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清明
作者:牛锐
来源:《内蒙古教育清明节古诗大全·综合版》2012年第04
        时间的使者纵马而来,转眼间清明节又悄然而至了。清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这是其他节气和节日所没有的。从节气上说,清明一到,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春耕春种,一年的忙碌從此开始;从节日上讲,它是祭祖之日,这天要踏青扫墓,祭拜祖先,追忆先人。晚唐诗人杜牧在《清明》中留下脍炙人口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前抑后扬,意境迥然,可见清明这样的日子,古人和今人是一样的心情,思念亲人,怀念往昔。
        中国古诗词中写清明的作品很多,这类诗大多都带着清冷伤情的基调。像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清明即事》里说: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又至清明时节,春暖花开,莺飞蝶舞,想起前尘旧事,早已物是人非,诗中弥漫浓郁的怀念气息,一个人坐在空屋里,茶过愁肠醉生根。
        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寒食上冢》一诗中也写道: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
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真是睹物感怀,把千言万语归结为一个字,表现出一种莫名的哀伤心境。诗人笔调凄楚,意境悲凉,到了春天,去岁的草春风吹又生,而逝去的人去哪里寻?又如宋代苏轼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凄恻伤感,宋代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的清幽婉约,南宋高翥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的黯然神伤等等诗词,对清明的描写无一不弥漫着浓郁的落寞、凄清、悲凉的情绪。
        虽然清明是凭吊故人、遥寄哀思的日子,人们心中不免悲切切,意绵绵,泪涟涟,但清明毕竟已至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欣欣向荣的季节,就有些诗人抛弃了烦恼、忧伤和哀痛,多了些闲情逸致,只管享受桃红柳绿梨花白这大自然赐予的美好景。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这首诗是写年轻人要趁春光大好,去郊外踏青、荡秋千,别辜负了大好时光。再比如宋代词人柳永的《木兰花慢》也是这种格调:“……乍疏雨,洗清明。……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这首词写了雨后的清明,景清新,适宜插柳赏花踢球踏青,把快乐播撒在春风里。
        另外还有诗人借清明来表达人生的哲理与意义的,如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又有了另一番感慨和感悟。诗人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冢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并感叹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人生的意义却是大不相同,这恐怕是清明诗的又一境界和新的高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诗词中,写清明的很多,数不胜数。但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境遇不同,情调不同,写出来的诗词其情感、韵味、意境就会有所差异,但不管怎样,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串彩缤纷、耀眼夺目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