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地域文化,所谓的地域文化就是能够体现一个时空范围内的具有内涵特点的文化类型。其表现在语言、饮食、居住、婚丧嫁娶、民间信仰等不同特的文化。地域文化丰富多彩,构成了中华大文化,同时中华大文化也受着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体现着中华大文化的生命力,研究和发展有利于中华大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其传统。积极保护东北地域文化是我们地域文化学者的职责。我们所说的东北地域文化是和其他周围区域的文化有明显的差异,东北地域文化是没有边界的文化。就像东北的二人转,只有风格的不同,没有地图边界的概念。这个差异在人们的欣赏与品鉴当中,不能表现在区域划分上。东北地域文化的研究不能简单化,古语说文明礼仪诗歌“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风”就是变化,这个“俗”就是稳定,一种风经过历史的延搁与沉淀就可能成为俗,俗在历史的演变当中可能会被淡化,被新的俗所取代。比如东北的跳大神就是萨满文化,它是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随着历史的变更,它的形态和表型内容也与原始的文化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东北地域文化研究也要与时俱进。
研究东北地域文化特别要注意几个要素,最大的一个特点,从东北来讲就是语言。东北的语言其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基本上按照字典上的发音。各个地区基本都可以听懂。正因为如此,东北的二人转、小品等一些艺术深受人们喜爱。所以语言是东北地域文化的基础,没有语言的沟通,就谈不上文化的沟通。历史上明清的宫廷官员必须要说北方话,也就是官话。语言的影响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甚至于超过国界。比如朝鲜、越南、缅甸这些国家受中原地域文化影响非常深。还有一些地域文化带有地域岛的特性,这是古代设立军事基地的产物。如明朝的天津卫它的驻军来自安徽,当时的法律规定天津卫的驻军必须从安徽征集,因此形成了天津的地域文化。东北的地域文化面积广大,辽吉黑各省的文化特点都反映了东北地域文化特点。其主要原因就是语音不受地域的限制,沟通起来比较畅通,再加上几次比较大的移民,特别是清朝两次大规模移民,吸纳了中原文化的特。评剧也吸收了当地的劳动号子等表演艺术形式,所以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并且推广开。有些地域文化,比如哈尔滨历史上长期有俄罗斯移民,特别是十月革命之后,很多俄罗斯民族来到哈尔滨,在此处生育繁衍,形成了带有俄罗斯风行的文化气息。蒋介石到达台湾以后发现当时的闽南话和客家话不利于蒋介石的统治,就大力推广国语,当时的力度很大。而陈水扁则是强调讲客家话,不讲国语,利用文化差异来搞台独。京剧的产生最早不在北京,徽班进京后一炮打响就
留在了北京,京剧吸收了北方语音,才能被北方的王宫贵族所接受,如果不改革坚持原先的艺术形式,它就不会成为国粹,可见语言在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东北地域文化的饮食是民间的日常饮食,而不是官方的富人的特殊场合的饮食。日常饮食都是以当地物产,特产为基础。古代交通运输及其不发达,百姓的饮食只能就地取材,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所孕育出来的产品。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保鲜方法不多,一般只能使用盐,卤,晒来进行保存,这些做法可以体现出普通百姓的生活特点。比如历史上杨贵妃吃南方荔枝一路更换快马送往京城,明清两朝吃长江的鲥鱼,同样也是快马送到京城,这是一般百姓做不到的。西北牧民的饮食习惯,完全是就地取材。东北因天气寒冷,能源收到限制,多种食材放在一起乱炖,外来的移民多数也是按照当地的习俗生活。在沈阳故宫,宫殿两旁修成了南北大炕,大炕中间修建了灶台大锅,皇帝宴请大臣就地赴宴,所为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地由来。
东北地域文化的居住建筑也是体现地域文化的一大代表,官方的建筑,宗教建筑,公共建筑都有一定的规格,不惜工本。而普通百姓必须要适应当地环境,适应当地特点,因为具有强烈的地方性。比如在山区用石头堆砌,在黄土高原比较出名的为窑洞,在南方盖碉楼,
而在东北需要适应寒冷的气候,加厚墙壁,干打垒(墙壁用夯实泥土的土坯房),这样可以防御东北寒冷。随着现在生活的发展,物质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老建筑已经不适应现在生活的要求,所以研究居住条件的历史变迁是研究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东北地域文化的婚丧节庆最能体现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实力。一种风俗一种礼仪是需要代价的,因此不惜工本即便穷也尽力而为之。所以婚丧节庆是真正的传统,表达内心的乞求,愿望,竞技能力在这个时候充分显现。婚丧节庆往往是与精神生活民间信仰有关,一旦形成传统就能长期延续下去。现在旅游开发出现了违民俗的现象,只有到比较封闭的地区才能看到真正的传统。比如长白山脚下有一个萨满村,那里还比较好的保留着萨满文化的传统。婚丧节庆要有民众人数,过于分散就形成不了民俗文化。
东北地域文化的民间信仰,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但信仰还很丰富,所为的姜子牙封神,天天有神,处处有神,是自然神,行业神,地方神,因为人们需要一種具体的神的膜拜。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信仰,这种信仰更加世俗化、现实化,它关心的不是来世,而是今生,不是灵魂,而是现实生活。比如古代水灾多,古人就崇拜河神,不同的河就有不同的河神治理;福建还产生过海神妈祖,因为他们在海上作业多来祈求保护。这些渔人
把妈祖带到台湾之后就改名为天妃宫,到了越南就称之为灵姆。各地城隍庙更有地域特,长春的城隍庙就是三个城门,城门楼上供奉的就是城隍,城隍应该是一个人,就是哪吒的父亲李靖。而各地供奉的城隍就成为了当地有贡献的人。而土地庙里面的神没有名姓,它保护的对象范围更小。
这是研究东北地域文化最普遍的几个特点,为什么会产生地域文化,首要是地理环境,这是地域文化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特别是古代交通运输不发达,人员往来物质交流成本很高,除了有权力,有条件的人,一般人是不交流的。这种物质生活会产生相应的精神生活,比如对山神,湖神,河神的崇拜。另外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移民,人口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有些文化可以用图画,图书传播,而方言就必须靠人来传播。比如新疆一个意大利的作战兵团,他们的后裔至今保留着欧洲的生活习惯。在移民中的杰出人物特别同期拥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优势的人物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比如清朝把清朝犯罪的人物流放到沈阳地区的宁古塔,他们在当地刑满以后,办学堂,办教育等影响了社会影响了周围的人,逐渐形成了民俗的地域文化。清朝以来实行中央集权制,由政权推行的主流文化和地域文化而得到加强。长白山清朝被划为皇家的禁区,每年政府进行朝拜,暴力推行禁区制度,朝拜制度。历史进程说明地域文化有着本地区民族的特殊感情,人们尽可能去保存本民族的文化特。
中国的佛教是外来宗教,与东北地域文化相结合渐渐的本土化,形成了东北的佛教。如长春的北普陀寺很多带有东北特的建筑,人们并没有改变对佛教的信仰,它的价值就在于丰富了中国地域文化,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的生命力。文化是思想观念,上层建筑统一,他只是表现了原则,体现到地域文化就非常生动,他反应了中国文化的实际,特别是民间底层的实际。更加适合各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适合于本地人民的需求,有利于因地制宜的发展,本地域物质生产,思想以及改善生活。它是历史先民智慧的反应,研究地域文化有利于保存和延续中华传统文化。当前地域文化前景堪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的改善,人口流动的加快,信息手段的进步,部分地域文化将不可避免的消失。对于地域文化不能制作消极的保护,保护地域文化并不等于强迫现实的人们再去过那种生活,因为那种习俗是历史的遗落,它的消失也是历史的必然,只能用文字或影像把它记录下来。新的地域文化在新的地域环境下产生,很快会在中华乃至世界文化中传播,成为人们共同文明的一部分,在传播过程中它的本身特会逐渐消失,这种消失实际上是一种更新,是一种更大范围的融合。与此同时,凡是能够保存的古代遗存尽可能的保存下来,这不是说我们要回到古代,这是我们不忘记历史,让我们怀念追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