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题型全国视野:青岛卷、邵阳卷、枣庄卷、德州卷等 |
文言文特殊句式在中考题型中作为独立形式出现的地区并不多,但是在文言文翻译题型和理解好文言文内容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翻译中会作为3-4分的比重来考察,文言文的理解题型也占到3分以上,所以掌握好文言文的特殊句式非常重要。
【考点链接】
(2019青岛中考)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曲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王世充攻洛口,征见长史郑:“魏公①虽骤胜,而骁将锐士死伤
略尽;又府无见财,战胜不赏。此二者不可以战。若浚池峭垒,旷日持久,贼粮尽且去,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曰:“老儒常语耳!”征不谢去。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而大发粟馈淮安王之军。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②引为洗马。征见秦王③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注】①魏公:李密。②隐太子:指李建成。③秦王:指李世民。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列传》)
下列句子与文中“封事,谤木之遗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C.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先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①倒装句;②省略句;③判断句;④被动句。然后根据句意进行辨析。
例句的句意是:封事,应该是从谤木传承下来的吧。所以例句是判断句。
A项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倒装句)
B项句意: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判断句)
C项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倒装句)
D项句意:这个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尽地诉说(自己)所听到的事,(村中人)都感叹惋惜。(省略句)
【答案】B
【方法指导】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装句。
1.倒装句。为了强调、突出等词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
类型 | 分析 | 示例 | |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 介宾倒装 | 疑问代词+宾语+动词,疑问代词有“何、谁、胡、恶、安、奚”等 |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 |
谓宾倒装 |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 ||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 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 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 | 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 | |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 | |
介词“以”的宾语 |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 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 | |
其他,表示强调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 ||
(2)状语后置: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常用介词“于”“以”。
例如: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③徐喷以烟;④为坛而盟,祭以尉首;⑤屠惧,投要强以骨。
蜻拼音(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或强调定语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类型 | 示例 |
中心词+定语+者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 |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
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 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 |
(4)介宾结构后置。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
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如: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如: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
(5)主谓倒装
2021年全国一卷语文作文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 了”
2.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判断句的重要标志。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类型 | 分析 | 示例 |
......者,......也 |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 东西南北英语陈涉者,阳城人也 |
......,......也 |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
......者,...... |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
......者也 |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无标志判断句 |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 刘豫州王室之胄 |
注意: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 ||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3.省略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类型 | 分析 | 示例 |
主语省略歌星名单 |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省略 |
谓语省略 |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 一鼓作气 再( )而衰,三( )而竭 |
宾语省略 |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
省略介词“于” |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 口技人坐( )屏障中 |
4.被动句。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为”字句 | 例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
“为……所……”句 | 例如:“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就是说:高山峰峦被大雪洗的 干干净净,像擦拭过一样 |
“为所”句 | 例如: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为所吞”是指两只小虫被癞蛤蟆吞掉 |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如《孟子二章》“百里溪举于市”说“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属于被动意义。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例如:秦城恐不可得,
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例如: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考点专项练习】
1.(2019邵阳卷)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