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 单元 | 3 |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九 |
学习 目标 | 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 ||||||
重点 | 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 ||||||
难点 | 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背诵带“月”的诗词。 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板书课题。 | 背 | 激趣 |
讲授新课 | 展示学习目标: 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的经历: 22岁之前,参加北方反抗金人的义军,英勇杀敌的壮举。 23到42岁,坚定的主战派,在南宋的“孤危”处境。 43到67岁,退居上饶,自号“稼轩”。 写作背景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孝宗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七年之内,作者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读准字音: 姮( héng )娥( é ) 被( bèi ) 斫( zhuó ) 婆( pó )娑( suō ) 读准停顿: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新课学习: 上片: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比喻,以金波比喻浮动的月光,飞镜比喻月亮,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皎洁明亮的中秋满月美景。“转”“磨”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升起之动态,描绘出月光的皎洁和月的浮动,暗示出时间的流逝。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用典 运用神话传说,表现词人的政治理想和时间流逝、功业难成的现之间实的矛盾,有力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与愁思。 译: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下片: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桂婆娑”象征朝廷中阻碍北伐的人,也就是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 化用杜甫的“砍斫桂树”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词人扫清一切投降力量,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树影摇曳的桂树,让人间有更多光辉,表达了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的愿望以及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 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高空,俯视祖国的打好河山。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啊,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合作探究: 整首词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从“被白发”的惆怅,到俯视大好山河的渴盼,最后是誓为人间带来更多清光的激昂(感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应有恨,但事长向别时圆”和本词的“被白发,欺人奈何”分别问月,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苏词怨月偏在别时圆,衬托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又含蓄地表达对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辛词怨月凭空让人被白发,表达年华空逝的苦闷和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悲愤与痛苦。 主题: 这首词通过神话传说,强烈的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失地的政治理想,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思。 | 读 读 笔记 读课文 注音 划节奏 读 笔记 笔记 讨论 | 明确目标 目标1、4辛弃疾的古诗 目标2 目标2 目标3 |
理解性默写: 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 : , ? 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 , ,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 , ? 问答: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蕴含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词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扩展延伸】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③,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释】①一般认为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二年中秋所作。②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③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④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⑤妨:遮蔽。⑥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赏析:“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 做练习 | 拓展提高 | |
课堂小结 | 这首词通过写词人在中秋月下的所见所想,抒发了岁月流逝、功业无成的苦闷,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彩的优秀词章。 | ||
板书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