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十载匠心 传承经典
作者:本刊记者/ 杜婕
来源:《中国名牌》 2018年第1期
长安街的两侧,尤其是天安门广场的周边,都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建筑,国家大剧院就是这样,诞生十年,“充满未来感”的国家大剧院无论在北京的建筑领域,还是在文化领域,都已是极其醒目的存在。
在长安街畔,天安门广场西侧,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筑以其独特外形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让人不觉驻足欣赏。有人说它像一颗水上明珠,在水波的烘托下格外亮丽;有人说它像一枚金蛋,在太阳升起或日落时分,熠熠生辉。
奥斯卡影帝凯文. 斯派西在谈到对国家大剧院的第一印象时说:“还记得途经长安街时,我远远就看到了这个充满未来感的银球体建筑,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同时也心生向往。”诞生十年,“充满未来感”的国家大剧院无论在北京的建筑领域,还是在文化领域,都已是极其醒目的存在。
筑巢引凤:打造表演艺术的“中国极”
十年前,这座雄伟的建筑揭开神秘面纱时,迎来的既有世人对建筑之美的啧啧称赞,也有不少怀疑的目
光。这个总面积22 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1.89 万平方米的“庞然大物”该如何运转?能为广大人民众提供怎样的文化服务?
十年后,它以傲人的成绩向公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售票930 余万张,平均销售率达到82.9%,为观众呈现了8722 场精彩演出;共制作推出包括歌剧、话剧、京剧、舞剧等表演形式在内的剧目76 部,其中原创剧目25 部。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指挥家、芭蕾舞团以及著名歌唱家卡雷拉斯、多明戈、弗莱明等接踵而来。大剧院用一组组数据和事例,述说着自己的奇迹。
如今,大剧院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艺术生产非常活跃的表演艺术中心,是世界表演艺术领域重要的“一极”。汉堡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诺伊梅尔惊叹道:“到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出已经成为国际表演艺术领域的一种新潮流!”意大利歌剧杂志评价道:“中国国家大剧院用几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歌剧院几十年的历程。”
“大剧院成立之初,很多世界一流的艺术团体对我们都持怀疑观望态度,请名家演出不容易。”国家大剧院演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扭转弱势地位,国家大剧院迅速调整步伐,运用国际准则,尊重国际惯例,从演出排期入手,以名家、名团、名剧为重点,建立了一套专业化的演出运营组织体系和组织流程,如今,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排期已经能够实现提前两年排定,完成的演出合同甚至被世界知名经纪公司传为范本。
2009 年9 月世界顶级音乐盛典——琉森音乐节首度入驻中国,登临国家大剧院,成为国内外古典音乐界重要历史性事件。世界著名音乐家谭盾说:“能将有着71 年历史的琉森音乐节移师中国,是国家大剧院的一大功勋,全世界都会嫉妒北京,嫉妒国家大剧院。”2011 年11 月,被公认为“世界第一交响乐团”的柏林爱乐乐团主动降低费用,亮相国家大剧院。当国家大剧院以“NCPA 速度”迅速成长成为世界剧院版图上的重要成员时,一股难以抗拒的向心力便自然形成了。
从“谁来过”到“谁还没有来”,如今,中国观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全世界最优秀的节目,这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据悉,十年来,共有819 家中外艺术院团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维也纳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马林斯基剧院、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美国芭蕾舞剧院等世界顶级院团,以及捷杰耶夫、阿巴多、西蒙. 拉特、艾森巴赫、马泽尔、多明戈、卡雷拉斯、巴托莉、里奥. 努奇、蒂勒曼、祖克曼等众多世界一流大师纷纷到访,大剧院日益成为举世瞩目、汇聚世界艺术精品的宽广平台。
以人民为中心,讲好中国故事
“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是国家大剧院自开幕伊始便创立的宗旨。为此,国家大剧院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为谁制作,给谁看”的创作理念,抓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方向不偏不离。在创作题材上,大剧院一手抓中国原创,一手抓世界经典,不断推出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从“轻生死、重然诺”的《赵氏孤儿》,到关照现实、歌颂奉献的《山村女
教师》,从浓缩百年沧桑、展现北京人精神底蕴的《王府井》,到传唱千年、饱含人性大爱的《运河谣》,从展现人性尊严的《日出》到弘扬民族团结的《冰山上的来客》大剧院不断探索着题材的丰富性和风格的多元化,用中国本土作品展示民族风采、传唱时代精神、抒发大爱情怀,让传统文化和民族经典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
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国家大剧院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文化需求心心相印,一部部“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原创中国作品更是备受瞩目,广受好评。
2015 年,方志敏英勇就义80 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策划推出原创歌剧《方志敏》,用革命浪漫主义展现英雄爱国主义情怀。随后歌剧《方志敏》赴英雄的故乡江西进行巡演,观众反响热烈,演出结束后迟迟不忍离去。
2016 年,时值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国家大剧院历时四年精心打磨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两度热演,每轮演出,售票都提前十天告罄,上座率高达100%。作曲家印青将自己的情感完全投入到作品之中,当写到剧中人物平伢子牺牲前那段《我舍不得离开红军》时,更是边写边落泪、不止一次泣不成声。比利时著名导演吉尔伯特在没有英文字幕的情况下,看完整场演出,激动不已。
2017 年,为纪念建军90 周年,国家大剧院推出中国红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讴歌“军民鱼水情”。和《长征》一样,该剧的全部演出票在首演日之前均已售罄。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感慨:
“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的歌剧,让我们回忆起曾经的峥嵘岁月。能把一部革命励志的主旋律题材写得这么丰满,情感这么饱满,不容易!”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方志敏》《长征》《金沙江畔》“红军三部曲”的“一票难求”,不仅体现出观众对极具中国特、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的需要,更彰显出大剧院铸就文艺高峰的勇气和决心。
培养中国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经营好全球规模最大的剧院,其背后的奥秘全在于人才的储备和培养。
“国家大剧院的歌剧演出中,除了外邀国外演员之外,还必须准备一组中国演员,因为我们制作的歌剧如果没有中国演员的参演就等同于巨大的资源浪费。中国的青年歌剧演员也会失去历练与学习的机会。这也是我们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的责任。”院长陈平有感而发。
在“三步走”的制作策略中,国家大剧院坚持替代战略,即不论与谁合作,大剧院都要参与其中,从舞美制作到配置中国组演员,不断培养中国力量。
2009 年,国家大剧院与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联合制作歌剧《弄臣》,400 余人的乐队、演员、合唱队、舞台监督均由帕尔玛皇家歌剧院负责,大剧院仅负责舞美服装等硬件制作;2010 年《弄臣》
第二轮演出,乐队交给了中央歌剧院;2011 年《弄臣》第三轮演出,除了外国组三个主演以外,合唱团、管弦乐团、舞美、服装、舞台监督都是国家大剧院自己的队伍。通过替代战略,大剧院不仅成功实现歌剧“本土化”,更让一批批中国歌剧人才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对于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来说,截止到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她已经17 次与大剧院合作。而此前的20 多年间,这位优秀的歌唱家一直在欧洲大陆徘徊,绝少有机会在中国演唱歌剧。
驰骋世界众多顶级歌剧院的女高音歌唱家和慧多次回国参与大剧院歌剧制作,她说:“这些年,我开始听到很多艺术机构在谈论国家大剧院。作为一名中国人,回到中国唱歌剧,实在是太幸福了,大剧院的团队很专业,在这演出很舒服。”
从首位以第一女主角身份进入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中国歌唱家张丽萍,到国际歌剧界正当红的男低音歌唱家李晓良一批批常年扎根海外的华人歌唱家陆续回国,本土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回流渐成规模,“世界经典、中国面孔”也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在国家大剧院与马林斯基剧院联合制作的俄罗斯经典歌剧《叶甫盖尼. 奥涅金》中,田浩江、金郑建、柯绿娃、翁若珮等几位中国歌唱家还凭借在剧中的精彩表现成功登上俄罗斯白夜艺术节的舞台。通过中外演员组的设置,剧院既收获了市场的良好反响又培养了中国力量,参与演出的中国艺术家也在与世界级歌唱家的对话中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信、得到了历练。
精耕细作,打磨金字招牌
世界经典,中国版本,体现的是一种实力和由内而外的自信;而国家大剧院,不断以精益求精的质量打磨着“NCPA 制作”的金字招牌。
大剧院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守着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的创作态度,“讲品质、讲格调、讲责任”,沉下心来搞创作,将艺术质量视为生命,力求打造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能够穿透时间的艺术作品。
为了谱写歌剧《冰山上的来客》,作曲家雷蕾三次登上帕米尔高原,翻山越岭,在塔吉克人民中间浸染最淳朴地道的民族音乐,最终创作出一段段深入人心的咏叹调。
今年推出的中国歌剧《兰花花》,自2011 年启动剧本七易其稿、召开创作研讨会20 余次、举行音乐试听会10余次,创作周期更长达6 年。这份执着让编剧赵大鸣深深折服,他感叹“大剧院的每部剧都走在打造经典的路上”。
在舞美设计制作方面,大剧院同样是高品位、高质量、高性价比。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京剧《天下归心》走节俭路线,在保证艺术品质的前提下,舞美力图简约朴实,通过艺术创意与新技术的巧妙融合呈现精巧制作。
国家大剧院与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联合制作的歌剧《奥涅金》舞美制作中,大剧院舞美团队摒弃空心话剧日出
塑料苹果,而用3000 余个彩鲜艳的特殊材质实心苹果铺满舞台,形象逼真又不乏诗意。俄罗斯著名歌剧导演斯捷潘纽克惊讶道:“造型、重量、手感都很逼真,这确实是道具而不是真的苹果吗?这样一个细节也能考虑得如此周到,说明大剧院的制作水准够精良!”
除了注重自身的创作生产质量,国家大剧院还通过与世界知名剧院的强强联合,创造者自己的制作生产奇迹。
从2017 年初,国家大剧院与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再度携手,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开启了新一年的观演热潮;到夏末的国家大剧院与大都会歌剧院、华沙波兰国家歌剧院、巴登- 巴登节日剧院联合制作的理查德. 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更是成为了京城热议的文化事件;还有年末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共同打造的威尔第喜歌剧《法斯塔夫》则让观众提前进入了欢乐的新年气氛。这一年的丰硕成果,也体现着“NCPA 制作”逐渐跻身世界表演艺术领域制作强国的无限潜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