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教案
《我的家》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家的喜爱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幼儿能用纸折好房子,粘贴在纸上,并添画出花、草、树等其他物体。
    3.通过折房子让幼儿知道房子的结构,有屋顶、墙面、门、窗。
    4.重点:学习用正方形的纸折房子。
    5.难点:折出房子两边的尖角,并能发挥想象添画景物。
    活动准备:
    1.正方形彩纸每人一张、胶棒每人一支(26张),水彩笔、油画棒若干支,装笔小筐六个。
    2.折好的房子一个,二幅完整的折、贴、添加景物的画,(一块黑板,一块布、六块磁铁,课前将范画贴好}
    3.诚邀:亲爱的30班家长们,为了让您更多的了解万婴教育的理念,快乐教育,快乐人生;为了让您更全面的理解《指南》在幼儿教育教学目标的指导;为了响应万婴教育机构园长观摩教学活动开放日;路园长将在4月17日(星期四)上午8:50分在多功能厅,为我们33班幼儿进行大班语言故事《小桃仁》的教学活动,欢迎您的光临,期待您与孩子同乐!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1.老师用神秘的表情和语气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今天园长妈妈用纸折了一个礼物要送给我们30班的小朋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2.请小朋友看看这像什么?(老师出示折好的一间房子,引起幼儿的兴趣)。这个房子就是园长妈妈的家,好看吗?那么你们想不想也折一个小房子,当作自己的家呢?
    3.瞧,这是园长妈妈的家,漂亮吗?(出示范画给幼儿欣赏折、贴、画自己的家)。园长妈妈画了些什么呢?(幼儿边看边说)你们想不想也把自己的家画出来呢?
    4.现在我先来教小朋友折一个房子,变成自己的家好吗?等一会小朋友再把自己的家添画上美丽的风景好吗?
    二、讲解示范:
    1.先用正方形纸折出小房子。(教师讲解示范,幼儿跟折)把正方形纸边对边对齐折;再横着对折后打开,折出中心线;把两边的纸向中心线折;用手指伸进去折出房子两边的尖角。2.我们把折好的小房子在反面用胶棒涂抹,贴在纸上,然后再请小朋友添画自己家小区的风景,比比谁的家最美丽。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提醒幼儿先折好房子,再将折好的房子粘贴在纸上,然后添画各种风景和物体。
    2、鼓励幼儿大胆涂,使画面彩鲜艳。
    四、讲评:
    幼儿互相欣赏,说说谁的家最漂亮,并请几名幼儿上前给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
    教学反思
    久违了,美术教学活动!
    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能不荒废技艺和专业。然而,在我20年后又重拾生疏已久的美术教学活动,让我有一种担忧和压力,又有一种期待和挑战。担忧的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常规养成是否好,压力却是,我的美术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而期待的是,又能和孩子们一道折折、画画,体验、享受、欣赏孩子们的教学成果了,说到挑战,却是对我教育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检验。我喜欢这样的挑战,因为,人生就是在不断的挑战中完善自我的。
    其实这节美术教学活动,是应30班朱老师的要求而上的,我是硬着头皮接受了朱老师的钦点。然而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是那么的配合,家长是那么的给力,老师是那么的认真,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下来,幼儿掌握了折房子的要领,家长了解了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及自己孩子
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老师们对美术教学活动的准备、组织、设计、示范、演示、讲解等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和认识。整个教学活动非常流畅,完成了教学目标。
《我的家》教案 篇二
    主题目标:
    1. 初步了解家庭的基本构成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家庭。
    2. 了解并介绍家庭成员的工作、爱好、习惯,体验家庭生活的欢乐和幸福,热爱、关心家人。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导语:小朋友,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出示:《家》。齐背。同学们,大树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我们也有自己的家,你喜欢你的家吗?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我的家”,让老师和同学们认识和了解你的家庭,分享你的幸福和快乐,好吗?
    二、创设情景,简介家庭
    出示范例:这里有一位小朋友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向大家作了介绍,我们一起来读读。
    我叫王小明。我家住在盛世花园2号楼201室。家里有3口人,爸爸、妈妈和我。爸爸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他很幽默,喜欢说笑话,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妈妈是一位售货员。她很勤劳,每天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我是城东小学一(2)班的学生。我爱画画、听故事,是个好学上进的孩子。我很喜欢我的家。
    2.思考问题,明确说话要求。
    (1)提问:听了王小明的介绍,你知道了他家的哪些情况?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住在哪儿?家里有几口人,分别是谁?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自己在哪儿读书?每个人的特点是什么?自己喜欢不喜欢自己的家?
    王小明就从这几方面来介绍自己的家。
    “ 小火车”到达第一站———“介绍我的家”
    师述;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家庭,现在我们就来介绍自己的家。先说说你家住哪儿?再说说你家有几口人,分别有哪些人?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他们有哪些特点?你自己在哪上学,自己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自己的家吗?
    请小朋友取出“全家福”照片,看着黑板的提示,小组内进行介绍。
    介绍内容:
    我叫-------
    我家住在-----------------
    我家有------------------------
    爸爸--------------------(工作),他-------------------(特点)。
    妈妈---------------------(工作), 她--------------------(特点)。
    我在--------------------(上学),我-----------------------(特点)。
    三、现场交流沟通
    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关心爱护下幸福地生活,多开心呀!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会唱得可以跟着唱一唱。
    四、再读范例。
    大家好,我叫陆羽。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爸爸是三江公司的技术员,妈妈是电信局的工人。每天晚上我们一起回到我们的家:新景园5幢4单元303室。吃完晚饭,妈妈忙着做家务,爸爸在电脑旁工作,我在书桌旁读书。我真喜欢我的家。 我爱我家教案
    我叫何琳,家住景馨花园22幢3单元501室。
    我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有爸爸、妈妈和我组成。
    我们的一家之主——爸爸,是一位医生,工作起来常常忘记回家吃饭。我的妈妈年轻漂亮,是幼儿园老师。我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喜欢打羽毛球,爱笑。我家天天都充满了笑声。
    我叫杨晨。我家住在叉车厂宿舍3幢5单元101室。我家有三口人,平时的家务活都是妈妈做,妈妈不上班,负责管好我的学习,她总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爸爸是个博士,他经常工作、学习到深夜,已经发表了好几篇论文了,我很佩服他。我是一个小学生,在爸爸妈妈的眼里,我是个听话的孩子。我爱我家。
    四、学生动笔写一写。
    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写,也可以自己写。
《我的家》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幼儿能用图形的组合造出漂亮的房子。 2.幼儿能给房子进行添画。 活动准备: 幼儿彩绘用具若干、范例、卡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你的家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图形组合的? 二、老师讲解示范 1.出示范例 师:老师画了一座漂亮的房子,请你来看看它是用什么图形组成的? 2.老师讲解示范涂 师:画房子的时
候先画房子的墙,再给房子画上屋顶,把它画在墙的上面,然后再给房子画上窗户,最后给房子画上门,门要画在墙的下面。房子画好了。再添上点什么就更漂亮了。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鼓励幼儿用多种颜进行涂。 2.帮助个别幼儿进行添画。 四、展示评价 1.展示幼儿作品 师:你觉的哪一座房子最最漂亮,为什么? 2.老师小结,表扬画的好的幼儿。
《我的家》教案 篇四
    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国目前正开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实施,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也随之深入到了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建构和探究的过程;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让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笔者近期设计并执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四主体单元《家》中的主体课文《我的家》这一课,力求体现上述理念。
    本单元要求学生“不但要从课文中识字,还要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识字,并开展一些语文
活动。”因此我对《我的家》这一课做如下设计:先由本单元“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丁丁幸福的一家人,引入到冬冬的家,观察冬冬家后练习说话;接着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读文中的词语及句子,在此基础上认读本课的一、二类字,并以多种形式巩固生字,拓展识字空间;然后以“摘果子,做拼盘”的游戏进行一句完整的话及变句的训练;接下来,让学生和同座进行“爸爸妈妈是怎样爱我的”交流后,将课前准备好的和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时刻的相片或图画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交流分享,加深对家的情感体验,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最后进行写字的训练。
    上述设计在凸现课改理念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姿态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而教学过程“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就建构主义的理论而言,学生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创设的氛
围中,依靠一定的方法和教师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情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