、不必要的字和词,字虽删但仍要保留原来的主要意思,做到“字去意留”。
2.增加。针对聆听故事的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原本简单或已经熟知的故事基础上,增添一些个性化的语言描述,更容易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儿童的共鸣。
(1)增加一些情节或细节。儿童故事要想吸引那些调皮的儿童,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听下去,我们可以将精炼短小的故事中增加一些情节或细节,以新奇有趣、惊险曲折、温暖动情等特点来营造动人心魄、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对幼儿讲述《咕咚来了》这个故事时,可以将“小兔子听到‘咕咚’一声,她吓了一跳,心理好紧张,转身就跑”这部分,加入小白兔的心理描述,“啊!这是什么声音?咕咚?咕咚是什么?一定是个大怪物吧?啊!太可怕了,我快逃命要紧吧!”这样更有利于幼儿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心情,增强故事的戏剧性。
(2)适当地加入象声词。为了使故事更加形象、生动、真实,我们在讲儿童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简单的口技摹声,适时加些风声、雨声、动物叫声及自然界中其他的各种声响,来渲染气氛。有时还可以用方言、唱歌、英语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渲染,把故事讲得气氛活跃,趣味盎然。例:老猴一看,觉得出头露面的机会来了,就清了清嗓子说道:(咳嗽声)“吃西瓜嘛,当然……”
(3)适当地插入“画外音”。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边讲边问,既设置悬疑,激起儿童
听的欲望,又帮助儿童理解内容,体验情感。例如,可以沿着故事的情节线索,问孩子一些有趣的问题来强化故事的效果,“你可以看出大灰狼化装成的外婆,和真外婆有什么不一样吗?”“青蛙自己想不想变成王子?”等等,提问很重要,能锻炼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同时也使他听故事时特别专心。但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有趣,难度也要适中,让孩子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能通过思考作出回答。
3.修改。有些作家写作品时用了一些书面语进行表达,儿童不容易理解,因此在讲述故事时,对于一些儿童故事在个别段落或词句上的可以适当改动,使故事通俗易懂,更富于儿童情趣,更口语化。例如《小猪变干净了》原文为“小猪走着走着,看见前面有一只长耳朵,短尾巴,红眼睛的小白兔,就高兴地喊道。”可以改成 “小猪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前面有一只小白兔,长长的耳朵,短短的尾巴,红红的眼睛,可漂亮啦,他就高兴地喊起来。”像这样就比较通俗好懂,而且也显得生动活泼。
二、熟记多练
好的讲述者,都需要熟记多练,才能挥洒自如。一方面,记住整个故事的细枝末节;另一方面,可以克服紧张的心情,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初讲时难以避免的问题,尤其是体
态语的自然、生动的表现。
1.尝试和儿童直接交流。故事是讲给儿童的,所以不能把儿童丢掉,去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在讲故事时,既要表现出对儿童的爱,表现出愿意给儿童讲故事的强烈愿望。又要及时了解儿童的反映,用眼睛和儿童“说话”,这也是心灵的交流。
2.训练用眼神抒发讲故事者和故事中人物的感情。喜、怒、哀、乐、惊、恐、悲等各种情感,都在眼神里。眼神的闪动,有时甚至可以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染力。
3.讲故事时,要训练身姿动作的有机配合。不可全身僵直、纹丝不动,动作也不宜过频、过大,身体运动的范围基本是一步之内,脚步有契机出去,还得契机收回。
总之,讲述故事时,讲述者要认真分析、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调动各种口语表达技巧,以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声音,鲜活地再现作品中的人和事。这样,听赏者才会在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同时,与作品产生共鸣,享受到作品的艺术美感。
(作者简介:李志华(1980.1-),女,辽宁法库人,本科,讲师,大兴安岭职业学院,
研究方向:文学和地方文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