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认识星座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4课。从本节课开始,教材通过两课时开展对星座的学习和认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星座,并通过北斗七星模型的建立,去客观真实地了解星座并建立星座的正确概念。聚焦部分通过提问,调查学生对星座的前概念和原认知。学生的星座概念很多是通过神话故事,动画作品,星座运势等非正式的学习渠道,缺乏科学性。探索部分分为两个个环节:一是初步了解星座。通过介绍星座的由来,强调星座是人类认识星空的产物,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仅此而已。二是建一个星座模型。将小球用长短不同的细线悬吊在一些特定的位置,通过照射投影出北斗七星的样子。但随着照射角度的变化,七颗星星投影组成的图案也随之变化。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研讨分析观察结果的成因,通过这样的模型让学生了解到星座只是不同远近不互相干的一些星星在夜空的组成的图案而已,并非神话传说中的神仙或动物的塑像,更不能决定人的命运,建立起星座的客观认知。拓展部分引入了“光年”这个科学词汇,并一一介绍了北斗七星七颗恒星与地球的距离,给学生带来震撼的同时,使得学生对宇宙的空间产生新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虽不是学生初次听说星座这个词汇,但学生对于星座的认知往往受到现实生活中一些错误概念的影响,需要教师通过引导,为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同时,星座的知识已跳脱太阳系,来到了更广阔的宇宙空间。这也学生需要发挥更充足的空间想象能力,让自己逐步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模型走向宇宙空间,建立起正确的星座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模型观察,认识到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星座的图形也会不同。
[科学思维]展开空间想象,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科学实践:制作星座模型,通过模型进行观察想象,对观察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到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态度责任]对天文知识充满探究欲望,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越来越多。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星座模型,建立星座的正确概念认知。
[难点]对星座模型不同视角的观察结果,进行合理推理并作出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班级记录表。
[学生]纸板、细线、橡皮泥、手电筒、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天空星座图
1.谈话:你知道哪些有关星座的知识?是如何知道的?
学生畅谈对对星座的了解。
教师课件出示:为了方便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划分出不同的区域。根据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他们命名。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成的许多区域就称为星座。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板书课题:认识星座。
[设计意图]通过对话了解学生对星座的了解程度,通过讨论激起学生对星座研究的浓厚兴趣。
二、认识星座:(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纸板、细线、橡皮泥、手电筒、记录单等
(二)认识星座
1.教师课件出示:为了方便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他们命名。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成的许多区域就称为星座。
2.展示全天88星座图:不同的国家一开始对星座的划分有所不同,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统一将全天星空划分为88个星座。
3.小结:星座是人类认识星空的产物,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并非什么神话传说中所谓的神仙或其他动物的塑像,更不能决定人的命运等。
(二)建一个星座模型
1.课件展示:北半球天空最重要的星象之一:北斗七星
2.建立北斗七星模型
(1)模型制作:一张边长为5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纸板,按图所示打上7个小孔。在1~7号小孔上分别挂上15厘米、12厘米、15厘米、17厘米、27厘米、27厘米、14厘米长的细线,并在细线下端挂上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小球。
(2)投影观察:将模型悬挂,用手电筒从不同的角度照射,投下一组影子,并将多组投影记录下来。
(3)说一说你的发现。
(预设:不同角度投影的结果不同,当手电筒从正面照射时,投影的结果正好是北斗七星的勺子形)
(三)研讨
1.研讨问题1:我们画下来的星座图像相同吗?为什么会不同呢?
学生将不同视角的投影结果汇总,比较各个投影图像的区别,讨论产生区别的原因。
(预设:不同角度产生的投影结果各不相同,有些小球影子靠得更近了,有些小球的影子离得更远了。这是因为视角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
2.研讨问题2:哪一个图像和北斗七星的形状相同?
(预设:当模型按设计图摆放,并从正面照射时,橡皮泥小球的影子构成了一个北斗七星的勺子形。)
教师补充,这个角度正是从地球看过去的角度。
3.研讨问题3:建立星座模型的活动给了我们什么启发?我们对星座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畅言自己对星座新的认知。
教师补充:在用投影机的光从不同角度照射星座模型时,我们看到的七颗星组成的不同图形,就如同我们坐在宇宙飞船上绕这七颗星转动一周所看到的不同景象。
[设计意图]借助模型,对宇宙空间的天体进行不同角度的模拟观察,让学生感受到宇宙空间中不同视角的观察结果,意识到星座中各个恒星之间是没有关联的,星座图只是一种人为想象图形。
三、趣味拓展(预设:3分钟)
1.认识距离单位“光年”:
北斗七星的七颗星分布在距离我们几十到一百多光年远的宇宙空间里。
光年: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一般被用于衡量天体之间的距离。意思指: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经过一年时间的距离。光速大约是30万千米/秒,那么一光年大约是94600亿千米。
2.了解北斗七星中七颗恒星距离地球的实际距离。
摇光距离地球约101光年,开阳距离地球约78光年,玉衡距离地球约81光年,天权距离地球约81光年,天玑距离地球约84光年,天枢距离地球约124光年,天璇距离地球约79光年。
[设计意图]补充光年等天文知识,让学生对北斗七星的七颗恒星有更具体的了解,再次认识到七颗恒星并不在同一平面空间上,相互之间没有联系。
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星座的由来,了解了星座的形成。一个星座实际是由远近不同、没有关联的恒星在天空中组成的视觉图像而已。星座是人类认识星空的产物,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并非什么神话传说中所谓的神仙或其他动物的塑像,更不能决定人的命运。
[设计意图]通过对星座图形由来的总结,让学生对星座有一个更客观的认知。
【疑难解答】
1.学生对这个模型为什么要这样建立产生疑问,这七个小球的悬挂点位和悬挂长度是如何确
定的?
这是以地球观察的视角,根据七颗恒星距离地球的实际方向和距离得出的模型制作点位。
2.尽管使用了模型观察,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一下子对复杂的模型观察结果难以认知。
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简单的器材,例如三颗小球,从教室里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三颗小球,有的呈一条直线,有的呈三角排列,有的排列紧密,有的排列松散。在宇宙空间中,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结果不同,而星座图形只是从地球的视角上得到的观察结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