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2届⾼三⾼考全真模拟语⽂试题(⼀)
⼀、现代⽂阅读(35分)
(⼀)现代⽂阅读Ⅰ(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的⽂字,完成下⾯⼩题。
“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知我……”近来,⼀⾸融合京剧曲调和流⾏旋律的古风歌曲《⾚伶》成为各⼤⾳乐排⾏榜的热门歌曲,更得到李⽟刚等歌唱家的多次演绎。从⼗⼏年前虽然还未被冠以“古风歌曲”头衔的《青花瓷》,到当下旧词新唱的《琵琶⾏》,⽹络歌⼿、民间唱作⼈原创的《踏⼭河》等作品的风起云涌,这种风格的歌曲在⼀代代年轻⼈中始终未曾沉寂。
古风歌曲之所以能盛⾏,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三个明显因素。其⼀,古风歌曲满⾜了青少年对真爱的憧憬。青少年是流⾏歌曲的主要受众,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往往笃信爱情⾄上。古风歌曲的内容绝⼤多数是爱情主题或带有爱情元素。除了纯粹的爱情主题外,古风歌曲更多的是把爱情作为其中⼀个元素去润⾊情感。如⽅⽂⼭作词的《缘分⼀道桥》直接以演唱古诗开篇,霸⽓展现塞外战场的恢宏之⽓,其中融会着“谈爱恨不能潦草”的爱情观,更要以⽣死去证明。其⼆,古风歌曲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古风歌曲塑造了⼤量侠⼠,其中惹⼈注⽬的是在民族危机中挺⾝⽽出的英雄⼈物。如《⾚伶》中的优伶与侵略
者⼀同烈⽕焚⾝的民族⼤义感⼈⾄深。这些歌词可以激起青少年追求⾃由⽣长、个性解放的情感共鸣。其三,古风歌曲的主题满⾜了⼈们情感宣泄的需求。“饮风咽沙”“枕风宿雪”等折射的是当下⽣存境况的不易;渴盼如英雄“长策马”“浪迹天涯”满⾜了现实个体在体中想要突出⾃我的精神需求;推崇“美⼈画卷”“红楼⽃酒”年少的鲜⾐怒马是对青春的致敬,⽽歌词中隐约可见“青丝成灰”“冷⽉空对”是时光流逝的感叹,是只恐时不我待,⽆处挥洒热⾎的隐忧。
古风歌曲的风靡,还得益于其形式上符合流⾏⾳乐的创作传播规律。词语押韵、节奏明快,可以有效提升传播的到达率,也是流⾏⾳乐得以⼴泛流⾏的重要因素。⽽古诗词的简洁、精炼、押韵,⼀定程度上成了歌词创作的富矿。
主题上古风歌曲的创作往往选择古典⽂学中熟悉的故事、意境进⾏解构再造,语⾔上通过模仿⽂⾔的词语来提升内涵,营造氛围,通过个性的表达吸引眼球。优秀的古风歌曲很多有历史出处,它们改编⾃民间故事,传奇⾊彩浓厚。如《霸王别姬》等来⾃历史上的经典爱情故事,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古风歌词喜⽤成语来模仿古⼈表达⽅式,这样可以快速被听众理解并产⽣情感共鸣,演唱起来别有⼀番韵味。由于词作者的⽔平差异,有些作品则是带有古典词语的词语拼贴:如“折断⽉光”“叶黄退⼊长秋”等歌词读起来不通,断句混乱,丧失了古典诗词之美。虽然初听惊艳,但其表述或不明所以,或强⾏押韵,是⽤现代表达⽅式去强⾏模古的体现。如《盗将⾏》中“笑像⼀条恶⽝”的表达就饱受诟病。这种批评并⾮是不尊重创作⾃由,⽽是此类歌曲的流⾏度、传唱度⾼,且主要受众偏年轻,
所以让社会不能忽视这类歌词对年青⼀代⽂化积淀潜移默化的影响。
某问卷调查结果显⽰,百分之⼋⼗以上的学⽣表⽰听过或可以接受古风歌曲,半数以上的同学能够随⼝唱出喜爱的古风歌词。也有个别同学表⽰反感,主要原因是“伪古风”。所谓“伪古风”,其主要表现就是打着古风和传统⽂化的旗号张扬个性,歌词不注重叙事逻辑。前⾔不搭后语导致不易理解,或只是⽂⾔词汇的⽣搬硬套,甚⾄是⽣编硬造,忽视对原本古典诗词中“温柔敦厚”的诗教或⽂化精神的探寻。追溯古典艺术的源头,诗词歌赋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怀其旧俗”的作⽤。这些经典借助⽂字和声⾳传承千百年,历久弥新,刻印在民族精神和⽂化中,在后⼈⼼中激荡起层层共鸣的涟漪。分析古风歌词的特点,就是要针对问题引导背后的艺术创作趋势。
我国古典⽂化蕴含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为当代的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关键是如何挖掘、利⽤。当下,国潮奔涌,既有民间⾃发的古风歌曲创作,也有汉服⽂化热,还有以央视《中国诗词⼤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化综艺类节⽬为代表的各主流媒体的创新之作。这些都是对古典⽂化的体认,是民族⾃信和⽂化复兴的物质表象。在这种⼤背景下,引导古风歌曲创作“去伪存真”,领悟传统⽂化,尤其是古典诗⽂中的精髓,⽤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去破除流⾏⽂化的困境,不失为⼀种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
(摘编⾃武玥《古风歌曲何以风廊》《光明⽇报》2021年7⽉14⽇,有删节)
1. 下列对原⽂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 古风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青花瓷》,近来《琵琶⾏》旧词新唱,《⾚伶》成为热门歌曲,说明古风歌曲未曾沉寂。
艾叶的作用与功效B. 很多古风歌曲改编⾃民间故事,传奇⾊彩浓厚,它们有历史出处,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所以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的作品。
C. 因为不注重叙事逻辑,或者前⾔不搭后语让⼈费解,或者⽣搬硬套⽂⾔词汇,甚⾄于瞎编乱造,古风歌曲也遭近半同学反感。
D. 出于对古典⽂化的体认,才有了民间⾃发的古风歌曲创作热、汉服⽂化热以及《国家宝藏》等⽂化类节⽬热的奔涌局⾯。
2. 根据原⽂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 古风歌曲中的“饮风咽沙”“长策马”“红楼⽃酒”“冷⽉空对”等主题满⾜了⼈们突出⾃我、致敬青春等情感抒发的需要。
B. 部分古风歌词断句混乱,强⾏押韵,不知所云;只重感官,忽视古典美感。此观点忽视了古风歌曲受众为青年的现实。
C. 我国古典诗词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怀其旧俗”的作⽤。古风歌曲要追寻这⼀源头,进⾏⽂化精神探索。
D. 古风歌词需要借助⽂字和声⾳来传承经典,分析其词汇、韵律等特点,就是要针对古风歌词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其背后的艺术创作。
3. 下列选项,最能全⾯准确概括原⽂主要观点的⼀项是()
A. 古风歌曲在内容上满⾜了当下青少年对爱情的憧憬,并通过对传统经典故事、意境的重构,赢得了当代青年们的青睐。
B. 古风歌曲流⾏是因为其节奏明快,注重押韵,并且契合青少年对侠义精神的追求,能够激起他们对个性、⾃由的追求。
C. 当代古风歌曲因满⾜⼈们的⾃我精神需求,其歌词充分借鉴古典诗词简洁、精练、押韵的特点⽽深受欢迎,⼴为流⾏。
D. 在内容上契合青少年⼼理,在形式上符合流⾏歌曲的规律,并从传统⽂化中汲取养分是古风歌曲风靡当下的主要原因。
4. 请举例说明,⽂章在论述时使⽤了哪些论证⼿法?
5. 下⾯是古风歌曲《⾚伶》的部分歌词,请根据⽂章内容和⾃⼰的理解,分析《⾚伶》流⾏的原因。
戏⼀折/⽔袖起落/唱悲欢唱离合/⽆关我/扇开合/锣⿎响⼜默/戏中情戏外⼈/凭谁说/惯将喜怒哀乐都藏⼊粉墨/陈词唱穿⼜如何/⽩⾻青灰皆我/乱世浮萍忍看烽⽕燃⼭河/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知我/台下⼈⾛过/不见旧颜⾊/台上⼈唱着/⼼碎离别歌/情字难落墨/她唱须以⾎来和/戏幕起/戏幕落/谁(终)是客/你⽅唱罢我登场/莫嘲风⽉戏/莫笑⼈荒唐/也曾问青黄/也曾铿锵唱兴亡/道⽆情/道有情/怎思量/道⽆情/道有情/费思量/
(⼆)现代⽂阅读Ⅱ(本题共4⼩题,16分)
阅读下⾯的⽂字,完成下⾯⼩题。
萝莉网名两棵树上,⼀棵树下
刘醒龙
再到簰洲垸,并⾮⼀时兴起,⽽是这些年,⼼⼼念念的情结。
出武昌,到嘉鱼,之后去往簰洲垸的路途有很长⼀段是在长江南岸的⼤堤上。江⾯上还是春潮带⾬的那种朦胧,离夏季洪⽔泛滥还有⼀段时间。在时光的这段缝隙⾥,那在有⽔来时惊涛拍岸的滩地上抢种的蔬菜,⽐起别处按部就班悠然⽣成的绿肥红瘦,堪可称作俗世⽇常中的尤物。除了蔬菜,堤内堤外所剩下的就只是树了,各种各样的,⼀株株,⼀棵
成的绿肥红瘦,堪可称作俗世⽇常中的尤物。除了蔬菜,堤内堤外所剩下的就只是树了,各种各样的,⼀株株,⼀棵棵,长势煞是迷⼈。
有百年堤,⽆百年树。这句话本指长江中游与汉江下游⼀带平原湿地上的特殊景象。
因为洪灾频发,⼤堤少不得,⽼堤倒不得,⼤树⽼树只是栽种时的梦想,还没有活够年头,就在洪⽔中夭折了。1998年夏天的那场⼤洪⽔,让多少青枝绿叶停⽌了梦想,也让不少茁壮的树⽊在传说中⾄今不朽。
第⼀次来到簰洲垸,⼜离开时,就曾想过,⼀定要时间再来此脚踏实地⾛⼀遍。1998年8⽉下旬,搭乘⼦弟兵抗洪抢险的冲锋⾈,第⼀次来簰洲垸。除了⼏段残存的堤顶和为数不多的树梢,簰洲垸被滔天的洪⽔彻底淹没。汤汤⼤⽔之上的我们,悲壮得连⼀滴眼泪也不敢流。
所谓美梦成真,就是将⽇⼦过得如同美梦⼀样。由于当年⼦弟兵的驰援,⼈们才从最艰难的⽇⼦挺了过来,由于三峡⼤坝建成后对长江上游洪⽔的拦截,⼀向狂放不羁的洪⽔也将凶悍性⼦收敛起来,哪怕是乘着最⼤洪峰笔直往东⽽来,也不得不在簰洲垸顶头的⼤堤前扭转半个⾝⼦往西⽽去时,⼀改从前的暴虐,反倒以岁⽉流逝的模样⽤浪花之上的江鸥点染⼀段温情。
最能表现这温情的是⼩镇边上两棵⽩杨,还有朋友反复告知的那棵杨柳。
1998年8⽉1⽇夜⾥,簰洲垸⼤堤没能顶住洪魔的肆虐,终于溃⼝了。后来通过视频看到,惊涛骇浪之中,那个名叫江珊的⼩⼥孩死死抱着⼀株⼩⽩杨,硬是从⿊夜撑到黎明。当⼦弟兵来施救时,⼩⼥孩还不敢放⼿,⼀边号啕⼤哭,⼀边说奶奶让她抱着⼩⽩杨千万不要松⼿。奶奶⾃⼰却因体⼒不⽀,随洪⽔永远去了天涯。洪荒之下,⽣命没有任何不同。那⽐狂飙凶猛百倍的浪潮来袭时,⼀辆辆正在抢险的重载卡车,顷刻之间成了⼀枚枚卵⽯,淹没在浪涛深处。⼀位铁汉模样的将军,同样得幸抱着⼀棵⼩⽩杨。
23年过去,⼩镇边上的这两棵⽩杨树,长得很⼤了。私下⾥,簰洲垸⼈,将⼀棵⽩杨称为“将军树”,另⼀棵⽩杨称为“江珊树”。⼩镇的⼈这么说话,听得⼈⼼⾥格外柔软,也格外有苍凉。不由得想得起天⼭深处的胡杨,华⼭顶上的青松;想得起西湖岸边的垂柳,洛阳城内的牡丹。
在簰洲垸下游约20⾥,有个地⽅叫王家⽉。1998年8⽉21⽇,⾃⼰随⼀个团的军⼈⼗万⽕急地赶到此
地,打响“九⼋抗洪”的收官之战。险情过后,封堵管涌的⼏千⽴⽅⽶的⼤⼩块⽯与粗细沙砾,成了平展展⽥野上的⼀处⾼台。
相隔23年,再来时,⼀场⼤⾬将头⼀天的暴烈阳光洗得凉飕飕的,在离⾼台不到50⽶的地⽅,⾃⼰到站住了。
在⾼台正中,孤零零长着的⼀棵⼩树。正是当地朋友业已念叨过许多遍的那棵杨柳。
相⽐从前,簰洲垸上上下下堤内堤外⼀切都好了许多,那两棵⽩杨从风⾬飘摇中挺过来,长成参天⼤树。那曾经指望3万年后才风化成沙⼟的块⽯沙砾⾼台,才⼏年⼯夫就有杨柳长了出来,虽然只有⼀棵,却更显风情万种。这样的杨柳能长多少叶⼦呢?远远看过去,⼤约⼏千⽚吧,这是⼀种希望,希望⼩⼩杨柳⽤这种⽅式记住当初参加封堵管涌的⼏千名⼦弟兵。
曾经在⼲旱少⾬的⽢肃平凉,见过⼀棵名为国槐的⼤树,3200年树龄,毫不过分说,那样⼦是⽤苍穹之根吸收过《三坟》《五典》的智慧,⽤坚硬⾝躯容纳下《⼋索》《九丘》的⽂脉,⽤婀娜枝叶感受了《诗经》《乐府》的深邃与⾼翔。簰洲垸⼀带,注定没有见证天地⽞黄、宇宙洪荒的⽼树,从东来的长江,由此向西流去,⼀切见证之事都付与簰洲垸⾃⾝。不必等到再过23个23年时,不必等到垒起⾼台的块⽯与沙砾变得与周围⽥野浑然天成时,更不必让⼩⼩杨柳和⾼⾼⽩杨都变得千年国槐那样沧桑时,⼤江之畔⽆所不在,⼤⽔之中万物天成。历经过灾难的⽩杨全都是周瑜、陆逊那般青壮⼩伙模
样,苦难中泡⼤的杨柳全都是⼤乔、⼩乔⼀样婀娜姑娘⾝姿。奋⽃百年,⾛向新的征程,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向新的梦想,更加令⼈向往。如同⾃⼰刚转过⾝,就在想什么时候再来看看簰洲垸,看看簰洲垸的两棵⽩杨、⼀棵杨柳。还有这两棵树上,还有这⼀棵树下,安详天空,锦绣⼤地!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项是()
A. “有百年堤,⽆百年树”是⽤俗语说明景⾊特征,表明当地对筑堤防洪更为重视。
B. 1998年那场洪⽔淹没了簰洲垸,滔天的⽓势震慑⼈⼼,使“我们”害怕得不敢流下⼀滴眼泪。
C. ⽂中写江珊、奶奶,将军这三个⼈物形象,⽬的是表现⼈类在⼤⾃然⼒量⾯前的弱⼩。
D. ⽂中⽤胡杨、青松、垂柳,牡丹衬托⽩杨,表明⽩杨是当地有着代表意义的景物。
7. 下列对本⽂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 ⽂章开篇“再到簰洲垸”道明了⾃⼰与簰洲垸的因缘,⾃然引出对第⼀次到簰洲垸的回忆。“这些年⼼⼼念念”则突出感情的浓烈。
B. 作者⽤特写镜头对准⼈们抢种蔬菜,写出了这些蔬菜呈现的⽣机。这些蔬菜因⽣长在有⽔来时就惊涛拍岸的滩地上更显珍贵。
C. ⽂章将1998年发洪⽔时簰洲垸被彻底淹没的最象和今天的景象作对⽐,有对过去洪⽔凶悍的惨痛回忆。也有对今⽇洪⽔得以治理的欣喜。
D. ⽂章善于联想,如由⽩杨想到周瑜。陆进。由杨柳想到⼤乔。⼩乔,以象征⼿法表现了中华⽂化的源远流长,既形象⽣动⼜内涵丰富。
8. ⽂章中写道:“最能表现这温情的是⼩镇边上的两棵⽩扬,还有朋友反复告知的那棵杨柳”,为什么说那两棵⽩杨,那棵杨柳“最能表现这温情”?请结合⽂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9. 尾段由⽢肃平凉国槐写到簰洲垸的两棵⽩杨、⼀棵杨柳,这样写有什么⽤意?请简要分析。神的启示
⼆、古代诗⽂阅读(35分)
(―)⽂⾔⽂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阅读下⾯的⽂⾔⽂。完成下⾯⼩题。
贞观⼆⼗⼆年六⽉,癸⾣,上以⾼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万众,⼀举灭之。或以为⼤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畜乘所能载,宜具⾈舰为⽔运。上从之。秋,七⽉,遣强伟于剑南道伐⽊造⾈舰。房⽞龄疾笃,上征赴⽟华宫,相对流涕,因留宫下。⽞龄谓诸⼦⽈:“今天下⽆事,唯东征未已,⾂莫敢谏,吾知⽽不⾔,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上⾃临视,握⼿与诀,悲不⾃胜。癸卯,薨。柳芳①⽈:“⽞龄佐太宗定天下天下号为贤相然⽆迹可寻德亦⾄矣王魏善谏诤⽽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房杜⾏其道理致太平为唐宗⾂宜哉。”
强伟等发民造船,蜀⼈苦造船之役,或乞输直雇潭州⼈造船;上许之。州县督迫严急,民⾄卖⽥宅、鬻⼦⼥不能供,剑外骚然。上闻之,遣长孙知⼈驰驿往视之。知⼈奏称:“⼭⾕已伐之⽊,挽曳未毕,复征船庸,⼆事并集,民不能堪,宜加存养。”上乃敕潭州船庸皆从官给。⼆⼗三年,夏,五⽉,丁卯,疾笃。⼰已,今褚遂良草遗诏。有顷,上崩。壬申,太⼦即位。罢辽东之役及诸⼟⽊之功。四夷之⼈⼊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闻丧皆恸哭,剪发、剺⾯、割⽿,流⾎洒地。⼋⽉,庚寅,葬⽂皇帝于昭陵。唐⾼宗永徵⼆年春,正⽉,⼄已,以字⽂节、柳奭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州刺史滕王元婴骄奢纵逸,畋游⽆节,劳抚百姓。上赐书切让之:“取适之⽅,亦应多绪,晋灵荒君,何⾜为则!”元婴与蒋王恽皆好聚敛,上尝赐诸王帛各五百段,独不及⼆王,欶⽈:“滕叔,蒋兄⾃能经纪,不须赐物;给⿇两车以为钱贯。”⼆王⼤惭。癸巳,诏诸礼官学⼠议明堂制度,以⾼祖配五天帝。太宗配五⼈帝。
(节选⾃《资治通鉴·唐纪⼗五》)
虚拟防火墙注释①(柳芳)唐史学家下⽂“王魏”指王珪、魏征,“房杜”指房⽞龄,杜如晦,“英卫”指英国公李绩、卫国公李靖。
10. 下列对⽂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项是()
A. ⽞龄佐太宗定天下/天下号为贤相然/⽆迹可寻/德亦⾄矣/故王魏善谏诤⽽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房杜⾏其道/理致太平/为唐宗⾂/宜哉
B. ⽞龄佐太宗定天下/天下号为贤相/然⽆迹可寻/德亦⾄矣/故王魏善谏诤⽽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房杜⾏其道理/致太平/为唐宗⾂/宜哉
C. ⽞龄佐太宗定天下/天下号为贤相然/⽆迹可寻/德亦⾄矣/故王魏善谏诤⽽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房杜⾏其道理/致太平/为唐宗⾂/宜哉
D. ⽞龄佐太宗定天下/天下号为贤相/然⽆迹可寻/德亦⾄矣/故王魏善谏诤⽽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房杜⾏其道/理致太平/为唐宗距/宜哉
11. 下列对⽂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剑南道,地名。唐贞现时所设⼗道之⼀。因位在剑阁之南,故称为“剑南”。
B. 癸卯,⼲⽀纪⽇法。古⼈⽤⼗天⼲和⼗⼆地⽀相配纪⽇,每30天有⼀癸卯⽇。
C. ⽂皇帝,李世民的谥号。谥号指加给亡故的古代帝王、⼤⾂等的带有褒贬或同情意义的称号。
D. 配,配飨,配享。祭祀时兼祀他神以配其所祭,可在帝王宗庙或孔⼦庙配享。
12. 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 房⽞龄病情加重时,太宗曾征召他到⽟华宫,⼆⼈相对流泪;后来太宗亲⾃去探视房⽞龄,握着他的⼿与他告别,悲痛不能⾃禁。
B. 房⽞龄⼼系国事,他临去世前还为⾃⼰没有劝⽌太宗东征⾼丽⼀事⽽⾃责,认为⾃⼰明知其⾮⽽不说话,责难偿,于是上表章劝谏。
C. 强伟等为准备东征征发百姓造船,引发骚动,太宗派⼈前往调查。得知真实情况后,欶令当地官府停⽌造船,到⾼宗继位后东征结束。
诸法因缘D. 唐太宗深得⼈们拥戴,四⽅各部族在朝做官及来朝进贡的⼏百⼈。听说太宗去世,都失声痛哭,以致剪头发⽤⼑划脸,割⽿朵等。
13. 把⽂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以为⼤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畜乘所能载,宜具⾈舰为⽔运。
(2)上赐书切让之:“取适之⽅,亦应多绪,晋灵荒君,何⾜为则!”
14. ⽂章结尾说“给⿇两车以为钱贯”,唐⾼宗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玉化
阅读下⾯这⾸宋词,完成下⾯⼩题。
永遇乐①
李清照
落⽇熔⾦,暮云合璧,⼈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②,春意知⼏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次第岂⽆风⾬。来相
召、⾹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③盛⽇,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捻⾦雪柳④,簇带争济楚⑤。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⑥夜间出
去。不如向、帘⼉底下,听⼈笑语。
注释:①这⾸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②(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笛⼦吹奏此曲,其声哀怨。③(中州)这⾥指北宋都城汴京。④(雪柳)这⾥指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⑤(济楚)指端整、漂亮。⑥(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