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文明礼仪诗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经典语录《论语》中。这句话虽然简短,却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兴于诗,意味着诗歌文学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性;立于礼,强调了礼仪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和意义;成于乐,则是指音乐和乐曲对于人们情感表达和心灵愉悦的重要作用。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说兴于诗。兴于诗,意味着诗歌文学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中国古代诗歌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文学的表达形式,更是中国人情感与心灵的表达工具。在中国古代,诗歌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是士大夫们表达自己情感和理想的媒介,也是社会道德和伦理的表达。古代文人士大夫风行诗作,吟诵诗歌成为一种时尚,而《诗经》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诗之始”。通过诗歌这一形式,人们表达情感、感悟生活、传达价值观念,从而沟通心灵,修身养性。兴于诗意味着对诗歌文学的推崇和尊重,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崇尚。
    其次说立于礼。立于礼,强调了礼仪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和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一直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内容,古人讲“礼乐之邦”。在古代士大夫的教育中,就有讲究礼仪规范和修养的内容。古代儒家提倡“礼义”之道,认为人应该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尊敬长辈、尊重师长、有序如礼等。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所做所为都应该符合礼仪规范,不得轻率妄为。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它不仅影响人们的言行举止,也体现了一种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立于礼,意味着对于礼仪的重视和遵守,成为中国人交往和行为的准则。
    最后说成于乐。成于乐,则是指音乐和乐曲对于人们情感表达和心灵愉悦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历来就有“乐有三昧”、“乐以和雅”等说法,在古代音乐的地位非常重要,音乐和乐曲是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手段。古代乐曲的演奏、歌曲的吟唱都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足以感染人的情感,使人心旷神怡。中国古代五音七音等音律体系的建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音乐的重视和研究。古代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它具有调和情绪、激发灵感、净化心灵的独特作用。成于乐,意味着对音乐和乐曲的追求和欣赏,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了古代文化对于人文精神、礼仪规范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当代社会,这一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持。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价值观,将其贯彻于当代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从而为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