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的几种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的,我们主要要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句式。
1.变式句
⑴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例:
“甚矣,汝之不惠。”
刀拍凉拌黄瓜怎么做好吃“美哉,我少年中国。”
⑵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男生快速美白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沛公安在?《鸿门宴》
欲谁归罪?《苏武传》
虽欲报恩将安归?《苏武传》
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
何以汝为见?《苏武传》
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也)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信)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⑶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用“者”的后置.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⑷状语后置。通常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
①“于…”构成介宾短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于长勺”是介宾短语,作调语"战”的状语,应为"于长勺战”。
“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②“以……”构成介宾短语。
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张衡传》)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是介宾短语,作调语“饰”的状语,应调整为“以篆文山龟乌善之形饰”。
③“乎……”构成介宾短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这句话中的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应调整为“于吾前生,其间道也于吾先”。
④有时候,后置的介宾短语中的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宾短语后置。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鸡门宴》)
应为“战于河北,战于河南”。
2.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行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助词来表示被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青春的词语⑴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
妈妈关心我的作文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刺秦王》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屈原列传》
⑵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
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
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
使不辱于诸侯。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苏炳添的事迹
注意:有时候,这个“于”也能省略掉。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非心服也。 (《赤壁之战》 )
⑶用助词“见”表示被动。
例: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
信而见欺,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渐见愁煎迫。 《孔雀》
燕国见陵之耻除也。 《荆轲刺秦王》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请见谅”等即为此种用法 “请见谅”表“请你原谅我”之意。类似的还有见笑、见教等。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