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诗歌成就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曹操死,袭位丞相、魏王。后代汉称帝,世称魏文帝。
曹丕今存诗40首,其中一半是乐府诗。创作题材和创作风格与曹操差异很大。他虽然也在诗
描写离乱现实或写志抒怀。但少有其父那种沉雄气韵和豪迈情怀,此类诗歌多流露一种忧愁无奈和凄怆孤寂之情。如《上留田行》、《丹霞蔽日行》等。
从题材和内容上看,曹丕诗作往往取材于“闾里小事”,多歌咏劳人思妇的感情。和同时期作家比较,他诗中的内容多半是描写男女恋情和离情别怨。这一类作品,很能体现曹丕“乐府清越”《文心雕龙·才略》)的个性特点。如《钓竿行》、《杂诗》、《漫漫秋夜长)、《秋胡行》、《善哉行》(有美一人)、《燕歌行》等,描写细致,清丽自然,或含蓄有致,或缠绵哀婉。其代人言情之作《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代刘勋出妻王氏作二首》等情调更显缠绵悱恻,哀怨悲凉。
《钓竿行》是一首极似民歌的情歌:
    东越河济水,遥望大海涯。钓竿何珊珊,鱼尾何簁簁。行路之好者,芳饵欲何为。
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刻画了一个女子对爱慕她的路人表示的情意,清新活泼,而又含蓄有致。
《燕歌行》二首描写了一个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情形,是曹丕最著名的
作品,其一尤为出: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诗歌“和柔異顺之意,读之油然相感。节奏之妙,不可思议”。(沈德潜《古诗源》卷五)王夫之盛赞此诗“倾情,倾度,倾,倾声,古今无两”。与其相媲美的还有《善哉行》(有美一人):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妍姿巧笑,和媚心肠。知音识曲,善为乐方。哀弦微妙,清气含芳。流郑激楚,度宫中商。感心动耳,绮丽难忘。离鸟夕宿,在彼中洲。延颈鼓翼,悲鸣相求。眷然顾之,使我心愁。嗟尔昔人,何以忘忧。
从中可见,曹丕的诗歌在向汉乐府学习的同时,亦注重个人感情的抒发,其诗风明显地受到汉末文人诗的影响。沈德潜“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即多指此类。其标志着建安文人的创作向着抒情化、个性化的方向进一步迈进。
曹丕还有一些记游写景、公宴唱和诗作,如《芙蓉池作》、《于玄
武破作》、《孟津诗》等。曹丕未时常常与曹植、王粲、徐子阮瑀、应玚、刘桢等邺下文人聚会宴游,“酒酣耳热,仰而赋诗”。这反映出建安诗人在关注社会人生的同时,追求任气使才、旷放磊落的精神生活,既悲乱离,述志向,亦藉诗酒风流,另拓文学的写作方向,构成了此时期“文的自觉”的基本内涵。建安诗歌
曹丕的创作更明显地出现民歌化倾向。在诗歌各体的创作和语言的通俗化方面,追求情韵典雅,体现“诗赋丽”的同时,大都明白自然,风格清新,被钟嵘评为“殊美赡可玩”的《杂诗》(西北有浮云)一诗,典型地代表了其清新秀丽、自然流美的语言风格。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说曹丕的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以曹丕做的诗赋很好,更因他以气为主,故于华丽之外,加上壮大。”其对曹丕创作的分析评价颇为中肯。魏晋以来唯美的文学倾向,可以说是由曹丕的诗开始的。
曹丕诗作形式多样,成绩斐然。《燕歌行》二首,不仅将写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开千古妙境”:而且,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虽然它逐句押韵,七言形式尚未成熟,但七言之作,非此谁先?六言为新体,建安始有人尝试,曹丕《今诗》《黎阳作·奉辞讨罪遐征》等即为六言佳作。五言更为曹丕大量运用,古存诗半数,名篇《杂诗二》首一向受后人称著,风格上可明显看出《古诗十九首》的影响。《善哉行》(有美一人)、《善哉行》(上山采薇)是曹丕四言代表作。杂言体诗曹丕也有不少佳作,其中《大墙上蒿行》是曹丕存诗中篇幅最长、最有气魄的歌行体。全诗364字,诗句短则三字,长则十三字,参差变化,形式新颖,感情跌宕,自由奔放。形式上突破了汉乐府古题原有篇幅,其首创意
义对后世长篇歌行深有影响:王夫之评此诗说:“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