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西区新华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南怀瑾:传道解惑
韩爽
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语别裁》风靡一时,几年间发行即过百万册,堪称中国图书界的一个“神话”。而处在这国学旋风中央的却是一位行事低调、颇有仙风道骨的学者——南怀瑾。
跌宕人生传奇经历
南怀瑾1917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少年时期开始,他就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为其终身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抗战时期,他先是投笔从戎,执教于军校,后来辞去教职,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在名寺闭关研修佛学,得多位著名高僧、活佛传授。
1949年他赴台湾,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并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著述颇丰,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据介绍,南怀瑾在台湾辅仁大学教课的时候,曾开设一门《易经》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不仅教室里是满的,连窗外都站满了学生。
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在中西文化界均颇受尊敬和认可。
而真正让南怀瑾从书斋走向普罗大众的是《论语别裁》。1974年4月初,台湾大陆工作会邀请南怀瑾每周三下午去给他们的员工讲《论语》,讲稿后来在报纸上连载。他“用时代的角度,白话的表达,加以经史的空前方式讲《论语》”,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追捧,报纸被许多人剪贴成册,并转告亲友,至今还有人保存着完整的剪报。讲稿随后以《论语别裁》为书名出版,引起轰动。
风靡大陆扬名国际
南怀瑾的《如何修证佛法》在大陆印行后,深受大众欢迎。此书是他于1978年春在台北闭关静修期间,抽暇为海内外弟子们所作的系列讲座,对实际学佛修证的步骤有精辟讲解和具体指引,对学佛者确是弥足珍贵。
该书于1989年在台正式出版,迄今已印行十余版之多。美国翻译界有名的两兄弟之一杰西·克里瑞着手将其译成英文在美出版。克里瑞兄弟从1980年便开始阅读南怀瑾教授的著作,认为南氏学术博大精深,融通各家,既有理论,又有实证,为当代所罕见。
在大陆“南怀瑾热”中,北京燕山出版社印行了《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则出版了南先生的《孟子旁通》与《老子他说》,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更隆重推出了南先生系列著述,将大陆“南怀瑾热”推向了新的高潮……
身体力行传播不倦
南怀瑾移居香港后,居处顿成热点,在台、美时的门生故旧往来如梭,大陆政商界重量级人物亦不时来访,世界各地的参禅修道者更是函电交驰,时时请教。先生一如往昔,不辞辛劳,热诚相待,有函必复,其情其景,甚为感人。虽然在台时,蒋经国先生曾向先生有所请益,台北政要如王升、马纪壮、肖政之、崔之道、刘安祺、廖祖述等都曾拜于先生门下,然先生绝口不谈政治,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已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之学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体生命科学的内涵,如何使之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始终是中国文化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南怀瑾已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1993年厦门普陀寺的禅修活动,即是南怀瑾以现代科学精神结合古代佛教禅七形式所进行的一次修持实践。与此同时,南怀瑾将他关爱的目光投向了直接关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2004年10月中旬,清华大学在上海举办高层经理人研讨会,特邀南怀瑾前往演讲。一连四个小时,南怀瑾以古喻今、妙语连珠对中国当代社会走向及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方略,他的真知灼见令全场与会嘉宾叹为观止。雪字草书
结缘太湖弘扬传统
南怀瑾先生更是倾力于复兴中华优秀文化,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之精髓,振兴中华民族,改善社会人心不遗余力、鞠躬尽瘁。其执著精神,感人至深。耄耋之年的的南怀瑾,依然每天在太湖边讲学、会客、教拳、阅读、写作。东方出版社的编辑孙涵就曾经去太湖大学堂拜访过南怀瑾,她说:“ 91岁高龄的南怀瑾先生,依然保持他的生活习惯。每天下午2点以后到晚上10点以前是他的工作时间,他接待客人、处理事务,而他那里经常是高朋满座。10点以后他开始读书写作,一直到凌晨7点睡觉。”
南怀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著情结让孙涵深受感动,他在每天授课之余还义务指导儿童读经,每年夏天开办儿童读经的夏令营,并亲自给孩子们讲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情结,他觉得中国文化太需要弘扬,这是他的信念和晚年要做的事情。”孙涵说。
(1)下列对传记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本文兼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以时间为线索,全面地展现了南先生一生的事迹,表现了作者对南先生的敬意。
B. 传奇的人生经历使南怀瑾精研中华传统文化,广泛涉猎,在多个传统文化学术领域都颇有建树,受到尊敬、认可。
C. 南怀瑾将国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直接关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领域,具体表现为剖析中国当代经济
问题、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人体生命科学内涵。
D. 南怀瑾在台时,多名台北政要拜于其门下,但先生以人民利益为重,专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政治避而不谈。
E. 《如何修证佛法》一书是南怀瑾的成名之作,该书在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欢迎。女人公敌2
(2)试分析南怀瑾在国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6分)
答:
(3)本文在直接记述南怀瑾事迹的同时,还引用了他人对南先生的描述和评价,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答:
(4)本文开头部分提到南先生是一位“行事低调、颇有仙风道骨”的学者,他的学术成果恩泽后世,高尚品质也激励后人。请结合全文,概括南怀瑾先生的高尚品质,并谈谈给你的人生启迪。(6分)
答:
参考答案:
(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A项,“全面地展现了南先生一生的事迹”说法欠妥,文章只摘取了南怀瑾一生中的几个事例;C 项,表述不准确,“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人体生命科学内涵”不是“直接关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领域”的体现; E项,“成名之作”于文无据,在此书印行之前南怀瑾就已成名。
(2)示例:①幼年时接受了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少年时博览书,研习诸学,为终身学业打开基础。②复杂的人生经历促使他精研国学,造诣深厚。③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已任,并且有着身体力行、专心治学的执着精神。(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回答此类筛选对类试题时,要打开思路,从对全文的理解入手去思考分析。全文主要介绍的就是南怀瑾在国学方面的成就,那么就要关注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南怀瑾在学习工作中的具体做法,二是南怀瑾的品格。
(3)示例: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南怀瑾孜孜不倦、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形象,使传主形象更为丰满。②有利于表现作者对南怀瑾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更好地体现了文章主旨;③丰富材料内容,增强传记真实性与感染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文中对南怀瑾经历的叙述,属于正面描写;别人对他的叙述和评价,属于侧面描写。这样多种写法交叉使用,旨在突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和人物形象。同时,还可从选材的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分条归纳,不可遗漏。
感激
(4)示例:高尚品质:①刻苦勤奋,专心致志。②身体力行,注重实践。③爱国奉献,勇担责任。
④淡泊名利,执着育人。(每点1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启示:①珍惜青年时光,刻苦学习,广泛涉猎,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②树立报国济民的远大理想,增强责任意识,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③反对空谈,注重实干,以切实行动实现理想。④不计名利,甘于奉献,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分析题干可知,本题答案应包括两部分:高尚品质和启示。考生在作答第一问时要着重梳理文本,从南怀瑾的经历中总结其精神品质。回答第二问则可在第一问的答案的基础上阐述,可针对某一品质谈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 (《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
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
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
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
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
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
你们的幸福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
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
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
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
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
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
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
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
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 2011 年《新华文摘》,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都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我们可以用“海纳百川”四个字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C. 中华文明的整合模式具备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特点。
D.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融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后,就逐渐消亡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B. 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山西应县木塔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
C. 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D.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B. 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 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D. 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参考答案:
1. D
2. C
3. A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第二、三两段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细微的差别。回答此题,要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第二、三两段有关内容进行仔细比照。不难发现D 项,“就逐渐消亡了”的说法错误,在原文中无根据。故选D。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要将各选项内容和文本有关内容进行仔细比照。原文开头第二节便说“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这说明包容思想早在商周时代就已具备,可C项却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显然时间推断有误。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回答此题的重点,要放在理解和分析
正确与否上。A项,强加因果,“使得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说法有误。原文第四节说的是“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准区位,然后对读,寻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女巫的面包
欧·亨利
马莎·米查姆小是街角上那家小面包店的老板娘。马莎小今年四十岁了,她有两千元的银行存款、两枚假牙和一颗多情的心。结过婚的女人可不少,但同马莎小一比,地们的条件可差得远啦。
有一个顾客每星期来两三次,马莎小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他是个中年人,戴眼镜,棕的胡子修剪得整整齐齐的,礼貌又十分周全。这个顾客老是买两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个,陈面包五分钱却可以买两个。除了陈面包以外,他从来没有买过别的东西。
有一次,马莎小注意到他手指上有一块红褐的污迹。她立刻断定这位顾客是艺术家,并且十分贫困。毫无疑问,他准是住阁楼的人物,他在那里画画,啃啃陈面包,呆想着马莎小面包店里各式各样好吃的东西。
马莎小坐下来吃肉排、面包卷、果酱和喝红茶的时候,常常会好端端地叹起气来,希望那个斯文的艺术家能够分享她的美味的饭菜,不必待在阁楼里啃硬面包。
最近一个时期,他来以后往往隔着货柜聊一会儿。他似乎渴望着同马莎小的愉快的谈话。她觉得他仿佛瘦了一点,精神也有点颓唐。她很想在他买的寒酸的食物里加上一些好吃的东西,只是鼓不起勇气来。她不敢冒失。她了解艺术家高傲的心理。
马莎小在店堂里的时候,也穿起那件蓝点子的绸背心来了。她在后房熬了一种神秘的榲桲和硼砂的混合物,有许多人用这种汁水美容。
一天,那个顾客又像平时那样来了,把五分镍币往柜台上一搁,买他的陈面包。马莎小去拿面包的当儿,外面响起一阵嘈杂的喇叭声和警钟声,一辆救火车隆隆驶过。
顾客跑到门去张望。马莎小突然灵机一动,用切面包的刀子把两个陈面包都拉了一条深深的口子,各塞进一大片黄油,再把面包按紧。顾客再进来时,她已经把面包用纸包好了。
他们分外愉快地扯了几句。顾客走了,马莎小情自禁地微笑起来,可是心头不免有点着慌。她是不是太大胆了呢?他会不高兴吗?绝对不会的。食物并不代表语言。黄油并不象征有失闺秀身份的冒失行为。
那天,她的心思老是在这件事上打转。他会放下画笔和调板,他会拿起干面包和清水当午板,他会切开面包——想到这里,马莎小的脸上泛起了红晕。他吃面包的时候,会不会想到那只把黄油塞在里面的手呢?他会不会——前门上的铃铛恼人地响了。有人闹闹嚷嚷地走进来。
马莎小赶到店堂里去。那儿有两个男人。一个是叼着烟斗的年轻人——她以前从没见过,另一个就是她的艺术家。他的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后脑勺上,头发揉得乱蓬蓬的。他捏紧拳头,冲到面前,擂鼓似地敲着马莎小的柜台,味道:“你把我给毁啦。”
马莎小虚弱无力地倚在货架上,一手按着那件蓝点子的绸背心。年轻人抓住同伴的衣领。
“走吧,”他说,“你也骂够啦。”他把那个暴跳如雷的人拖到门外,自己又回来了。“夫人,我认为应当把这场吵闹的原因告诉你,”他说,“那个人姓布卢姆伯格。他是建筑图样设计师。我和他在一个事务所里工作。
巴西国家队阵容“他在绘制一份新市政厅的平面图,辛辛苦苦地千了三个月。准备参加有奖竞赛。他昨天刚上完墨。你明白,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底稿的。上好墨之后,就用陈面包擦去铅笔印。陈面包比檫字橡皮好得多。
“布卢姆伯格一向在你这里买面包。嗯,今天——嗯——你明白,夫人,里面的黄油可不——嗯,布卢姆伯格的图样成了废纸。只能裁开来包三明治啦。”
马莎小走进后房。她脱下蓝点子的绸背心,换上那件穿旧了的棕哗叽衣服。接着,她把榅梓和硼砂煎汁倒在窗外的垃圾箱里。
(有删改)
15. 文章前六段写出了马莎的“多情”,请简要概括其具体内容。
16. 文中画线的两处有关“榲柠和硼砂煎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7. 莎小在面包里放人黄油后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概括。
18. 小说以“女巫的面包”为题,请探究其意蕴。
参考答案:
15. 因为对布卢姆伯格这个顾客有好感,观察细致人微;臆想他艰辛的艺术生活,想要给他物质帮助又顾及他的尊严;感觉顾客对自己也有好感,装扮自己(穿起绸背心,秘密地美容)。
16. 开头描写马莎秘密熬制这美容汁水,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憧憬渴望;结尾描写马莎把汁水倒在窗外的垃圾箱里,表现了她美好幻想破灭的绝望。前后相承(对比),凸显了悲剧意味。
17. 喜悦(幸福、轻松)、着慌(紧张、不安)、满怀期待、羞怯。
18. ①“面包,,承载了马莎小的爱情(或是全文的线索),“女巫”暗示了马莎小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尴尬的身份;
②表明主观臆断—厢情愿于自己无益,对另人也许是一种灾难(马莎这样的爱情是虚幻的,无法实现的);
白登山之围③表现了马莎被命运捉弄的悲剧剧,暗含了作者对普通人命运的同情、悲悯。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理解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前六段写出了马莎的‘多情’,请简要概括其具体内容”,然后到前六段中圈出马莎“多情”的表现,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如第二段“有一个顾客每星期来两三次,马莎小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他是个中年人,戴眼镜,棕的胡子修剪得整整齐齐的,礼貌又十分周全。这个顾客老是
买两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个,陈面包五分钱却可以买两个。除了陈面包以外,他从来没有买过别的东西”,马莎因为对布卢姆伯格这个顾客有好感,观察细致入微;如第三、四、五段“有一次,马莎小注意到他手指上有一块红褐的污迹。她立刻断定这位顾客是艺术家,并且十分贫困。……”“马莎小……会好端端地叹起气来,希望那个斯文的艺术家能够分享她的美味的饭菜,不必待在阁楼里啃硬面包”“她觉得他仿佛瘦了一点,精神也有点颓唐。她很想在他买的寒酸的食物里加上一些好吃的东西,只是鼓不起勇气来。她不敢冒失。她了解艺术家高傲的心理”,马莎臆想他艰辛的艺术生活,想要给他物质帮助又顾及他的尊严;如“最近一个时期,他来以后往往隔着货柜聊一会儿。他似乎渴望着同马莎小的愉快的谈话”“马莎小在店堂里的时候,也穿起那件蓝点子的绸背心来了。她在后房熬了一种神秘的榲桲和硼砂的混合物,有许多人用这种汁水美容”,马莎感觉顾客对自己也有好感,装扮自己。这些都是马莎“多情”的表现,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画线的两处有关‘榲柠和硼砂煎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然
后到文中到这两处关于“榲柠和硼砂煎汁”的内容,结合前后人物的表现分析作用。从文中来看,第一处在第六段“她在后房熬了一种神秘的榲桲和硼砂的混合物,有许多人用这种汁水美容”,前面说马莎觉得那个顾客对自己有好感,她穿起绸背心,秘密地美容,她“美容”的做法表现出对爱情的憧憬和渴望;结尾说“她把榅梓和硼砂煎汁倒在窗外的垃圾箱里”,前面马莎知道了真相,知道顾客买面包是为了“用陈面包擦去铅笔印”,而并非对她有意,然后马莎小换下了绸背心,倒掉了她用来美容的东西,这表现出她美好幻想破灭后的绝望;从结构上来看,前后的内容形成对比,凸显出悲剧的味道。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情感心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马莎小在面包里放入黄油后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概括”,然后到文中到马莎在面包里放入黄油的情节,结合人物的表现和前后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心理。文章第八段说“顾客跑到门去张望。马莎小突然灵机一动,用切面包的刀子把两个陈面包都拉了一条深深的口子,各塞进一大片黄油,再把面包按紧”,结合前面马莎对顾客有好感、穿起绸背心、秘密地美容等内容,以及后面顾客走了之后马莎的表现,“马莎小情自禁地微笑起来,可是心头不免有点着慌。她是不是太大胆了呢?他会不高兴吗”,由此可知,马莎为顾客放入黄油时应该是慌张不安而有幸福羞怯的。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以‘女巫的面包’为题,请探究其意蕴”,然后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深层内涵。从文中来看,“女巫的面包”表面上是指马莎小送给顾客的涂着黄油的面包,这一面包承载了马莎的美好爱情,而这个面包却对顾客造成伤害,马莎的自我感觉对别人来说就像一场灾难,“女巫”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也就暗示了马莎的爱情是虚幻的,是无法实现的,表现了马莎被命运捉弄的悲剧。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句段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考查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结尾段的作用一般从和上文以及标题的关系角度分析。
解答标题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
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武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
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名,邀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