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书评
《复活》的作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尘封的记忆托尔斯泰,其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他一生辛勤创作,登上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首先,作品运用大量的对比,塑造了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了主题。开篇以“尽管人把世界弄得面目全非,但春天仍是春天,世界万物在春天里恢复了生机”象征着俄国中将走出阴霾。再生机勃勃的春天里,女主人翁玛丝洛娃以囚犯的身份出现。起初,她是“半养女半婢女”的身份,过惯了地主家舒坦的日子,男主人翁聂赫留朵夫诱奸了她,她怀孕,但也被抛弃了。后来,她不肯下嫁到劳动家庭,主人为了维护家庭荣誉,把她赶出去,她被无情地推向社会。在漂泊的日子里,她经常受到欺骗和伤害,终于,为了生活的安适,她沦落为。景物描写与玛丝洛娃的人生遭遇形成对比,突出了女主人翁的悲惨遭遇,令人感到惋惜。
聂赫留朵夫年轻时代是一个诚实而富有牺牲精神的青年,大学三年级时在姑姑家与玛丝洛娃初次相遇,并结下纯真的恋情。后来,聂赫留朵夫加入近卫军,由于,富裕和接近皇帝而造成了堕落,成为荒淫无度和彻底享乐的利己主义者,专享乐。三年后他再次回到姑姑家,粗鲁的诱奸了玛丝洛娃,又抛弃了她。在毒死人命案的审判法庭上,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而玛丝洛娃正是案件的被告。两人的身份悬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其次,作品揭露了管办教会的伪善和欺骗。监狱里的礼拜祭司虚张声势,表面很虔诚,实际在发挥宗教对人民的麻醉作用。监狱里满是爱的诵读声和囚犯的脚镣声,对比之下显得荒唐可笑,表达了对教会的憎恶。
再次,作品还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将平民逼向城市,受尽苦难。农民没有土地,大量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人们挣扎在死亡线上,普遍营养不良,儿童夭折,很多人去讨饭。如聂赫留朵在他姑姑的庄园里见到的农民家庭。由此看出,沙俄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一切都为贵族和地主阶级服务。
再者,作品也讽刺批判了沙俄的司法制度。大量事实证明玛丝洛娃没有毒死商人斯梅里科夫
的动机但她还是被判了刑,这反映了沙皇统治下司法制度的腐朽及司法官员的昏庸。在庭审玛丝洛娃时,三位法官一个担心和妻子吵架后回家是否有饭吃,一个老愁自己的胃病,而庭长则想早早的结案,好和来自瑞士的约会;检察官是一个酒鬼,鬼,在发生命案的妓院混了一个通宵,根本没有看案子,胡说八道。这可以看出,司法官们在草菅人命,表达了对司法官员的憎恨,对司法制度的不满。
最后,在对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肉体和精神复活的描写中,作品充分运用心理描写。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了玛丝洛娃,尘封的记忆复苏,作品从他的表情神态及心理变化,描写了聂赫留朵夫对自己罪责的深刻反思,表现他内心由恐惧到哀怜和忏悔的过程。这是他复活的开始。同时,他复活的过程也是艰难的,漫长的。在玛丝洛娃判刑后,聂赫留朵夫为了给她申诉,律师咨询,后又萌生了和她结婚的想法,他弄了份直接见犯人的通行证,他决定放弃一切东西,他也向上帝祷告帮助他。对聂赫留朵夫由心理到行动的描写体现了他渴望赎罪消除心里的污垢的的决心。在去西伯利亚的路上,他目睹犯人所受的欺凌,看到农民的贫困加深了对现实的认识,看到了本阶级的残酷,他内心真诚地忏悔,为无辜的人申诉,最后,在《福音书》的感召下,获得彻底的新生,精神复活。在聂赫留朵夫的内心独白和自我评析、认识及批判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理变化,了解到他还是保留着年轻时代的牺牲精
神。
作为受伤害的代表人物玛丝洛娃沦落为后沾染种种恶习,一直处于麻木状态。在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向她求婚时,他怒斥她;当聂赫留朵夫第三次探监时,她被其真诚感动了,到医院去工作,不再和男人鬼混,开始戒烟戒酒。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她发生转变,在医院里工作的很认真,并从心里爱上聂赫留朵夫。在押解的途中,她在女革命者的影响下,主动照料别人,多次恳请聂赫留朵夫为减轻罪犯的痛苦奔走说情。她受西蒙等革命者牺牲精神的感动,迅速回到人民中间,她终于复活了,告别了往日羞耻的生活。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是她复活的过程,这是她内心善良的本质的体现,也是那些革命者熏陶的结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