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及练习
名言金句:
每个人都在愤世嫉俗,每个人又都在同流合污。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道德不适合用来别人,道德只应用来约束自己。
网友们在抽象的想象中对着抽象的体,发泄着抽象的愤怒,站在道德高地上进行抽象而激烈的审判。
不明真相的“正义之善”,比实际的作恶还要恐怖。
——作文纸条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王符《潜夫论·贤难》(意为:一只狗会因为见到可疑的影子而大叫,其他的狗听见声音也会跟着叫起来。意指不辨真相,随声附和,讽刺人们的从众心理。)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斯坦尼斯洛网络暴力犹如一把“消音”的,控制不好板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人民日报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会格外拥挤。
——严歌苓《芳华》真正的危机不是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
(适用主题:众人皆醉我独醒,反思网络暴力,对科技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思考。)
一旦堕入笑骂由人的尘世,威猛有力的羽翼却寸步难行。
——波德莱尔《恶之花》“流量至上”“眼球经济”等传播逻辑的盛行,为充满对抗和极端情绪化表达的网络暴力提供了天然土壤,甚至导致一些平台为了赚取流量和眼球,而与“施暴者”形成了某种默契乃至合谋,对网络暴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人民日报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如果我们彼此之间无法最大限度地传递善意,那么这一分钟的“施暴者”,下一分钟,就可能变成“受害者”。
——人民日报网络暴力模糊了善与恶的界限,模糊了公域与私域的分野,满怀恶意的攻击如同子弹,既伤害他人亦撕裂社会。
——新京报作恶者胡作非为的背后,并非没有你们大家隐匿的允诺。
——《先知》要做淡定的一小撮,而不是狂热的大多数。
——周濂凡事一知半解,却夸夸其谈、品头论足,必令听者闻之生厌。
——吉田兼好《徒然
草》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数字时代,短视频制作的门槛和成本较低,增加了普通公众自我表达的机会和社会参与的形式。人人都是自媒体,这是时代的潮流,也是时代的趋势。网络短视频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叙事方式、信息来源、传播方式、自我表达与交流空间,日益.孕育并形塑着新的认知心理、审美体验、价值偏好。
材料二:2020年7月,谷女士到小区快递点取快递,被附近便利店店主郎某偷拍了视频。郎某随后与朋友何某编造“女子出轨快递小哥"等聊天内容并发至。随后谣言经过转发、加工,在互联网端不断发酵。事情发生后,谷女士被公司劝退,被诊断为“抑郁状态”。
面对网络短视频既充满活力又存在暴力的现状,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莫让短视频的活力变暴力
高三学生蔡熠琛
数字时代,万物互联,网络短视频成为了普通公众的表现空间。同时,一句玩笑亦可在网络的发酵下变味,甚至酿成大祸。我们得益于这网络时代,也莫让这短视频的活力变暴力。
生于这“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身边的很多便利都得益于此,你普通老百姓提供展示平台的网络短视频亦是其产物。网络短视频是有活力的,从了解新冠病毒到知晓疫苗研制成功;从观看“奋斗者”号深潜万米到嫦娥开掘月壤落地;从网络直播带货到了解身边每一件小事,网络短视频都展现了从数字时代中汲取的活力。
揆诸现实,“网络是把双刃剑”的话语也应时刻惊醒着我们。现实中步伐令人痛心的画面:因取快递被造谣导致抑郁症,因发布短视频被质疑主播带货被大肆讨伐,小学生学着视频里不符合他们年龄的行为,公众人物的私人信息被曝光和传播,社会上一系列的假恶丑猝不及防地涌现出来。在网络世界里,“暴力”无处不在,痛心的事每天都在上演,麻木的人们仿佛已经习惯了这旁观者的视角,盲目跟风好似成了网络短视频时代顺理成章的事情。
就这样,无辜的人被吹向风口浪尖,作恶的人旁观着置身火山口的人痛不欲生,就像观看着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舞台剧。最后,旁观者仍然充当着道德判官,用自己的“无辜”的手指网曝着下一个舞台剧的
主角,而那陷入其中无法脱身的无辜者只得背负着网曝的压力,“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他们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下郁郁生活,甚者只能以死亡结束这段悲苦。
面对这每天上演的痛心的一幕幕,我们亦应为此有所作为。
古人早已给下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生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现实每天上演的戏剧性令任何大片都显得苍白,戏剧性的短视频将良莠不齐,混杂着精华与糟粕的大染缸一股脑地泼向我们,让我们被动地接收着一切。而这恰就是要求我们明辨是非,拨开迷雾,用理性的双眼把这世界明察秋毫。
身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我们这处于心智发育的关键期,我们更要擦亮双眸,从网络世界中汲取营养,客观理性地分辨短视频毒瘤。同时,我们也应承担起年轻人的责任,若是发现网络暴力蔓延,碰到无脑吹或者无底线地道德挞伐,要在厘清事情的基础上及时制止,制止下一个无辜者进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网络本是净土,但在邪恶的人的操纵下它成为了泥潭。短视频本身也是科技时代与时俱进的平台,我们要让这新时代的产物保持活力,远离暴力,往网络短视频回开始时的干净与初心。
莫让短视频的活力变成新型暴力的发源地,切要让这活力发挥价值,永葆问世时的初心,让这短视频在我们的努力下回归净土。
精彩时评文:
压实责任,筑牢“平台堤坝”
——别让网络暴力污染精神家园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工作报告强调:“对侵犯个人信息、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强调:“从严追诉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侵犯公民权利犯罪”。网络虚拟空间,依法治理要实,治理网络暴力、清朗网络空间是其中重要内容。
积累的名言
2022年初,中央网信办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重点整治的五个方面任务,排在首位的就是“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包括借疫情、社会热点事件等挑动网民对立,进行、辱骂攻击等。众多网络平台升级预防网暴能力,新上线“风险提醒”“发文警示”等功能,整治不当私信和不当评论,推动形成预防网暴的合力。
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乌烟瘴气、暴戾恣睢的空间。网络空间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一场场“言语风暴”的背后,是个别人“键对键”时忽视了表达的分量、罔顾了发言的责任。情绪先行,就容易成为“谣言传声筒”;理性后置,结果就会沦为“网暴扩散器”。要知道,匿名和虚拟不是“张口就来”的理由,道德和法治才是“言由心生”的前提。
如果说网络暴力行为是淹没理性、蚕食公序的洪水猛兽,那么网络平台理应成为一道守护精神家园的坚固堤坝。社交平台、内容平台、直播平台、购物平台……在今天,随着互联网触角的延伸,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信息内容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在坚持正确价值取向、保障网络内容安全、维护网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针对北京冬奥会期间的网暴内容,有短视频平台拦截清理相关违规视频、评论内容,对存在互撕谩骂、煽动对立、谣言诋毁行为的账号予以禁言或封禁等处置;有社交平台清理违规内容,视程度对个别账号采取禁言30天至永久禁言的处置。及时的响应、果断的举措,为网络暴力行为亮出了红牌、划明了红线。
表达有边界,流量有底线。企业做得越大、平台越活跃,相应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就越大。需要看到,一些社交平台、门户网站在防范网络暴力行为方面,还存在责任认识不充分、角定位不准确、履职尽责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完善、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一定程度导致违法和不良信息禁而不绝。事实上,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网络平台不会被流量、被情绪左右。对各类网络平台来说,唯有立起“防火墙”、架起“高压线”,把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落到实处,才能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呵护健康精神家园,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把握主体责任内涵、完善平台社区规则、加强账号规范管理、健全内容审核机制……去年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的意见》,系统提出网站平台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的工作要求。准确把握责任,明确工作规范,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规则,
网络平台才能做大做强,网络家园才能风清气正,网络强国才能稳步前行。
加大震慑,擦亮“法治亮剑”
——别让网络暴力污染精神家园
治理网络暴力,需要你我携手同行,既要把控自己的“言论边界”,以身作则维护网络文明,又要保护自己的“权利边界”,避免在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手足无措。
不久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入选提名案件。2020年7月,浙江杭州一女子取快递时被便利店店主偷拍视频并捏造发布虚假信息,造成谣言大范围流传,引发大量低俗评论,严重影响当事人正常生活。经法院审理,以诽谤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这起案件看似是个案,却关涉众权益保障,反映了用法治方式铲除网络暴力、树立良好风气的决心。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广大网络用户获得更多表达渠道,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无序的情绪宣泄和肆意的网络暴力。这些具有诽谤性、污蔑性的图文视频,损害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给当事人带来精神压力与心灵创伤。网络暴力行为,不仅冲破了道德的底线,更践踏法律的红线。只有擦亮“法治利剑”,打击网络暴力,才能对不法分子形成有效震慑,对社会风气形成正确引导,进而更好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
护清朗网络空间。
法治社会绝不允许网络暴力。网暴他人与在现实中一样,都有可能构成侮辱、诽谤、寻衅滋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我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对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名誉等做出明确规定。就刑法而言,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除了刑事责任,网络暴力还可能涉及名誉权、隐私权等民事侵权责任,或因涉嫌侮辱、诽谤被处以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相关法律法规,是保护公民权益的堡垒,是令网暴者付出代价的利刃。凡是躲在屏幕背后的网暴者,必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此前,针对网络抹黑,中国女排队员朱婷拿起法律武器维权,获得大批网友支持。但在现实中,一些网暴受害者却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究其原因,大多网络言论具有匿名性,网暴行为溯源难,确定主体难;一些网暴言论会被即时删除,侵权证据固定难;一些网暴行为参与人数多,地域跨度广,受害者举证难。特别是,一句无中生有的谣言诽谤,诉讼动辄需要花费一年半载,“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问题使不少当事人无法及时有效维护合法权益,导致不少网暴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推动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需要打出法治“组合拳”。
在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中,杭州当地司法机关及时介入,此案由刑事自诉转为刑事公诉,彰显了对涉嫌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对网暴形成法治震慑,首先要求司法机关依法履职,
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帮助受害者更好维权。其次,执法部门应迅速查办相关案件,坚决打击、恶意剪辑等行为及网络暴力黑灰产业。此外,如何界定网络暴力的边界和类型?如何压实平台事前审查责任?如何应对有组织、有策划、有产业链条的新型网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美好生活护航,为社会治理赋能。
任由网络抹黑、网络暴力蔓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治理网络暴力,需要你我携手同行,既要把控自己的“言论边界”,以身作则维护网络文明,又要保护自己的“权利边界”,避免在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手足无措。从留存网暴内容记录,到委托公证部门固定证据,再到向公安部门报案、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刑事自诉,以法律武器回击网络暴力,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必将得到遏制,还互联网一片清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