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关于即将发生的未来
未来呼啸而来
限于“Tomorrow is another day”——《飘》
从今天到未来几十年,其中的某一天。这一天与任何一天都没什么区别,人们起床,洗漱,吃饭,出门。孩子们要去上学,大人们则要工作,人来人往,行匆匆。
但这一天其实是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天,因为就在这一天,人工智能达到了人类的智能水平,机器和人一样聪明了。美国学者雷-库兹韦尔将这一天称为“奇点”(读音是奇怪的奇)。奇点在物理学中被视为大爆炸的起始点,整个宇宙就是由这个小点爆炸形成的,可见奇点爆发的力量。
库兹韦尔把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是典型的弱人工智能,就是在某一个领域非常厉害,下围棋无敌,但出了这个圈它就完全不行了,包括自动驾驶也是典型的弱人工智能。人类将很快创造出很多种弱人工智能,而在此基础上,强人工智能可能也就不远了。
强人工智能简单说就是和人一样的智能,具有和人类一样的智慧。但与人类不一样的是,强人工智能具有不可思议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它出现后的一个小时之内,AI立刻推导出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其他作为人类认知基础的各种理论;而在这之后一个半小时,这个强人工智能变成了超级人工智能,智能瞬间达到了普通人类的17万倍。这个时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奇点”。
库兹韦尔在他2005年出版的《奇点临近》一书中,预测奇点到来的时间是在2045年。他依
据的理论是技术的加速回归趋势,也就是站在新技术的基础上,人们实现技术升级的时间越来越短。摩尔定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芯片的计算速度每三年翻一倍,最终就会越来越接近强人工智能所需的计算能力。
有很多人不相信库兹韦尔的奇点理论,甚至说他是个骗子。反对者的主要论据是科技发展有极限,近年来摩尔定律已经开始失效就是明证。也有很多库兹韦尔的拥护者,比如另一位技术极客,畅销书《富足》的作者彼得-戴曼迪斯,他去年新出版了一本《未来呼啸而来》,就是继续强调奇点必然来临的观点,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
个别领域发展速度的减慢并不意味着科技的受限。比如摩尔定律确实在放缓,这主要是物理限制,目前集成电路上晶体管之间的距离已经减少到大约5纳米,这种尺度下电子开始到处跳跃,破坏了它们的计算能力。但库兹韦尔已经指出,晶体管集成电路技术只是提高运算速度的一个模式而已,当它达到极限的时候,就会有另一项技术取而代之,目前至少有6种方法可以替代摩尔定律,其中最具前景和诱惑力的,就是量子计算。
《未来呼啸而来》介绍了目前正在飞速发展的9大指数型技术,分别是: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网络、机器人、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机器人、区块链、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生物技
术。
什么叫“指数型技术”呢,这种技术都会经历六个阶段。
(1)数字化:一旦一种技术可以用计算机语言(二进制)来表述,它就会遵循摩尔定律,呈指数级增长;
(2)欺骗性:指数型技术早期发展还没那么快,但会被炒作的很厉害,比如区块链,它真正的威力还没有到来,但作为区块链应用的比特币被炒作的非常厉害,容易让人对区块链技术产生质疑。
(3)颠覆性:指数型技术真正发威的时候,就会颠覆现有的产品和市场,比如3D打印,它真正成熟的时候就会改变整个制造业的面貌。中国尤其要关注3D打印,中国作为当今制造业第一强国的看家本领就是供应链网络,而3D打印直接摧毁的就是供应链网络,这种效果就像数码相机出现后消灭了整个胶卷产业。
(4)非货币化:指数型技术会把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压至极低,甚至免费。比如数码相机出现之后,曾经昂贵的摄影就变得十分廉价。如果太阳能发电材料和储能技术实现突破(包括
其他清洁能源技术),能源将变得近乎免费;
(5)非物质化:智能手机出现后,很多东西逐渐从我们身边消失了,照相机、立体音响、游戏机、电视、计算器……搜索引擎取代了字典和百科全书,各种音乐app消灭了实体音乐商店。
(6)大众化:指数型技术和产品一开始可能会比较贵,但很快就会普及,成为大众化的标配。
戴曼迪斯2014年的畅销书《富足》就是基于指数型技术这六个特征写的,涉及我们衣食住行各个领域都有指数型技术,它们发展飞快,未来将为全体人类提供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最重要的,这些产品和服务都是非货币化的——免费!而且非常方便使用——非物质化!这就是书名的意思,到那个时候,人类不就实现富足了吗。
在新书《未来呼啸而来》里,戴曼迪斯不仅再次强调了指数型技术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即上述9大指数型技术都已达到了阶段性成果,它们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就可能推动各大技术更快的发展。这种例子很多,比如飞行汽车现在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很可
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商用,这就得益于材料科技、5G网络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电池技术等近年相继出现突破。再比如有一种利用耳神经与大脑的联系,让盲人能“看到”东西的技术,这种技术2000年左右就出现了,但一直没能商用,就是因为限于算力,盲人去哪儿都得背着一个十公斤的电脑,直到2018年,集成电路的发展终于把仪器变成了一个遥控器大小,现在更是能放进眼镜腿里了,盲人这个概念未来有可能会消失了。
戴曼迪斯不仅是奇点理论的拥趸,更比库兹韦尔还要乐观,他认为奇点最快还有十几年就会来临。在他这个技术乐观派看来,奇点越快到来越好,人类就将进入一个富足、美好的极乐世界。
真的是这样吗?
人类准备好了吗
狂暴的欢愉,必将有狂暴的结局——《罗密欧与朱丽叶》
我很欣赏戴曼迪斯这样的人,他们乐观、积极、精力充沛,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主力。但遗憾的是,这种纯技术角度的乐观是片面的,一厢情愿的。如果我们没有从制度上做好充分的准
备,奇点来临时人类的命运可难说的很。
以下的讨论都是建立在人类可以控制AI,或者AI对人类是友善的前提上的。如果反之,那也没什么好讨论了,人类也就灭绝了呗。
技术可以实现物质的丰裕,但物质的分配是要依靠制度的。当技术发展令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类脱离了物质生产,那个时候社会权力如何分配?物质资料如何分配?经济是怎么运行的?这些问题不解决,是要出乱子的。
今天世界主流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作为个人来说货币从哪来来呢,一是通过劳动获取报酬,二是从资本获利,就是股息、利息、资本增值。那么奇点来临后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物质资料不靠人类来生产了,那就没有劳动所得了,与此同时企业运作和金融体系也会发生巨大变化,资本利得还有没有也不好说。没有了收入,用什么来交换生活资料呢?
类似的问题早有人想到过。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科幻故事,大概意思是说主人公来到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整齐美观,灯火通明,工厂机器轰鸣,商店琳琅满目,但却看不到一个人。后
来到了一个小孩,是这个城市的拥有者,他说他父亲曾是这个城市的市长,也是最大的工厂主,他狂热的研发机器,最终实现了所有东西都能用机器生产,可是市民都失业了,没有钱买他生产的东西,都被迫离开了,留下了这个空荡荡的“繁华”的城市。
有人可能说:那就平均分配呗。这确实是个思路,原先实验过的平均分配失败了,那是因为建立在物质不充裕的基础上,今后物质完全充裕,那就给大家平分呗。但也没那么简单,如果有人想要的多,想要的特殊怎么办?他(她)的理由可能是比别人胖,比别人高,也可能有更多特殊的原因。答应还是不答应?这就涉及到物资分配规则问题,甚或是社会权力分配规则问题,因为物资分配的规则无非或以贡献,或以权力。(特殊体通过慈善渠道的分配这里不讨论,因为那是任何社会形态下都会有的)如果多数人对分配规则不满意,就很容易出现社会动乱。
也有人会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模式变了,分配模式自然会随之改变,不用瞎操心。这确实是历史的经验,但却不适用于奇点来临后的社会。过去的人类历史是缓慢发展的,从渔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发展了几千年,技术进步让历史的节奏加快了,但工业革命从发生到成熟也经历了一两百年,在这样的时间跨度下,上层建筑确实可以慢慢的摸索、试错,
最终越来越符合物质生产方式。但不要忘了,奇点来临后,科技发展是以小时计算的,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是突变而不是渐进,人类根本没有时间去摸索和试错。
所以在热情拥抱技术的同时,一个极为紧迫的任务是研究后科技时代的制度,包括社会、经济、法律等等,要设想各种可能,为各种可能的技术状态配置相应的制度。这听上去很难,但我们无法回避。
所以即便在未来的科技时代,文科生也还是有价值滴。
历史的终结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