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幼儿行为研究
作者:吴洁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55
        儿童时期,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行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种行为。六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期间,让我发现幼儿园孩子攻击性的不良行为时常发生,而且那些具有明显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小朋友会对其产生疏远感,一般会说:我不爱跟他玩,他老是打人。”“我不喜欢XX。他老是要抢我东西的。而且由于他态度不认真,无纪律性,常常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到老师的欢迎,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孤立的环境中成长,必定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攻击性行为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一般把引起别人不安甚至恐怖的敌对性和侵犯性的行为称为攻击性行为。这类行为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打人、咬人、用东西砸人、骂人、独霸、控制欲等。如果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行为在身上经常出现,这种孩子就是攻击型的。倘若不及时矫正,对孩子和社会都是非常有害的。
        二、研究背景(某一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及主要问题概述
        在我所接触的幼儿中,有一个长相可爱,让人第一眼看到就非常惹人喜欢的男孩子。此幼儿个性张扬,淘气,霸道,较急躁,控制欲强,外向,情绪化,多动,反应力很快,接受能力强,言语多。在与其相处的半年中,我经常接到其他小朋友对他的控告。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他的注意力也非常不集中,小动作不断,喜欢去干扰旁边的小朋友,被教师多次点名提醒后仍然不改。每次最终因为他的干扰而导致与旁边的小朋友发生冲突行为。针对幼儿的表现,我对其家庭背景也做了调查研究。此幼儿在家表现比在园表现更加张扬,控制欲强,习惯指挥他人,脾气任性,急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发生攻击他人行为。
        2 分析形成原因
        教师:主要向本幼儿奶奶反映孩子在园的表现。
        家长:(1)工作较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孩子说自己一个人很无聊(2)孩子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牢,很乐意完成。平时做事情动作较慢,对事物很难保持较长的兴趣。(
3)孩子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先做,但没有耐心。(4)孩子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但是爱发脾气,比较任性、急躁。
        家园、社会原因分析:
        1)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孩子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往往寻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由于方式不对,反而对他人造成了攻击伤害,这也足以体现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没有掌握正确的与人交往的手段,需要成人重视及指导!
        2)自我控制能力差。孩子从小受爷爷奶奶溺爱,养成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和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养成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习惯。再加上孩子的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太顾及周围人的感受。
        3)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当孩子攻击同伴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烈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被攻击者若做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则该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的儿童。也就是说,同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三、矫正措施
        (一)幼儿园的教育措施
        1 正面引导、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优化幼儿的活动环境,减少环境中的不利刺激,如:提供给幼儿足够的活动材料,减少为争夺玩具或图书材料等引发的冲突。
        2 反面教育与正面引导相结合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出不一致反应,即对其攻击性行为不强化,不予注意,而对其被攻击的对象却给予充分的关注,在此同时,我们用移情训练法正确引导。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别人的情绪、情感体验,并由情绪、情感的变化而带来积极的行为变化,幼儿逐渐懂得有利于别人的事就去做,不利于他人的事就不去做。
可怜的孩子
        3 精神物质齐上阵,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由于具有攻击性行为,长期表现出对同伴的不友好,因而周围人就对孩子采取敬而远之甚至于嫌弃的态度,孩子就有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反正人人都不喜欢我,我就这样了。其实,这样的孩子心理是最渴望肯定的。针对孩子的这种心理,教师可适当采取赏识教育。
        (二)家庭教育措施
        1 与孩子家长沟通,纠正其不良教育方式。我们可以与家长共同讨论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孩子是很可怜,孩子是应该得到更多的爱,但是爱的太多,就成了溺爱了。家长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一定不能满足,不管孩子采取什么样的哭闹方式。孩子犯了错误,不要伸手就打,而是先要弄明原因,再说服教育,以理教育、以爱教育。家长应多与孩子交流,多多安抚孩子,多给孩子一点爱,让孩子躁动不安的心逐渐平息下来。
        2 创设适宜环境进行疏导。如在家里设置一个美工区,提供彩笔,颜料,手工,剪刀,以及各种结构拼插玩具,这既能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又能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四、研究反思
        (一)家长的过分宠溺或者过分专制都会导致幼儿性格上的偏差。心理学家杜拉德提出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过分专制会导致儿童严重的挫折感,并引发攻击性行为。可是孩子过分放纵惯了就会形成自我专横的个性特征。他们惟我独尊,一有不如意就大发脾气,甚至殴打大人。而大人的忍让、放纵则使孩子学会了不断地任性和具有攻
击性。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还需要家长多多权衡,多听听专家的意见,家园配合,共同教育孩子。
        (二)家长或老师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孩子正确的非攻击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这就是要求,成人要加强自身修养。幼儿期最富于模仿性,成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幼儿的具体榜样。所以成人教育子女应从自身做起,使幼儿能从中潜移默化得到教育,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教师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是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强化孩子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终也不可能使孩子明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方法和行为,以免造成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结语:总之,幼儿期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而攻击性行为是缺乏控制力的表现,如果幼儿养成这样的恶习,将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障碍,难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成人要尽量帮助孩子克服攻击性的毛病,采用正确的教育手段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健康与生理上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2]杨素琴.从家庭角度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
        [3]夏盛.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成因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