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练习题二
一 、简答题
1.结合具体作品,简述拟人体童话的艺术特征。
1.结合具体作品,简述拟人体童话的艺术特征。
  拟人体童话是童话中比较普遍的一种样式。它的特征是作品里的人物绝大多数是人类以外的各种人格化的动物、植物、器物 (有时甚至出现现象、观念的拟人化)。出现在拟人体童话中的鸟兽虫鱼和各种事物,像人类那样说话,像人类那样活动,具有人类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同时又拥有物的质感和品性。
    拟人是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一般认为,拟人手法来源于远古时代的人们的泛灵思想。由于知识较贫乏、科学水平低下,古人对许多自然事物都从主观的想像去解释,以为万物皆有灵魂和生命。这样一种存在意识作用于文学创作时,拟人的表现手法就产生了。
    优秀的拟人体童话中的拟人角是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思想、性格的有机融合,安徒生的《
坚定的锡兵》里的主人公锡兵具有锡制玩具的自然属性,它去过许多地方,但不是他自己走出去游历,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他被小孩扔进了火炉,就化成了锡块。作为拟人角,安徒生不仅写出了锡兵具有人的普遍的思想情感,仰慕爱戴桌上摆放的一个跳芭蕾舞的玩具女孩,而且刻画出了锡兵作为“兵”的性格。当风把窗户刮开,锡兵从窗台上跌到楼下,保姆和小孩下楼来寻他,他们差一点踩到他身上,这时,只要锡兵喊一声“我在这儿”就能得救。但是,锡兵认为,自己既然穿着军服,是个士兵,就不能高喊着求救。
2.简述我国科学文艺的发展历史。
  我国科学文艺的发展是从清末民初开始的。无法断定谁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早期的实践者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谭》以“东海觉我”的笔名发表,是一部外国科幻文学作品的续写。在译介西方的科学文艺作品,梁启超等做出过贡献。特别是鲁迅先生,早在日本留学时就翻译了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他不仅高度评价了科学文艺的作用,大力呼吁和提倡科学文艺创作,还亲自撰写了一些通俗的科学文章。此后,陶行知、董纯才、高士其、顾均正、贾祖璋等,都为我国科学文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40年代,高士其有科学小品《我们的抗敌英雄》(与别人合著)、《细菌大菜馆》、
《抗战与防疫》、《菌儿自传》等;顾均正创作了一批科幻作品《在北极底下》、《性变》、《和平的梦》和《伦敦奇疫》。
科学文艺真正有较大的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郑文光第一次完整地创作了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1954年)。郑文光是新中国科幻文学最重要的代表者。主要科幻作品有《太阳探险记》、《飞向人马座》、《神翼》、《大洋深处》和《战神的后裔》等。
20世纪50、60年代,其他活跃的作家有:叶至善、迟叔昌、王国忠、童恩正,叶永烈、刘兴诗、鲁克、嵇鸿等。
新时期之后,科学文艺创作成绩是巨大的内容更加丰富,水平更进一步提高,迎来了一个新时期。叶永烈首先发表了《石油蛋白》、《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等,其代表作《小灵通漫游未来》赢得了最多的读者和赞誉。
20世纪70、80年代,活跃在科幻文坛上的科幻作家还有王晓达、金涛、王亚法、尤异、迟方、魏雅华,吴岩等。金涛的《魔鞋》开创了中国儿童科幻文学中幽默作品的先河。
20世纪90年代,除金涛等人仍继续参与科幻创作外,文坛还出现了一批年轻作家如:星河、
杨鹏、韩松、王召康、柳文扬、潘海天、刘慈心、苏学军、凌晨等
3.简述图画文学的主要特征。
(1)直观性与简洁性相交融。
图画文学通过画面传达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一种可视性很强的艺术,用彩、线条进行构图创意和叙述故事,这种表达方式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是一种视觉艺术,通过看就可以直接接收画面所表达的内容,画面的人物简单、重点突出、彩艳丽、简洁明快,儿童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跳跃性与连贯性相统一。
图画文学通过图画来表达故事,画面往往表现一个静止和凝固的状态,画面的动态变化是表达故事的核心,但是这样的动态变化无论是如何连续表达都是一个动作完成的瞬间,而无法像文字叙述那样产生连续不断的故事情节。大多数的图画故事书没有这样显在的线作为故事连接方式,是由画面、文字和读者的想象来形成连贯的完整的故事,图画文学的跳跃性和连贯性是相互矛盾和相互依存的,经典的图画故事书都能很好地处理这两个特性。
(3)幻想性与情感性相融合。
幻想性是构成图画文学故事的基础,在绘画上表现为夸张、拟人、卡通、漫画、特写等多种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造成画面的不同程度的变形夸张,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图画文学离不开作品的抒情性,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都是以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真实为基础的,在幻想的背后是人类情感的具体形象的表达,人类的爱与恨、喜与怒、哀与乐是图画故事幻想的灵魂,没有真实情感的幻想是空想,会让读者感到不真实难以接受,也很难打动人感染人。
(4)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图画文学的知识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图画描绘的物体的造型要准确,与真实生活中的物体要相符合;二是图画中变形的形象造型要做到形似和神似兼备。图画文学的趣味性是密切结合故事内容的表达,用准确生动夸张富于想象地融合在作品本身,是熔铸于儿童审美始终的。
4.简述儿童诗与儿歌的不同。
儿歌是歌,儿童是诗,前者用来念唱,后者用来吟诵。
(1)从词语的运用上,儿歌词语通俗自然,多用口语;儿童诗注重炼字,追求意象的选择和语言的清新。
(2)从韵律来讲,儿歌注重合口押韵,旋律短促紧密,语音层的音乐性很强,易诵易唱,琅琅上口。儿童诗注重旋律的优美、语音的起伏变化,节奏舒缓和急促相伴,既有高音部的铿锵有力的语辞,又有低音部语句和过度和过渡部语音的低缓,是音乐美和意境美的结合。
(3)从情感表达来看,儿歌情感率真、朴实,多幽默诙谐的风格;儿童诗情感含蕴、高雅,多优美抒情忧郁的风格。
(4)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儿歌适合于儿童歌唱嬉戏,有娱乐和游戏的实用价值,增添了玩乐的趣味。儿童诗更适合于欣赏,能够陶冶孩子的性情,使他们在情感、心灵和精神上得到享受和提升。
(5)从篇幅长短看,诗有长有短,不受限制,其中叙事诗、童话诗的篇幅都比较长;而儿歌因为有口头创作、供幼儿吟唱的特征,一般都较为短小。
 
5.简述儿童文学四个母题的含义。
儿童文学题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成长的母题。
(1)爱的母题
爱的母题所体现的是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可分为母爱型和父爱型两种。早期的民间童话都是母爱型的作品,如《灰姑娘》。父爱型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从渗透着现实感的艺术形象中自然地理解事物的意义,如斯坦贝克的《小红马》。
(2)顽童母题
  爱的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类现实性的一面,它的指向是现实,而顽童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指向的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的天性。如瑞典作家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三部曲和《小飞人卡尔松》。
(3)自然母题
动物小说、大自然文学、环境文学、山水诗与散文大多属于自然母题。如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和法布尔的《昆虫记》等都是自然母题的经典之作,儿童文学的自然母题作品追求的传达的是“率真”与“憧憬”的艺术氛围。
(4)成长母题
科学童话成长是儿童精神生命的主旋律。例如,曹文轩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系列儿童小说《草房子》、《根鸟》、《红瓦》三部曲也是典型的表现成长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成长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常见于少年小说中,表现少年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朦胧而优美的精神情愫、渴望成人社会的理解为主要内容。
6.简述儿童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特征。
由于儿童分辨是非的能力还较弱,就要求儿童文学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表现出更鲜明的倾向性。肯定还是否定,赞美还是嘲笑,歌颂还是批判,爱还是恨,都不能模棱两可,且不说对不同的人物,褒谁贬谁,应让人有分明的感受,就是对同一个人物身上的不同品质,是非褒贬也都不能含糊。儿童文学作品中多正面典型形象。但生活中的现实人物很难说明哪些是
好人哪些是坏人,只有通过他们的行为的描述对他们进行刻画和描写,作家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让小读者从中体会这个人物的意义,给小读者以启迪。 一些经历、思想、性格过于复杂的人物,儿童比较难于理解,儿童文学作品中很少见到。
7.简述童话幻想的夸张性的特殊含义。
(1)童话的夸张性是强烈的,没有限度,没有约束的。夸张的目的正是为了突出那个虚幻的幻想世界,夸张的结果是使人一看便知其假。但是越假越有趣味,越有强烈的吸引力。
(2)童话的夸张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夸张。在一般作品中,夸张仅在某一方面,某一个环节,某一些细节或是在某些句子,某些词语上,而童话的夸张却是全面的、普遍的、大量的。从人物到环境,从行为到语言,从情节到细节,都是夸张的。一般写实性文学偏重对人物性格、情感等内在特征的夸张。
(3)童话的夸张以突破事物的本身形态甚至产生强烈的变形,以产生一种荒诞感。大多数写实主义文学的夸张则尽量将自己局限在不引起事物变形的限度内。
(4)童话将夸张后的形象凝定下来,直接作为一个形象出现。一般写实性文学的夸张多是一种
比拟性表现,并不将放大后的形象固定下来。
在童话中,夸张的主要作用就是表现幻想,增强童话气氛。从表达效果上来讲,夸张还可以加强童话的鲜明性,突出事物特征,深刻揭示其本质;还可以增强童话的幽默感和趣味性,用得好还可以加强喜剧效果,这是非常适合儿童心理的。如安徒生的《豌豆公主》,那个隔着多层棉被多层床垫也能感受到一粒豌豆的公主,就是用极度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公主的娇贵。
8.简述寓言的艺术特征。
1)教训性
  17世纪法国著名的寓言诗的人拉•封丹曾说:“我使唤动物来教训人类。”虽然拉封•丹的寓言诗的主人公并非都是动物,但是的确每一首诗都意在“教训人类”。寓言必有所“教训”,或讲述一个道理,或阐发一个理念,或寄托一个讽喻,寓言作者无不想将自己的意思和想法当作绝对正确的结论要求读者接受,于是,我们看到,寓言的结尾或开头常常推出格言式的结论,劝善惩恶,论说道德。《伊索寓言》里“说谎的放羊娃”结尾给人的教训是:“那些常常说谎话的人,即使再说真话也无人相信。”
(2)比喻性
寓言是一种象征型艺术。巧譬善喻是寓言的一大特征。但是,寓言的比喻与一般修辞的比喻不尽相同。一般的修辞上的比喻没有故事情节,设譬的目的在于增强言辞的表现力和论理的说服力,而寓言中有人物、情节,作者是把整个寓言所包含的事件(故事)当作一个比喻来凸现“教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