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RE MI》观课报告
一、观察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唐毓敏老师,执教内容是六年级音乐《DO RE MI》。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制订观察方案,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等;准备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
2、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
3、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
二、观察情况
观察点:这节课是六年级的唱歌课,我们主要观察的问题:
1、如何通过学唱歌曲《Do Re Mi》,从中体验通过理解歌词表现歌曲内容来学习歌曲的快乐,让演唱充满画面感。
2、如何引导学生唱准乐谱中有升号和降号的音。
三、观察结果
李运梅老师评: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备课首先要过教材关,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达到一种什么程度,课堂教学也就会达到什么深度。如果在教学时仅仅把会唱这首歌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那么对教材的把握就不够深刻了,细想一想如果一节课总是不断的重复这首歌曲,课就变得没有活力。她在教学目标中就要求通过学习歌曲《Do Re Mi》,让学生体验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欣赏全曲和学唱歌曲。通过视觉、听觉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到优美的音乐;教师用活泼欢快的表演唱,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快乐音乐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导入聆听
导入环节采用了谜语的方法引出学生熟悉的七个音符,激励学生在五线谱中去认识七个音符,这样使导入更贴切、新颖,又让学生认识了五线谱,,另外也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之后播放音乐之声中《Do Re Mi》原声版音乐场景,学生边欣赏音乐边观赏经典画面并感受歌曲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介绍七个音符?这里唐老师通过视觉、听觉达到欣赏的目的,增加学生了解和学习本首歌曲的兴趣
2、循序渐进,教学歌曲
(1)教师范唱,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活力,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教师给出让学生说出歌词中音符象征什么?提高了学生学习本首歌曲的热情。
其中,对歌曲拍号的含义和典型节奏的学习,采用的是教师板书,老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拍节奏,体会附点四分音符前长后短的特点,真正做到了放权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2)在学唱中,唐老师鼓励学生参与合作,让学生示范,培养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3)新歌学习,教师通过语言,歌谱幻灯片,选择学生自主示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主动参与中突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4)在教唱#4、#5、b7乐句时,单独摘出,体会变化半音,#4唱成”fei”让区别更明显。
(5)拓展延伸,延续快乐
最后教师弹唱《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插曲片段,让学生在优美抒情的音乐声中得到拓展知识,并激发学生课后欣赏《音乐之声》的兴趣。
唐老师的课让学生在学中获得了快乐,学生的演唱表现基本到位!以上仅此个人建议,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指正。
孙婷婷老师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唱歌曲《Do Re Mi》,让学生从中体验并表现学习音乐的快乐,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在学唱歌曲前,唐老师利用五线谱对学生进行了呼吸、发声、音准的练习。在范唱后,通过节奏训练让学生感受到本首歌曲的典型节奏附点四分音符在音乐中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发声训练,调整唱歌的正确方法,影射所学歌曲内容,这种方法在唱歌课上作课前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在呼吸的常规训练中运用生活中的呼吸森林中的空气或者打哈欠掌握缓吸缓呼的方法,学生没有枯燥的感觉,很有兴趣很放松很快乐。通过表演《Do Re Mi》让学生观察了解音阶,从中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唱歌曲,结合简单分析歌曲的旋律,脑中充满画面感,通过连贯或弹跳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形象和情绪,在歌曲中感受音乐剧的魅力,师生合作歌唱表演,感受角的不同音高和学习的无限快乐。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段,通过多种感官刺激,促进学生思维的变
化。学唱过程中,对#4、#5、b7的演唱处理也是动了一番心思,唐老师引导学生多次感受半音的变化,从整个乐句入手,唱准变化音。最后教师通过弹奏学生熟悉的《雪绒花》片段,演唱《孤独的牧羊人》片段,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之声》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对老师的喜爱,同时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唐老师的教学功底很好,整节课她巧妙地通过语音、语调、眼神、动作、神态等等,和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接触,能够很好的把握好“导演”这个角。《DO RE MI》这一课的教学,从教材的分析、教学资料的整理、课件的制作、教案的设计,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课例。课堂中如能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让创造表现环节的集体表演更有默契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