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曹操(公元155-220年),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豪县)人,汉族,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操诗作感情彩强烈,气势雄伟,情调悲壮,且描写内容形象生动,虽全部为乐府诗体,内容却不受旧曲古辞束缚,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魏晋时期潇洒飘逸、放荡不羁的文学风格,对整个汉代诗歌发展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为建安风骨这一时代性的文学流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曹操诗歌 文学地位及对建安风骨的影响 探究
一、曹操诗歌的特点及文学地位
1.曹操的诗词感情彩强烈,气势雄伟,情调悲壮,描写内容形象生动且其诗风朴实质直,通常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曹操在《苦寒行》中更是将这种写法推到了极致。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全诗开篇直接以一个“艰”字道明了行军途中的困难,随后又以“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写出了道路状况的恶劣以及路旁环境的险恶,并用写实的手法描绘道路环境的险恶,突出了本诗的真实性和具体性。曹操作为军队的统帅并没有强作镇静、故逞英豪,而是用“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真实深刻的道出了自己面临困境的心绪波动,且以细致入微、形象生动的描写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另一方面曹操在本诗的末尾二句并写两面。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战士的同情以及渴望战争尽早结束、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曹操将自己比作周公,方便突显出自己迎难而上、取得胜利的决心。本诗以“艰哉何巍巍”建安诗歌总领全篇,再用“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二句奠定了萧瑟悲凉的基调,并辅以路途中的险山恶水,虎啸熊咆进一步渲染了萧瑟悲凉的氛围,使得本诗充斥着悲凉之气,抒情真挚感人。是曹操时事类诗词中的代表作,更是曹操写作朴实风格的典型作品。
2.曹操的作品用词朴实,一改两汉以来好用华丽词藻堆彻诗词的习惯。以《蒿里行》为
例。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全诗通篇无华丽词藻修饰,而是叙写袁绍主盟的讨卓义师,怎样在势利之争中冰裂瓦解,继之以兄弟相戕的长期混战,而给百姓带来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万姓以死亡”“生民百遗一”的大灾祸。而且在诗中曹操更是直接将曾经把持朝政的大将军何进,联军盟主袁绍及其弟弟袁术称为“逆贼”,甚至对于当时主宰一方的董卓更是直接斥之为“凶”,由此就显现出一种畅叙天下的雄浑气派,对天下英豪的点拨更是带着一种轻蔑的意味,这样的曹操能在后来与刘备煮酒论英雄中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畅叙天下英雄中,时时转笔为江山社稷的荡覆,万民的死亡发出深切的伤悼和慨叹,既表达了诗人对世道无常的无奈也体现了诗人无法拯救乱世的苍凉。从本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沿用的仍是旧乐府的送丧之歌描写时事,这在那个文人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的时代,这已经是一种创新了。因此曹操的诗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后魏晋时期的文学风格,使得其能夠从汉代后期华而不实的赋体中挣脱出来,形成自身独特飘逸的风格,所以曹操的诗作上承汉代乐府下启魏晋飘逸之文风,乃是伟大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其对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具有重大贡献。
3.曹操游仙诗作,则清楚的体现了曹操的人生观和生命观。以《龟虽寿》为例: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从本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及对自己生命观的诠释。“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曹操自身很清楚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所以他不去学秦皇汉武追寻长生不老,而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希望自己在有限的时间中,做出尽可能多的功绩。但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中可知,曹操知道生命是有限的,但并非对此毫不在意,而是主张通过养生之法来保
持身体的健康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可这并不代表着曹操排斥方术玄学,反而曹操本人极其愿意与人探讨黄老之学或者结交玄门方士,这就和曹操的养生观有莫大关系了,并且这一特点对曹操的诗作,特别是游仙诗影响巨大,乃至促使了魏晋时期好食玉液金丹,谈玄论道风气的形成。
二、曹操诗歌对建安风骨的奠基作用
建安风骨乃是对曹操、曹丕、曹植、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以及女诗人蔡琰的作品的艺术风格称呼,其风格多以气势雄浑,情绪激昂著称,其情感则多悲凉凄婉,形象生动的描写了现实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百姓生活的苦难。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而这些人中曹操的作品更是一座丰碑。曹操诗词的慷慨激昂或是描写现实社会的风格对建安风骨的影响尤为强烈,特别在建安七子的诗词中尤为能体现。以陈琳《饮马长城窟行》为例:
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
舉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鬪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
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
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
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全诗以秦朝时征发徭役修筑长城为背景,通过一对工匠夫妇的对话,为读者展现出了深重的徭役所带来的无尽的苦难,诗中用书信往返的对话形式,揭示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彼此间地深深牵挂,赞美了筑城役卒夫妻生死不渝的高尚情操。语言简洁生动,真挚感人。而这种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更是和曹操的诗词风格一脉相承,同样放弃了自东汉以来好用华丽词藻堆彻诗文的习惯,而是如见证人一般将内容缓缓道来,不仅更富有时代气息,且拉近了读者与诗人的距离。再以《七哀诗》为例: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本诗某种意义上说更接近曹操的创作风格,此诗写于诗人十七岁那年,董卓把汉献帝挟持到了长安,董卓和他的部将李傕、郭汜等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苦难的现实迫使身为世家
子弟的王粲一再逃难,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逐渐领悟到了战乱给平民百姓带来的痛苦。这首诗就是反映作者离开长安时看到的乱离景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悲愤心情。而曹操的《蒿里行》则写于诸侯会盟讨伐董卓的过程中,联盟的瓦解以及途中所见的苦难。当时联盟中无人敢于率先与董卓交锋,曹操对联军的驻兵不动十分不满,于是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体现了曹操的胆识与在这历史动荡中的正义立场。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致使局势更加动荡,并开启了汉末诸侯割据的混战,造成了大量的人民伤亡和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两首诗对描写当时社会动荡的情形惊人的相似。“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七哀诗);“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两首诗对于这样的情形都只用寥寥几笔,便将这噩梦般的情形展露于读者面前;同样不加修饰,却使场景更加形象生动,可见曹操的诗歌对于建安风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具体的,由对象到手法再到情感和风格都如出一辙,因此可知曹操的诗歌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曹操作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对于汉代、魏晋乃至整个诗歌发展史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曹操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邺下文人创作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在当时的情况下建安七子创作更多地受政治上、文学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曹操影响,成为邺下集团的重要作家(孔融例外),他们目击汉末动乱,有的还经历困苦流离的生活,又都有一定的抱负,都想在曹操的手下,做出一番事业来,所以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动乱的史实, 表现了建功立业的精神,将慷慨、颓放、自得等各种沉潜的或稍纵即逝的感悟倾注于笔端。较之于两汉,更具有一代人精神史料的价值,既表现为对旧体裁的改造,也表现为强化应用的文学性,因而形成了闻名史册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建安风骨,建安风骨作为一种时代性的文学气象,它是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流派,可视为两汉文学的结束,魏晋文学之发轫。建安风骨的形成,曹操起着奠基作用,没有曹操便没有享誉诗史的建安风骨,而建安风骨又是曹诗气韵的继承和发展。无疑曹操是这个时期文坛上的领军人物。
参考文献
朱光宝2005《文人乐府的开山祖建安风骨的顶梁柱——曹操诗歌的文学价值新论》,《教育学院报》第21卷11期。
曾远鸿2012《论曹操才性观与建安文人的逞才》,《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张朝富2005《汉末魏晋文人落与文学变迁之走向》,扬州大学。
陈 寿1959《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
景圣琪2009《三曹雄起 建安风骨之髓》,江苏:南通电视大学。
袁行霈主编2005《中国文学史》第二卷2版。
张泽海2015《论曹操诗歌的气韵及对建安风骨的影响》。
王亚轩2015《建安七子诗歌研究》。
袁传璋2012《曹操短歌行剩义拾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