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
肖贵达
把握三对关系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立什么德?如何立?这是教育要明确的核心要义。为此,笔者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就提升立德实效谈几点想法。
一、提升立德实效要把握好破与立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作为矛盾的双方,破与立既对立又统一,不去破,就不能立,没有破,立就是空中楼阁,破是立的前提和基础;但如果不能真正立起来,也就不能说是真正的破,没有立,破便是无果之花,立是破的预期与成果。所以,我们在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中必须正确把握破与立的关系,明确破什么、立什么、怎么立。否则,模糊的价值引领会给学生带来道德判断和道德取向上的混乱,不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比如:
在理想信念的教育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破除学生中存在的理想信念缺失、虚化甚至异化等现象;要教
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宏伟理想,立志为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终身,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慈湖中学
在爱国主义教育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破除学生中存在的爱国主义意识淡薄、崇洋媚外等现象;要弘扬爱国主义,弘扬中国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在品德素养的教育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破除学生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以及诚信缺失引发的信任危机等问题;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尤其是要抢占理想信念的制高点,教育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二、提升立德实效要把握好变与守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种前进和上升的变化;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变中有守,守中求变,其实质是“扬弃”。所以,我们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要妥善处理好变与守的关系。一方面要结合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赋予立德目标和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探索新的途径,充分体现
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我们在立德问题上要传承好、守护好、发扬好我们优秀的传统道德和道德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有益做法,推动优秀传统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
在理想信念的教育上,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牢牢占据道德
教育随笔
教育的制高点。同时,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出发,坚持道德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不移地守护好、发扬好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守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强烈使命感和认同感。
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性,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同当时的历史文化相符合,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相适应。为此,我们在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上要突出时代性,坚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文明素养,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中的精华,继承创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继承和发扬好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从而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
另外,面对21世纪所带来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我们必须推进道德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创新立德问题的途径和形式,注重育德与育心、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同时,尊重道德教育规律,明确立德的目标和任务,充分传承好、发扬好我们已有成熟的道德教育途径和形式,深入挖掘道德教育中的优秀的经验和方法,让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展现出时代的风采和魅力。
三、提升立德实效要把握好知与行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实践决定着价值观的生成和发展,决定着价值观的基本指向。从一定意义上讲,知与行的关系其实就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知与行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我们在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中要把握好知与行的关系。知的培养是立德的基础和前提,行的实现是立德的关键和标志。我们要在立德问题上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真正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结构,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打破传统的道德灌输老路,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体验,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道德教育模式。比如:
在理想信念的教育上,一方面,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引导学生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必须坚持引导学生脚踏实地、理想坚定、勇于担当,在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放飞自己的青春梦想。
在品德素养的教育上,一方面,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
机地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甚至是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润物无声,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我们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并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足功夫,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