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律、崖”等4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能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重点)
2.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题七律·长征                    第1课时                      总序第 7 个教案
课型:新授  编写时间:       日  执行时间:     日  执教:
课时目标:
1.会写“律、崖、渡、索”4个字。
2.朗读课文,能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远征之难。
板块一 明确学习要求,走近长征
1.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名师课堂。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触摸了山川湖海的心跳,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接下来,我们将走进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关注这两个方面: 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②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板书课题,指导“律”字的书写)
2.介绍诗体和写作背景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律诗是旧诗体裁之一,格律较严,每首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也有定规。律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就叫七言律诗。这首《七律·长征》是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
师: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几个省,经历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当长征即将取得胜利时,回顾这段艰难历程时心潮澎湃,他用56个字将这段历史凝结成这首壮丽诗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七律·长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
师:请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作者。(指名汇报) 
(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冲)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等。
板块二 朗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对照课文,认真倾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难字的读音和诗歌的节奏。(播放朗读录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生读课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习字词
(1)读准字音
师:这些词语,大家都能读准吗?试一试吧。(师生互动读词语)注意:“铁索”的“索”是平舌音,“逶迤”的“逶”是第一声wēi,“岷山”的“岷”是前鼻音。
云崖 大渡河 铁索 逶迤 磅礴 岷山
(2)学习多音字“难、横”
  nán(难题)     hénɡ(横向)
             
nàn(灾难)   hènɡ(蛮横)
师:本课一共出现了两个多音字。先来看第一个多音字“难”,当表示“不容易”“使人不好办”“不好”时,读nán,组词“难题”;当表示“灾患,困苦”时,读nàn ,组词“灾难”,在本课读nán ,因为它表示红军远征是非常不容易的,充满着艰难险阻。再看第二个多音字“横”,当表示“跟地面平行的,与‘竖’‘直’相对”时,读hénɡ,组词“横向”;当表示“凶暴,不讲理”时,读hènɡ,组词“蛮横”,在本课读hénɡ,因为它表示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河流东西两岸。
(3)理解重点词语
谁能说说下面这些词语的意思?(请生说意思)
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  逶迤  磅礴  云崖 三军
生1:通过预习,借助课文中的注释,我了解了“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云崖、三军”的意思。“五岭”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这一段。“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中西部。“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云崖”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崖,“三军”指红军队伍。
生2:我通过查词典,理解了“逶迤、磅礴”的意思。“逶迤”是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磅礴”形容气势盛大。
(4)指导书写
师: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易错字“崖、索”的书写视频,并说说你的发现。(播放书写视频)
生:“崖”的“山”字要扁宽,“厂”字横短撇要长,两个“土”字上下排列、中间两竖分开写。“索”下面是“系”字少一撇,不要误写成“系”。
板块三 自主探究,理解诗歌大意
师: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结合课文插图以及查阅的资料,再次默读《七律·长征》,理解诗句的意思。(生默读课文)谁来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1:首联的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生2:颔联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生3:颈联的意思是:金沙江两岸尽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水流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生4:尾联的意思是: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绵延千里、白雪皑皑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板块四 品读课文,感悟诗情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诗,想一想:全诗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全诗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写的。
师:细读诗歌第一、二句,你读出了什么?
生1:读了第一、二句,我感受到了长征的艰难,我是从“远征难”“万水千山”这两个词语读出来的。“万水千山”是虚指,指红军长征时翻越了很多座高山,趟过很多条大江大河,表示长征途中遇到的险山恶水和一切艰难险阻。
师:红军在长征途中一共翻越了18座大山,渡过了24条长河,路上行军共700多天,并且突破了湘、粤、桂、黔等各省地方军队的堵截,可见红军长征的艰难。
长征 七律生2:读了第一、二句,我知道虽然长征途中充满着艰难险阻,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我是从“不怕”“只等闲”读出来的。
师:“等闲”是“平常”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红军将困难轻描淡写,与“不怕”形成呼应。长征途中需要跨过那么多条河,翻越那么多座山,遇到那么多的困难,但红军不放在眼里。第一、二句诗是全诗的总起句,写出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生读第一、二句诗)这首诗还有哪些诗句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板块五 随堂练习
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本课的随堂练习吧!(指名反馈)
一、给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读音,打“√”。
逶迤(wēi√ wěi)   磅礴(bó√ bō)   乌蒙(ménɡ√ měnɡ)
泥丸(yuán wán√)    岷山(mín√ mínɡ)  腾细浪(tén ténɡ√)
二、读拼音,写汉字。
1.[yá]  悬(崖)   天(涯)海角
2.[dù]  (渡)江      (度)日如年
3.[lǜ]  (律)师     效(率)
三、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万水千山只等闲( B ) 
A.轻易,随便     B.寻常,平常
2.乌蒙磅礴走泥丸( B ) 
A.雄伟壮丽          B.气势盛大,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3.金沙水拍云崖暖( A
A.高耸入云的山崖    B.云朵下的山崖
师:,助你学习进步。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节课再见。
1.背诵课文。
2.完成《同步习题》P13的第1~4题。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我将教学环节分为五个板块,先扫除字词障碍,在学习诗句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插图、资料等理解诗意,初步感知长征,再进一步走近长征,以读代讲,深入体会长征路上的“难”和红军“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不足之处:
作为第一课时,时间安排上较为紧张,内容太多,没有给学生留下时间消化基础的字词知识。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以字词的识记、理解为主,读写相辅,加强对重点字词的理解、记忆更有利于全篇的深入学习。
设计意图
识字、写字、理解词语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抓住汉字“以象见义”的诗性特征,引导学生揣摩字词的音、形、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到读准节奏、读出气势,为理解诗的大意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意图
理解诗歌大意是教学的难点之一。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照注释、插图等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疑惑并尝试解决,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补充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设计意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总领全诗。教师根据诗歌先总后分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之间的联系。这样,教学过程便重点突出,主线明晰,不枝不蔓。
课题:七律·长征                    第2课时                  总序第 7个教案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执教: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板块一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名师课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壮举,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行军二万五千里,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攻占天险腊子口等,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课件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诗歌,进一步感受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板块二 品读诗歌,感悟诗情
师:细细默读这首诗的后三联,思考:你从哪里能读出“远征难”?请用“____”画出相关诗句。从哪里能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请用“  ”画出相关诗句。
一、品读第三、四句
1.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远征难
生1:我从“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感受到“远征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五岭”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用诗中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逶迤”。(课件出示图片)
生2:“乌蒙”指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乌蒙山平均海拔2400米,用诗中的一个词语形容,就是“磅礴”,这么高的山,山路肯定很难走,所以我能读出“远征难”。
师:是啊!山高路险,可能到处都是悬崖峭壁,红军行路难;山岭路窄石硬、寒气逼人,红军晚上睡觉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红军吃饭很难;敌人对红军围追堵截,红军处境艰难。
2.腾细浪、走泥丸——不怕难
师:大家从哪里能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呢?
生:我从这两句中的“腾细浪、走泥丸”知道“红军不怕远征难”。逶迤的五岭,险峻的高山,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滚动的泥丸。这两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仔细观察这两句诗的结构,你发现了什么?
生:前半句都是写自然条件的恶劣,后半句都是写红军战士的主观感受。
师:你真是火眼金睛!这两句诗字数相等,句法类同,意义相称,我们称之为“对偶句”。与此同时,这两句诗还承接上文的“千山”,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的英雄气概。
二、品读第五、六句
1.金沙水拍云崖,大渡桥横铁索——远征难
生1:我是从“金沙水拍云崖”“大渡桥横铁索”读出“远征难”的。通过查资料,我知道“金沙江”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从中能感受到红军渡金沙江的艰难。
生2:“云崖”说明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山崖,我查阅资料得知蒋介石当时还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从中能感受到红军渡金沙江的艰难。
生3:“大渡桥”指的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通过查资料,我到了《飞夺泸定桥》这篇文章中的一个片段。从这段描写中,我知道泸定桥地势险要,又有重兵把守,这让我感受到了红军远征的艰难。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敌人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选自《飞夺泸定桥》
师:你们通过课前查资料,很好地理解了“金沙水拍云崖”“大渡桥横铁索”中流露出的远征之难。(播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精彩电影片段,感受“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艰难)
2.暖、寒——不怕难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红军“不怕难”呢?
生:我从“暖”“寒”这两个字能感受到红军“不怕难”。
师:“暖”“寒”这两个字妙在哪里?
生:“暖”字既是指因炎热天气,渡江给人暖热的感觉,同时也表示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之情;“寒”字既表示泸定桥上的铁索闪着寒光,摸上去让人感觉寒冷,从上往下看让人心惊胆寒,也传递出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师:由于桥高,河水湍急,桥板被拆除,红军只能匍匐前进,躲过敌人的林弹雨,由“寒”字我们感受到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暖”一“寒”既呈现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颈联承接“万水”概括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件事,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师:长征途中,红军渡过了24条这样的河流,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让我们继续交流。
三、品读第七、八句
1.岷山千里雪——远征难
生:我从“岷山千里雪”感受到“远征难”。通过查资料,我了解到这座雪山海拔4000米左右,山上终年积雪。日落之后到日出之前的时段,到处阴风怒号,漫天飞雪,寒冷异常。山很高很陡,鸟儿都飞不过去,山上除了寒冷还缺氧,翻越大雪山必须要有足够的冬衣,还要有御寒的烧酒,可惜这两样红军都缺。因为山下人烟稀少,根本无法到两万人所用的棉衣和烧酒,所以我觉得要翻越这样的雪山是非常难的。
师:是啊,红军翻越的可是“千里雪”的岷山,可见困难重重。(课件出示岷山图片)
2.更喜、尽开颜——不怕难
师:你还从哪里感受到红军“不怕难”呢?
生:我从“更喜”“尽开颜”知道红军“不怕难”。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夺泸定桥,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了一条血路,令人欣喜。红军长征翻过岷山,进入陕北,距离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现在的喜悦更胜一筹,因此是“更喜”。
师:红军从江西出发时共八万多人,可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取得最终胜利时仅剩七千人。长征途中,不知流淌了多少战士的鲜血,不知长眠了多少英雄。但为了这必胜的信念,战士们擦干了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遗体继续前进,终于等到了“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一天。面对当时连飞机都飞不过的千里雪山,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最后一句以“尽开颜”收篇有什么好处?
生:以“尽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师:我们从诗句中读出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读出了战士们的无畏和乐观精神。
四、诵读全诗
师: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红军长征的精神激荡在我们心中,让我们跟着视频一起朗诵全诗,注意读出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生跟着朗诵视频读诗)让我们试着背一背这首诗吧。
板块三 了解点面结合的写法
师:在红军长征经历的千山万水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渡大渡河、爬雪山这几个场景来写呢?
写法指导        点面结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总起句  点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1:诗歌第一、二句是总起句,总领全诗,既概括地写出了长征途中遇到的险山恶水和一切艰难险阻,也概括地写出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面”的描写。
生2:后六句是“点”的描写,选取了长征中的五个场景来具体描写长征到底有多难,同时也写出了红军是如何面对困难的,具体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五个场景是“点”的描写。
师:像这样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先概括写再具体写的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概括(面)与具体(点)的结合”,即点面结合。
板块四 学习“阅读链接”《菩萨蛮·大柏地》
师:现在,我们来欣赏的一首词《菩萨蛮·大柏地》。这首词是于1933年夏创作,“菩萨蛮”是词牌名,“大柏地”是这首词的题目。大柏地位于江西省瑞金,是等革命家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请同学们跟着朗读视频一起朗诵这首词。(生跟着朗诵视频读诗)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词的大意?
生:通过课前预习,我知道这首词的意思:天上挂着七的彩虹,又是谁手持着彩虹在空中翩翩起舞?黄昏雨后又见夕阳,延绵的山正渐次变得葱茏。当年这里曾经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苦战,子弹穿透了前面村子的墙壁。那前村墙壁上留下的累累弹痕,把这里装扮得更加美丽。
师:从下阕“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板块五 随堂练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今天的课堂练习。(指名反馈)
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是围绕哪两句展开叙事的?用“______”画出来。
2.全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
示例:过(五岭) (1)越( 乌蒙 ) (2)渡( 金沙 ) 
(3)抢( 大渡 ) (4)翻( 岷山 )
师:助你学习进步,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节课再见!
1.背诵课文。
2.搜集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完成《同步习题》P13的第5~6题。
成功之处:
由于学生提前搜集资料,课上结合相关视频,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长征的艰难,从而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学习兴趣比较高。
不足之处:
由于诗歌背景年代离当下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学生对历史资料的体会不到位,没有更高的思想境界,阻碍了更进一步的学习。
教学建议:
提前准备好相关影像资料,在相关教学环节适时播放,对学生学习有一定帮助。但要注意控制好时间。
设计意图
借助图片,让学生感受五岭的“逶迤”和乌蒙山的“磅礴”,并想象红军翻越这些大山时的艰难。
设计意图
通过讲述背后的故事和播放短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金沙水拍云崖”的“暖”和“大渡桥横铁索”的“寒”。
设计意图
用引述资料和简单介绍历史背景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红军跨越“岷山千里雪”时的“喜”。
设计意图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了解本诗的写法——点面结合,有助于诗歌结构的梳理以及学生的写作运用。
设计意图
拓展阅读《菩萨蛮·大柏地》,带领学生进一步感悟伟人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