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明朝 乌斯道城南风景旧时闻,近日长来依日曛。断碣有诗王相国,古祠无主董征君。野桥一望皆春水,老树千年独暮云。咄咄与谁论往事,白头林叟自耕耘。
地名简释城南,指当时宁波府城城南,今南火车站一带,有祖关山、董孝子庙、鄞女墓、崇法寺等古迹遗址。      日曛:黄昏。② 断碣有诗王相国:王安石为鄞令时幼女死,葬崇法寺西北。任满临行作《解任别女诗》。”③ 慈湖中学董征君:指董黯,详见以下注。④ 咄咄:感叹声。
历史背景:慈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影响巨大。在全国2000多个县级城市中,江北区是与慈、孝最有渊源关系的县(市、区)之一。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二月十五日,汉和帝发了一道《征孝子董黯擢议郎诏》。诏书引用《大学》的话:“孝者所以事君也”, 称赞董黯孝行卓然可嘉,并官封议郎,“使居言责,以匡朕之不逮。”从此,在宁波城区的慈城就有了“甬上孝子第一人”董黯。
(一)从孝子到“三孝乡”
作为慈孝文化原始母本的董孝子传说故事。源于东汉的董黯,董黯是西汉的江都相董仲舒六世孙,家住慈湖北岸的谈妙涧,父亲早亡,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一日,董母病重,汤水不进,
弥留之际言告儿子:想喝娘家的大隐溪水。董黯一听,立即去几十里外的大隐挑水救母,一天又一天,……不知是水的甘冽沁入母亲的心田,还是儿子的孝行感动了上苍,天天喝着儿子挑的大隐溪水的董母终于转危为安。
后来,董黯在田间锄草,忽然从地下冒出一股清水,清水像泉涌成渠的一样,这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甜,犹如大隐的溪水。董黯就地掘土为井。乡里人听说此事,纷纷称赞是董黯的孝行感动了天地。而董黯却说:是母亲的慈爱所感动了天地。听了董黯的话,乡人们笑了,随之就将这口土井取名为孝子井,而将井上游的渠水取名“慈溪”。
有关董孝子的孝行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个董黯的复仇版本,说的是邻居打了他的母亲至死,董想报仇,但想到假如杀了这个邻居,那么邻居的母亲将因失去儿子而伤心,因此他给母亲守墓等待替母亲报仇的时机,终于等到邻居母亲因年老去世,董黯立即砍下他的母亲的邻居的头,并供于母亲坟前,读了一篇祭文后去自首。关于这个版本,几年后的唐代诗人贺知章为董孝子黯复仇所著的《十年心事苦》。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两意既已尽,碧山吾白头。
董孝子之后,慈城又涌现了唐孝子张无择,宋孝子孙之翰。据传,唐代张无择立官为民,廉
洁奉公,后因父亡,他弃官奔丧,并在父亲坟墓边搭建草屋相伴,读书养性,有泉水从草棚旁涌出,有灵芝生长在溪边,人们称赞是孝行感动天地。因张孝子的孝行,慈城流传着孝顺井的传说。为了纪念张无择,乡人在慈城三民路上建造了张孝子祠。宋代的孙之翰侍母极孝。其母亲病重时,孙之翰日夜侍奉以至昏厥,宁波知府赵伯圭大为感动,问他为何如此,他只言心中惟有母亲,只想救活母亲。由于上述三位孝子的孝行,慈城历史上曾被称为“三孝乡”、“三孝镇”。根据光绪版的《慈溪县志》记载,慈城被历代皇帝旌表的孝子(女)就有30多个。而慈城的子(女)孝父(母)慈的民风,我们还可从《慈溪县志》记载的“邑有董孝子遗风,人知孝爱,乐循理事旧矣”一一了解。
众所周知,自汉代以后,中国慈孝文化强调的是“子(女)孝”,相对忽视了“父(母)慈”,开始了单向流程。而慈城人继承了先秦儒家“父(母)慈子(女)孝”的文化传统,几乎以是父(母)子(女)留传下来的。历史上,慈城的父母,对孝子大多是慈爱的、关怀的、养育的,没有出现有意为难、考验,甚至摧残儿女身体的“卧冰”之类的现象。
(二)从子(女)孝到父(母)慈
慈城的慈母中,最典型人物是明代的冯岳母亲。冯岳官至刑部尚书,因一身清正廉洁,年老
返乡,皇帝敕封立“完节坊”和彩绘台门。据说,冯岳年幼时,误传其父客死在异乡,其母因伤心早亡,年幼的冯岳就由三娘(其父的小妾)抚养成人。宁波俗语曰:“六月的日头,后娘的拳头”。而冯岳的三娘却慈爱胜似亲娘,有部传统戏剧《三娘教子》说的就是冯岳与其后娘的故事,现在冯岳故居旁还留存一口明代的三娘井。
慈城多望族,又多是亦官亦商的世家。这样家庭的男主人要么离乡做官,要么出门经商。有道是天不测风云,在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灵通的年代,有的男人一去杳无音讯,而对一家老小,虽有佣人服侍的女主人常常能放下架子,走家穿户,做一些类似像“梳头娘姨”的活赚钱养家糊口。因而,慈城一些望族家谱前言,对含辛茹苦养育儿女的慈母多有浓重的笔墨加以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