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教学设计
课前:表扬来到新环境的遵守纪律的每位同学,大家都坐得端正,腰板挺得直,做好了接受新知识的准备。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新课前,教师先带领学生进行课前热身,来个声音模仿秀。第一步:学一学以下语言提示下的声音——叽叽叽、呱呱呱、哈哈哈2.“学一学”是游戏的第一关,第二关就是让你“猜一猜”,这三组叫声的汉字分别是谁的叫声?
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说一说是通过什么方法猜出的,大家经过思考,得出是通过字形和读音猜出来的,并且引导学生用相同的方法说说其他两个声音是哪组汉字。
齐读三组词语
过渡:汉字是不是很有意思?出示课题,请你用相同的方法猜一猜这两个字念什么?
一起拼读两个字,齐读课题进入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咕咚
3.教师提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事呢?下面请听教师范读的录音。
二、听全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gudong要求:仔细听,认真想,故事中的“咕咚”是什么?
三、借助汉语拼音,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再去掉拼音,适时正音。
3.思考回答问题。故事中讲了哪几种动物?(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
四、随文识字,指导方法: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邀请一名学生试读,评价朗读;邀请第二名同学试读,提出朗读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学会停顿和分隔,标好停顿分隔,读准字音并且读出叹号所带有的语气;
2.着重放大“熟”字,你发现这个字的偏旁了吗?我们还学过相同偏旁的什么字(点、黑)进而引导学生
思考这个偏旁四点底的由来,学生们头一次接触,老师帮助解释:四点底是由“火”
字演变而来,放在熟字下面就像燃烧的木柴,烧熟所要加热的食物,可是这里的“熟”是不是同义呢?
3.出示“熟”字的两个意思:A.食物放到火上烧熟直到可以食用的程度;B.植物的果实完全长成,跟“生”字相对;
4.考查孩子们的理解,进一步讲清楚课文里木瓜熟了是第二个意思。
5.指导朗读:看图一,读第二自然段。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也可以猜着读。争取把故事读正确,读流畅。
五.读中带写,加强理解:
1.随机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拔腿就跑”的意思,并且
创设情境,让孩子上台表演情急之下小猴子拔腿就跑的动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带动课堂气氛。
2.学生踊跃举手愿意上台表演,接着由学生边读边演,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容易的理解了拔腿就跑,简单而有效果。
3.出示“吓”字,让学生猜读这个字的读音,并说明为什么。(形声字的迁移)
4.教师出示“吓、怕”两个字,引导学生对两个字进行结构和偏旁的比较,并进一步引领孩子们说一说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事项?
5.教师在黑板上范写两个字,并且通过组词扩词的方式加深对这两个字的记忆与巩固。
6.学生在课本上书写,写完通过投影展示,并且生生评价。
(书写要求:头正肩平背直足安)
六.图文识字,角表演:
1.阅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出示挂图2)这幅图讲了什么?(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起来了。)
2.小猴为什么也跟着跑?从哪儿看出来的?(小猴听了兔子的叫声,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从小猴子边跑边叫:“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可以看出)
3.“咕咚”追它们来了,小猴子心里会怎样?(非常害怕)
4.指导朗读:“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了”和“快跑哇”音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
5.小猴子那可怕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一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
6.这一自然段中讲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怎么样?“大伙儿”指谁?(有狐狸、山羊、小鹿。它们也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大伙儿”指狐狸、山羊、小鹿)
7.它们为什么叫“快逃命啊”?(它们认为“咕咚”是一种可怕的东西,要来吃它们了)
8.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其它的动物以为“咕咚”吃它们来了。它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
9.分角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七.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挂图3)这幅图讲了什么?(野牛拦住大伙儿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
2.野牛为什么没有跑?它是怎样做的呢?(野牛想搞清楚“咕咚”是什么。它拦住了大伙儿)
3.(出示“拦住”一词)你会做“拦”的动作吗?野牛是怎么拦的?(让学生通过演示理解)
4.野牛拦住了大象和大伙儿后是怎样问的?(指导学生用“先问____,再问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问____”的句式回答。)
5.分角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八、阅读课文六、七自然段。
1.(出示挂图4)这幅图讲了什么?(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
2.大伙儿是怎样知道事情真相的呢?(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比较朗读后思考:
(1)木瓜为什么会自己掉下来?(木瓜熟透了)
(2)木瓜掉进湖里为什么会发出很响的声音?(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撞击水面)
(3)“咕咚”究竟是什么?(“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
4.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它们都怎样呢?(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5.为什么都笑了?(“大伙儿”指:兔子、小猴、小鹿、狐狸、山羊、大象。它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动十分可笑,所以笑了)6.创设情境,这个事情发生后,没过多久森林里又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想知道吗?
教师模仿情景:小兔子正在山上和小伙伴们看美丽的风景,忽然
间……“嘭”一声巨响,把他们惊到了,你猜他们这次听到巨响后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们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九.深化主题,看图讲故事。
1.学了这个故事,同学们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在这个故事中,学习野牛的处事方式,因为它遇到事情不慌张,能先问个为什么,不盲目地跟着别人跑。)
2.回家看着四幅图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咕咚》效果分析: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
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思路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语言具有吸引力,让孩子的思路跟着老师走,同时还能紧随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斌不过踊跃回答,这一点整体表现还不错,在孩子们的眼中我看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还有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在第一自然段的讲解中,孩子们大胆猜测,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在讲到“吓、怕”两个字时,孩子们的反映很踊跃,在接受了前面形声字的铺垫后,对这两个字的教学就显得比较容易,在随文识字过程中,“羊、鹿”两个字的认识又让孩子们的兴致提上来,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就是需要图文并茂,让知识更直观和形象;在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