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陈颖璐
    别:女
    族:汉
    出生年月:1988.09.13
          贯:四川省合江县
          校:西华师范大学
      历:硕士在读
风传香幽谷 鸟回望春来
                      ——浅析王君青春之语文
摘要:语文教学是和数理化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传递,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对知识的诠释,没有情感和审美的支撑的语文课绝对不会是动人的语
浪之歌
文课,王君老师的青春之语文,围绕青春的激情、敏感灵动、自信、浪漫、创新六个特点,赋予了语文课新的生机,本文主要从返璞归真解读文本,焕发青春的课堂设计,嚼咀文字的美中去体会王君老师的青春之语文。
关键词: 青春语文 创新教学 青春状态
   
青春之语文提倡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使课堂充满青春活力,激发语言文字的本身的生命力,让学生的激情和文字的生命力融为一体,保持语文教学的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创造条件。
一. 返璞归真解读文本
长期一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被教参所统治,教师引导学生千篇一律解读一篇文章,教参怎么讲,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对文本独特的见解以及自己的感知被教参牢牢地束缚住,每篇文章都遵循着背景介绍、字词的讲解、句子分析,最后通过了……表达了……赞美了……的套路。一篇篇文本就这样变成了一道道理性的证明题,抛开了作者写作
时寄予文本情感的,对于作者而言,这篇文章不仅是对自己情感的抒发,更是一次人生奇妙的旅程,而我们富有创造性的解读,让作者的这次旅程不再孤单,让我们去体验作者人生百态,用自己的生命去体会一个个跳动的文字,文本解读应该各具千秋,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王君老师的富有个性的文本解读让文本返璞归真,用独特的视角去解读。
    (一)创造性的教材整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按照语文教材的体系,从文章体裁的角度来剖析文本,王君老师打破了这种传统,用个性化地视角重新整合文本,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共有五篇课文: 《三峡》《短文两篇》(含《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诗四首》(《归田园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传统的教材分析室逐篇突破,但是王君老师从整合的角度来俯瞰这个单元,她从文章中表现的美的不同,将文章的美剖析的淋漓尽致,让学生用更敏感的视角去感受美,在《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三峡》中让学生去感受苍凉之美和雄浑之美。在《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中让学生去比较宁静之和绚烂之美。在《记承天寺夜游》和《三峡》则展现了空灵之美和生气之美。
《观潮》和《归田园居》则集中分别凸显了激情之美与闲淡之美,而《游山西村》和其他诗文对比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人情之美,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美变得活灵活现,在我们眼中各具特,《一次美的巡礼——第六单元解读札记》让我们对美不再是用平庸的眼光去看待,而是对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让学生知道美不仅仅有令人惊心动魄的奇险美还有给人以胸怀开阔的壮丽美,美不仅有“世外桃源”的幽静美还有小溪叮咚山清水秀的秀丽美。美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美。
(二)让文本回归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被科学技术所奴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越来越少。学生的情感越来越麻木,传统的价值观很难再让学生敬畏。在语文教学中,文本人物的人性美很难再去触碰学生的心灵,学生往往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人物,王君老师让文本中的人物与生活相结合,去体会这些小人物的大人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共有五篇文章,分别为:《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这几篇文章都是体味不完美人生中的美,嚼咀人生的真味。学生在读了这些文章之后,他们会质疑,这些小人物一点儿都不伟大,并且善良人命运都不好,人生是多么的灰暗。这些质疑都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与道德
观。王君老师,从这些不完美人生的小人物身上散发出来的美入手,以小见大,反衬烘托人性之美。正因为愚昧无知的反衬,阿长满足了一个被大人忽略了感受的爱读书的小孩才会惊心动魄;正因为人生惨淡的映照,父亲那个背影才会给我们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台阶》中父亲的追求让人唏嘘喟叹;正因为老王的卑微,才使得那香油和鸡蛋弥足珍贵。让学生从人性的不完美中去感受被我们忽略了的美。我们的教育往往用传统的价值观去约束学生,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王君老师教学生读出了“可怜之人更有可爱可敬之处”,让学生明白,卑微的生命也可以发光发亮。
二. 焕发青春的课堂设计
王君老师的语文课堂设计追求的是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更深入领悟文本,比如在《丑小鸭》的教学中,王君老师让学生提出了10个比较怪癖的问题,用学生的视角来理解这篇童话,这样的课和传统的老师预设的课相比较,让学生充分参与进课堂,并且教学的内容都是学生疑惑的内容,但是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学生提出问题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这堂课效果,并且这对老师的综合素质也很高,要随机应变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正确的引导,这是这堂课的难点。除了追求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外,王君老师也追求课堂
教学的活力,对中学生来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比赛,学习以比赛的方式进行,让课堂激情盎然。
我们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板书,学生只用做笔记,教师的整堂课都围绕着板书进行,本来丰富多彩的课堂被板书限定的毫无活力,王君老师打破了这种传统,将板书变成了语文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这种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半开放式的,老师设定板书骨架,学生充实内容。还有种是全开放式的,把板书骨架和填充内容的权利全都交给学生,从学生自己设计板书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掌握到什么程度,理解到什么深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虽然学生设计的板书可能不够完美,但是它却是真实的、灵动的,这样的板书给语文课增添了不少彩。教学由工具化的知识王国变为人性化的生命世界,让奇思妙想撑开教学的降落伞,让每位学生生命的激情和尊严感在语文课堂上安全着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满足其个性舒展智慧绽放的需求。
三. 咀嚼文字的美
在纪伯伦的《浪之歌》中,由于这是篇译文,很多的词语翻译的时候不太符合中文的用语,王君老师先让学生自己高声朗读,并且选择五处地方作出批注,准备进行交流:
生:第二自然段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分号前边是“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而分号后边是“于是他将我亲吻”,前边用了修饰短语“紧紧地”,很有表现力,而后边只用一个“亲吻”,表现力就不强。
生:那好办,也加点东西,改成“于是他深情地将我亲吻”。
师:“深情”这词很笼统,没有具体情景,表现不出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岸对浪的情感。
生:改成“依依不舍地将我亲吻”比“深情”好。这句写的是退潮时候的情景,浪和岸肯定是难舍难分的,他们应该是在吻别吧。
摒弃了以往传统教学中介绍背景,作者先入为主的教法,让学生先大声朗读,通过朗读发现自己问题,以往教学是老师提问为主,并通过老师的引导,得出老师满意的答案,整堂课完全是老师自说自话,未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王君老师的《浪之歌》让学生们发现文字的美,通过上下文咀嚼出了浪与海的难舍难分之情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文
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凸现语文课堂的本,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内力 。这也就是说,语文课必须要遵循从语言开始,最后再回到语言文字的原则。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兴趣激发都应该以语言为基础。语文课要拒绝被异化为政治课、故事课、活动课、常识课。不管老师讲得多么有声有,不管学生的发言多么踊跃积极,不管讨论如何紧张激烈,如果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方面收获不大,这样的语文课的繁荣就仅仅只是虚假繁荣罢了。对语文而言,较高层次的创新就是要突破传统的语文课上解读语言时昏昏欲睡的局面。学生学习课文,需要教师提供支持,这是毋庸置疑的。以往语文教师的“给”,效果却常常不大理想。辛辛苦苦地讲授、分析、出题、测试,课堂占得满满的,时间不够就延续到课下做作业,这种“给”与学生的“得”经常不成比例,许多教学信息流失掉了,很是可惜。语文知识是需要的,可一味地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点”,其作用发挥不出来,近乎无用也;教授学习方法是重要的,可这些方法不与阅读、写作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只得“筌”而不“得鱼”也;分析是必要的,可不去深入文章感受内涵、咀嚼文字,多在“结构”“条理”“中心”“写法”这类大的方面指手划脚、浅尝辄止,所获甚微也;做题也是必要的,可若以烦琐怪异的题海战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凭借,学生则望“海”生畏,怨声载道,语文学习的兴趣、乐趣尽失也。课涌流出鲜活的生命力,其深层的泉源在哪里?在于教师凭直觉而意识到的本课的教学
之魂——“这是一首离学生心灵很近很近的诗”,也就是历经千年百年而依旧炽烈的世间真情,那种依恋至深的母子纯情。若只认识到这一层,未必能上出一节好的“语文”课。到源泉,这是前提,关键在于如何凭借课文的语言学习,使这一脉深情淙淙地润泽孩子们的心灵,催发心田里真情的种子膨胀,生长。所谓“语文能力和技能”则伴随着这个催发、养育的过程,真实地潜滋暗长。
王君老师的语文课热情活泼,丰富多彩,课堂时尚极富动感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青春之语文,是坚定地将师生的语文学习生涯规划为生命状态中最精华的部分,通过对语文化生活的情趣关注,使学生与教师的生命得到同步开拓升华。这种对生命青春本质化的体验与生成将不断铸造与时俱进的灵魂,让语文教育焕发青春活力,并无限延伸学生与教师的青春期。
这种教学观,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在创新学习的实践中生成的,以建构师生成长的最佳人文环境、提升师生生命素质为目的的教学观。她是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于漪 ,刘远主编. 王君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8.1
【2】 黎雪娟.让青春激情在课堂上燃烧——记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君与她的青春教学[j].广西教育,201220
【3】 庞荣飞.感受王君的青春语文之路[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0905
【4】 刘莉.一堂课,胜读十年书——观王君执教《纪念白求恩》有感[j].学语文, 201304
【5】 李镇西.教育的确是心灵的艺术——我看王君、李迪之争[j].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212
【6】 孙伟荣.我看王君语文课堂中的咬文嚼字[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