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
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做被动句。 ps爱好者
一、用“于”字表被动。
例1: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例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二、用“见”字表被动。
例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三、用“见……于……”表被动。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用“受……于……”表示被动。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赤壁之战》)
五、用“为”字表被动。
一、用“于”字表被动。
例1: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例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二、用“见”字表被动。
例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三、用“见……于……”表被动。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用“受……于……”表示被动。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赤壁之战》)
五、用“为”字表被动。
例1:吾属今为之虏也。(《鸿门宴》)
例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六、用“为……所……”表被动。
例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例2: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七、用“……为所……”表被动。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八、用“被”字表被动。
例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例2: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倒装句:
例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六、用“为……所……”表被动。
例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例2: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七、用“……为所……”表被动。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八、用“被”字表被动。
例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例2: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倒装句:
变换词语或成分的正常顺序,叫倒装。我们在古汉语学习中所说的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是为了易于比较说的;古人一贯这样说,是无所谓倒装的。
一、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一、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例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例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例2:三岁贯汝,莫我肯德。(《硕鼠》)
例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1:子何恃而往?(《为学》)
例2:若街亭有失,吾等安归?(《失街亭》)
3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例1: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例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例2:三岁贯汝,莫我肯德。(《硕鼠》)
例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1:子何恃而往?(《为学》)
例2:若街亭有失,吾等安归?(《失街亭》)
3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例1: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例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例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宫之奇谏假道》)
三、定语后置。
例1: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例3: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例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四、介词结构做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译为状语。
例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例2: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例3:操悉浮以沿江。(《赤壁之战》)
例4: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例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宫之奇谏假道》)
三、定语后置。
例1: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例3: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例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四、介词结构做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译为状语。
例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例2: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例3:操悉浮以沿江。(《赤壁之战》)
例4: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例5: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否定句:
否定句: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否定词包括不、毋、弗、勿、未、非、无、否、莫等等。
一、使用“不”表否定。
例1:桓侯不应。(《扁鹊见蔡桓公》)
例2: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张衡传》)
例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二、使用“毋”表否定。
例1:距关,毋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例2:小女子毋多言。(《冯婉贞》)
例3: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三、使用“弗”表否定。
例1:呼尔而有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例2:急逐弗失。(《冯婉贞》)
一、使用“不”表否定。
例1:桓侯不应。(《扁鹊见蔡桓公》)
例2: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张衡传》)
例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二、使用“毋”表否定。
例1:距关,毋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例2:小女子毋多言。(《冯婉贞》)
例3: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三、使用“弗”表否定。
例1:呼尔而有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例2:急逐弗失。(《冯婉贞》)
例3:小信未服,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四、使用“勿”表否定。
例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例3:急击勿失。(《鸿门宴》)
五、使用“未”表否定。
例1: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
例2:在药则未为良时。(《采草药》)
例3: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使用“非”表否定。
例1: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问说》)
例2: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毛遂自荐》)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
例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七、使用“无”表否定。
例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四、使用“勿”表否定。
例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例3:急击勿失。(《鸿门宴》)
五、使用“未”表否定。
例1: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
例2:在药则未为良时。(《采草药》)
例3: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使用“非”表否定。
例1: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问说》)
例2: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毛遂自荐》)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
例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七、使用“无”表否定。
例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例2: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例3: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八、使用“否”表否定。
例: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九、使用“莫”表否定。
例1: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石钟山记》)
例2:莫若以吾所长攻敌所短。(《冯婉贞》)
例3: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判断句:
例3: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八、使用“否”表否定。
例: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九、使用“莫”表否定。
例1: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石钟山记》)
例2:莫若以吾所长攻敌所短。(《冯婉贞》)
例3: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判断句:
在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而表示判断的语句。有时也使用判断词“是”,但多数时候是借“者”、“也”、“为”、“非”等词表示判断。
一、“……者,……也”式。主语后加者表示停顿,谓语后加“也”表示判断。
例1:开火者,军中发之号也。(《冯婉贞》)
例2:陈胜者,阳城人也;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
一、“……者,……也”式。主语后加者表示停顿,谓语后加“也”表示判断。
例1:开火者,军中发之号也。(《冯婉贞》)
例2:陈胜者,阳城人也;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
例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二、“……,……也”式。与上式的区别是主语后不加“者”,只在谓语后加“也”。
例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例2: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训俭示康》)
例3: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左忠毅公逸事》)
例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者”、“也”都不用。
例1: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例2: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四、用“乃”字表示判断。
例1:胡乃荣之私人。(《谭嗣同》)
例2: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谭嗣同》)
例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五、用“即”表示判断。
二、“……,……也”式。与上式的区别是主语后不加“者”,只在谓语后加“也”。
例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例2: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训俭示康》)
例3: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左忠毅公逸事》)
例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者”、“也”都不用。
例1: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例2: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四、用“乃”字表示判断。
例1:胡乃荣之私人。(《谭嗣同》)
例2: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谭嗣同》)
例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五、用“即”表示判断。
例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 然在墓者。(《五人墓碑记》)
六、用“是”表示判断。
例1: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例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七、用“为”表判断。
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例2: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例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八、用“非”表示判断,构成否定判断句。
例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例2:此物固非西产。(《促织》)
例3:荣禄并非推心待慰帅者。(《谭嗣同》)
例4: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
六、用“是”表示判断。
例1: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例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七、用“为”表判断。
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例2: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例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八、用“非”表示判断,构成否定判断句。
例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例2:此物固非西产。(《促织》)
例3:荣禄并非推心待慰帅者。(《谭嗣同》)
例4: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
省略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例句中括号内为省略的成分,下同,不另注)
例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例2:(秦师)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二、省略谓语。
例1: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曹刿论战》)
例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省略宾语。
例1: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例2: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
四、省略介词后宾语。
例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酒店面试问题及回答
例2: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左忠毅公逸事》)
教资考试答案
一、省略主语。(例句中括号内为省略的成分,下同,不另注)
例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例2:(秦师)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二、省略谓语。
例1: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曹刿论战》)
例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省略宾语。
例1: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例2: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
四、省略介词后宾语。
例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酒店面试问题及回答
例2: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左忠毅公逸事》)
教资考试答案
五、省略介词。
例1: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鸿门宴》)
例2:及史公下厂狱,史朝夕(于)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疑问句:
例1: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鸿门宴》)
例2:及史公下厂狱,史朝夕(于)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疑问句:
在古汉语中,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其中疑问词分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两类。
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安、焉、奚、恶、盍(盖)等;常用的疑问语气词有: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一、使用疑问代词。疑问代词常与疑问语气一起使用。
1使用疑问代词“谁”构成疑问句。
例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例2: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花岭记》)
例3: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2使用疑问代词“孰”构成疑问句。
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安、焉、奚、恶、盍(盖)等;常用的疑问语气词有: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一、使用疑问代词。疑问代词常与疑问语气一起使用。
1使用疑问代词“谁”构成疑问句。
例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例2: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花岭记》)
例3: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2使用疑问代词“孰”构成疑问句。
例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例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例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3使用疑问代词“何”构成疑问句。
例1:吾君在前,斥者何也?(《毛遂自荐》)
例2: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
例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4使用疑问代词“曷”构成疑问句。
例1: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例2: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例3:吾姊姊曷不戮力击之?(《灌园叟晚逢仙女》)
5使用疑问代词“胡”构成疑问句。
例1: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幽灵虎刮刮卡
例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例3: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例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例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3使用疑问代词“何”构成疑问句。
例1:吾君在前,斥者何也?(《毛遂自荐》)
例2: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
例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4使用疑问代词“曷”构成疑问句。
例1: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例2: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例3:吾姊姊曷不戮力击之?(《灌园叟晚逢仙女》)
5使用疑问代词“胡”构成疑问句。
例1: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幽灵虎刮刮卡
例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例3: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6使用疑问代词“安”构成疑问句。
例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例2: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例3: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7使用疑问代词“焉”构成疑问句。
例1:则将焉用彼相也?(《季氏将伐颛臾》)
例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8使用疑问代词“奚”构成疑问句。
例1:子奚哭之悲也?(《和氏璧》)
例2:奚暇治礼义哉?(《齐桓晋文之事》)
9使用疑问代词“恶”构成疑问句。
例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例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 里仁》)
10使用疑问代词“盍(盖)”构成疑问句。
例1: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例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例2: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例3: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7使用疑问代词“焉”构成疑问句。
例1:则将焉用彼相也?(《季氏将伐颛臾》)
例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8使用疑问代词“奚”构成疑问句。
例1:子奚哭之悲也?(《和氏璧》)
例2:奚暇治礼义哉?(《齐桓晋文之事》)
9使用疑问代词“恶”构成疑问句。
例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例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 里仁》)
10使用疑问代词“盍(盖)”构成疑问句。
例1: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例2: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 楚世家》)
二、使用疑问语气词。
1使用疑问语气词“乎”构成疑问句。
例1:汝亦知射乎?(《卖油翁》)
例2:赵岂敢留璧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3:天地有法乎?(《治平篇》)
2使用疑问语气词“诸”构成疑问句。
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3使用疑问语气词“与(欤)”构成疑问句。
例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例2: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
例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使用疑问语气词“邪(耶)”构成疑问句。
例1: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二、使用疑问语气词。
1使用疑问语气词“乎”构成疑问句。
例1:汝亦知射乎?(《卖油翁》)
例2:赵岂敢留璧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3:天地有法乎?(《治平篇》)
2使用疑问语气词“诸”构成疑问句。
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3使用疑问语气词“与(欤)”构成疑问句。
例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例2: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
例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使用疑问语气词“邪(耶)”构成疑问句。
例1: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三、使用固定搭配“几何”、“何如”、“奈何”、“如之何”、“如……何”、“奈……何”等表示疑问。
例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
例2:吾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pyqt4例3: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例4: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
例5: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
例6: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例7: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 项羽本纪》)
四、使用否定词表示疑问。
例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与妻书》)
例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例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
例2:吾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pyqt4例3: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例4: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
例5: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
例6: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例7: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 项羽本纪》)
四、使用否定词表示疑问。
例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与妻书》)
例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