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课堂逐字稿
上课师生问好
师:首先请大家看屏幕,了解“安史之乱”。谁了解这段历史?生:这是唐朝的历史。
师:看来同学们不太了解,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请一个学生读一下资料。
生:(学生读“安史之乱”资料)―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及衰的转折点,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惇[bi]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城,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重,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
,并四处抽丁补充
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
了一组诗,《石壕吏》就是其中一篇。
师:诗人杜甫用沉重的笔触记录了这段沉重的历史,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走进石壕村。
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看杜甫诗三首中的《石壕吏》,首先请大家听朗读录音,―注意标注拼音。
生:学生听录音标注拼音。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生: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诗。生:(学生读诗)
师:读的不错,字音准确,下面咱们再听一遍录音,注意重音、停顿。生:(学生听读,标注重度、停顿)
师:这首诗读的语速怎样?我们看五言诗在第儿个字后停顿?生:语速较慢,在二三字之间停顿。
师:好,请人家根据提示朗读全诗,注意停顿。生:(学生读诗)
师:不仅读出了停顿,而且读出了感情。那咱们给他以掌声。
生:(学生鼓掌)
师:那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下面咱们大致疏通一下文意,老师提示一下重点字词看“三男邺城戍”怎样翻译?
生:三个儿子防守邺城。
师:那原文中“戍”的宾语“邺城”提到了前面,这是一种文言现象:宾语前置,翻译时要
按正常的顺序翻译。“存者且偷生”中“且”是“尚且”的意思,―“室中更无人”中“更”是“再”的意思。好,下面小组之间合作翻译全文。
生:(学生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师:谁有疑问
生:“啼”
师:啼哭的意思
生:死者长已矣
师:死了的人生命已经永远完结了生:二男是第二个儿子还是两个儿子
师:两个儿子。好,还有没有疑问,下面大家看看译文。
生:(学生读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师:好,了解了全诗的内容我们再齐读全诗,体会一下诗的思想情感。
生:(学生齐读全诗)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生:差吏抓人没着男的把老妇抓走。
师:好,很简练也很准确,齐读概括。
生:(学生齐读)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
师:那文中涉及了哪些人?
改写石壕吏
生:吏、妇、老翁、孙、孙母、诗人
师:那主要人物是谁呢?
生:吏、妇、诗人―
师:那我们分析一下这些主要人物都有哪些举动。首先我们来看“吏”的举动,请用原文回答。
生:有吏夜提人,吏呼一何怒
师:齐读这两句,并分析这两句能体现出官吏的举动具有怎样的性质
?
生:从“怒”体会出粗鲁。
生:“提人”体现出霸道。师:什么时候捉人?
生:夜里。
师:体会出官史的什么?生:狡猾。
师:好,我们总结下用哪些词来形容·下官吏?
生:狡猾、凶狠、
师:我们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官吏——毒,一那在这样的官吏统治下,这的老百姓的生活怎样l呢?我们来听听老妇的诉说。能不能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形容这一家人的状况?
生:无。
师:能概括全吗?
生:苦。
师:哪些句子能体现出老妇一家的“苦”?
生: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生: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生: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师:哪些词能具体体现“苦”呢?
生:“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个儿子都被征兵,“新”说明两个儿子刚刚丧命。
生:“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偷生”表现老人苟且生存。
生:“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更”突出被逼无奈的处境,“无完裙”突出家境的贫寒、困窘。
师:“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请从吏夜归”“急”体现出老妇人什么样的心理?
生:可以看出老妇人很着急走。
师:老妇人为什么很着急?
生:她想牺牲自己保护家人
师:诗中只听见老妇诉苦,没听到官吏提问,你猜测一下官吏会问什么问题
?
生:你家有男人没有?
生:还有别人没?生:必须带走一个
师:我们可以看出官吏在步步紧逼,―而老妇人不得不自请服役,在老妇人的诉苦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命的家。
师:在这苦难的现场,作者(·)·做了些什么?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生:“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说明作者侧耳倾听,放心不下,夜不成寐。
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明作者一直在听呢?
生:“听妇前致词”
师:文中还有一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怒”和“苦”是谁的感受呢?生:作者。
师:说明作者对这一家人有什么样的情感?生:同情、担忧。
师:好我们小结一下。
生:(学生读小结)――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中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师:杜甫被称为“诗圣”,“圣”是“圣人”的意思,因为杜甫不仅是一位诗人而H是一位忧l国忧民的诗人,他的诗又被称为“史诗”,因为他的很多诗记录了他所经历的朝代历史,有很鲜明的时代彩,并寄予很强烈的情感,比如前面学的《春望》
,人家齐读,感受诗中情感。
生:(学生读诗)―春望杜甫lN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汁,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口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大家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思乡。师:还有呢?
生:对国家的担忧。―师: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作者看到了一个破败的都城,表达出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杜市就是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了解他的诗能了解当时的历史及当时人民的疾苦,所以杜甫的诗才成为“史诗”。希望同学们多关注。
师:这个故事是从诗人的角度来叙述的,―今天的作业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具体描写当时的情景,使官吏、老妇的形象更加鲜明。―(老师布置作业)―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描写。
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师生再见
【教学反思】1.可取之处:
本节课教学遵循“初读——感知——分析人物——理解主题——了解杜甫”――的教学思路,使学生由浅入深的了解杜甫其人其诗,―教学思路顺畅,学生能够逐步走入文本,―了解作
者思想情感,尤其在分析“吏、妇、作者”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官吏的残暴,老妇一家的疾
苦,作者对以官吏为代表的政府的批判,――对以老妇为代表的贫苦百姓的同情。――最后介绍诗圣、诗史,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魅力。
整节课节奏张弛有致,学生积极配合教
师,·|·融洽。
2.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导入环节应再斟酌语言,―使其更富感染力,使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整节课以朗读诗文贯穿,―但形式应再丰富些,比如可以让学生模仿官吏和老妇的口吻去读,―同时朗读指导环节应有梯度,可以教师先读订正字音,再播放朗读录音掌握重读、节奏。
分析人物环节应变换一下形式,对关键字词的分析应教授学生分析的方法。――在分析老妇这一环节过程中,思路有些混乱,最后应进行总结。全文小结部分应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可以加深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