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理解和使用
成语是是汉语言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都和成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各类文体中如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说明文、学术论文等,成语均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可以这样说,要学好语文,掌握成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文学上要达到一定境界,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成语非常关键。
一、成语的含义和特点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它是意义完整的、结构上定型的、在语法上与单词等价的固定性短语,是现成的或既成习用语。如成语“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并不是四个字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结构上则不能改变字眼或顺序,不能说成“鼠目光寸”等;在句中则起一个单词的语法作用,如“这种鼠目寸光、有眼无珠之徒,成不了气候”(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一句,“鼠目寸光”跟“有眼无珠”都是“徒”的定语。
二、成语的来源和结构
(一)成语的来源
1、历史继承下来的
A、古代书面语言:有的属于神话传说: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有的属于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有的属于历史典故:负荆请罪、破釜沉舟;有的属于诗文名句:忧心忡忡、老骥伏枥。
B、众口头语言:水到渠成、千夫所指、狼子野心、正大光明。
2、当代创造出来的:一穷二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求同存异、百花齐放、扬长避短、饮水思源、自力更生、按劳取酬、争分夺秒、穷则思变、厚今薄占、史无前例、与时俱进。
3、从外民族借用来的:火中取栗(拉·封丹寓言)、象牙之塔、五体投地、不可思议、心心相印(佛教经典)。
(二)成语的结构
在五万多条汉语成语中,有三字格的,也有五字、六字、七字格的,如“闭门羹”、“莫须有”、“ 欲速则不达”、“五十步笑百步”、“醉翁之意不在酒”。但绝大多数成语(约占96%)为
四字格式。这些四字格的成语,其内部语素的组合是有一定的语序和层次的。汉语语法的各种结构,几乎都可以在成语中到它们的踪迹。概括起来,成语的结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并列关系(内部又可分陈述、支配、偏正)
陈述的并列式:由两个陈述式的词语并列而成的。例如:烟消云散、兴高采烈、风平浪静、苦尽甘来、天翻地覆。
支配的并列式:由两个支配式的词语并列而成的。例如:发号施令、有条有理、贪小失大、避重就轻、患得患失。
偏正的并列式:由两个偏正式的词语并列而成的。例如:深谋远虑、暴风骤雨、左顾右盼、四分五裂、粗枝大叶。
四个语素的并列式:青红皂白、生老病死、声犬马、喜怒哀乐、礼义廉耻、骄奢淫逸、吃喝玩乐、是非曲直、之乎者也、悲欢离合。
2、陈述(主谓)关系:白驹过隙、叶公好龙、气象万千、啼笑皆非、耳目一新。
3、支配(动宾)关系:顾全大局、投其所好、扣人心弦、饱经风霜、以强凌弱。
4、偏正关系:不速之客、庞然大物、世外桃源、窈窕淑女、倾盆大雨。
5、补充(后补)关系:感激涕零、盛极一时、体贴入微、轻于鸿毛、遗臭万年。
6、连动关系:守株待兔、束手待毙、过河拆桥、负荆请罪、结党营私。
7、兼语关系:望子成龙、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请君入瓮、纵虎归山。
三、成语的理解和掌握
每个成语都有它的特定意义,有的成语的字与意义的关系比较简单,从字面上就能看出它的意义来,如“视死如归”、“对牛弹琴”、“千方百计”等,但更多的成语,其意义不是每个字面意义的简单组合,如果望文生义,难免用错。下面就归纳介绍几种理解和掌握成语词义的方法。
1、对于并列关系的成语,可以根据对文的规律推导出疑难词语的词义
所谓对文,原本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这样的字和词往往是同义或反义的,分别叫“同义对举”和“反义对举”。根据对文的这一特点,我们常常可以由一个熟词或词的常用义去推断另一个生词或词的冷僻义。在成语中就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规律来推到疑难词的词义。如:
殚精竭虑 追亡逐北 身体力行 摧枯拉朽 求全责备 待人接物
名存实亡 舍本逐末 外强中干 厉内荏 避实就虚 阳奉阴违
2、对于有些成语,只要掌握了其中一个关键字或疑难字的意义,整个成语就不难掌握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成语中的一两个关键字别住手脚,结果导致望文生义的错误,所以记住这一两个关键字的意思,是轻松破解整个成语意义的钥匙。
不速之客 杀人越货 赴汤蹈火 不能自已 拨乱反正 不求甚解
任重道远 走马观花 痛哭流涕 日薄西山 尾大不掉 欣欣向荣
望秋先零 文不加点 铤而走险 心广体胖 理直气壮 不刊之论
3、有些成语中的虚词值得我们注意
载歌载舞 言归于好 铤而走险 突请君入瓮的意思如其来 卓而不 率尔而对
羌无故实 下车伊始 语焉不详 生死攸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4、有些成语中的同义复词值得我们注意
穷极无聊 如其不然 百无聊赖 语无伦次 休养生息 囤积居奇
5、有些成语中的通假字应引起我们重视
信口开河 胡说八道 跳梁小丑 名列前茅 洞心骇目
掉以轻心 自怨自艾 高屋建瓴 打破沙锅问到底
四、成语的使用和规范
(一)读准成语的字音
掌握和使用成语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音。从古代到现代,成语的语音在不断变化,而且汉字又不是表音文字,不象英文那样一看便知读音,必须与语义联系起来才行,部分成语中的一些字虽字形与现在的一样,但仍然保留了古时的读音,极易发生误读,甚至有些字到现在已不再使用,只保留了古汉语的印记,使今人更难掌握它的读音。
1、疑难字的读音
这里说的疑难字,主要是指现在已不常用的字和易与形近字弄混的字。如:
暴殄天物 怙恶不悛 刚愎自用 不卑不亢 相形见绌 咄咄逼人
弄巧成拙 面面相觑 纵横捭阖 残垣断壁 病入膏肓 一丘之貉
2、多音字的读音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成语中的多音字人们往往容易读错,贻笑大方。
不省人事 省吃俭用 深恶痛绝 恶贯满盈 济济一堂 无济于事
妙趣横生 飞来横祸 生杀予夺 丢三落四 别无长物 毁家纾难
自怨自艾 心宽体胖 呼天抢地 拾级而上 窗明几净 荷实弹
(二)掌握成语的写法
汉字是音、形、义三要素的统一体,成语一般由四个汉字组成,而且是表达一个整体意义,因此,要正确掌握好成语,就必须注意成语书写的规范化,避免写错别字。成语书写形式不符合规范化要求的,主要有下列五种情况,其中第一种情况最为常见。
1、因误写同音字或近音字而致误
(1)那么只有去问窦松贵,他是明正言顺的队长,又是在党的,也一定知道内情。(曹玉林《苏醒的原野》)
(2)他们在河两岸修地堡、盖城池,好淫烧杀,无恶不做。(俊然《长长的乌拉银河》)
(3)白麻皮含蓄地笑了笑,不慌不忙地翻出手中的两张“爱司”,温文而雅地说:“对不起,统统被我吃进!”(叶辛《蹉跎岁月》)
2、因误写形近字而致误
(l)只是因为他是太平镇上的当权人,又是丁大耳朵的管家汉,为了利用,也只好虚与委婉。(李英儒《女游击队长》)
(2) 小沈想起党团组织对自己的期望,决定揠旗息鼓,避免了一场殴斗。(《人民日报》1981年5月5日)
(3) 刚睡醒的苏平不暇思索地答道:“二的平方等于四,四的平方等于八。”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3、因误写同音近形字而致误
(l) 你热爱金泉河,熟悉金泉河的脾性:夏天象一匹桀傲不训的烈马,咆哮奔腾,一泻千里;秋天象一个温柔文静的姑娘,轻泛涟漪,明丽可爱,……(崔巍、钮宇大《爱与恨》)
(2)解放前,回回多是肩挑贸易,朝谋夕食,读书人如凤毛鳞角。(马瑞芳《煎饼花儿》)
(3) 他不畏艰苦,风尘朴朴,跑遍全国的山川大地,创建了“地质力学”,在勘探矿藏、工程地
质和地震地质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青年》1979年第8期)
4、因“字”的排列次序不当而致误
(1)要是在党外人士面前不宣传,棱模两可,或者干脆装哑巴,那样做,我就感到实在太别扭了。(艾煊《山雨欲来》)
(2)三多娘眉笑眼开地站在大门口,由杏花陪伴着,一直等他们在小学转角处消失。(司马文森《风雨桐江》)
(3)旧中国就象一个衣服上打着无数补钉、带着一号饥啼寒的儿孙、受尽凌辱的苦难的母亲。(《浙江日报》1980年1月19日)
(4)三十年后,后人编辑的冼氏(冼玉清)遗著刊行,中国文化又重演着一段火尽薪传的故事。(陆键东《一个女子与一个时代》,《收获》1997年6月)
5、因其他原因而致误
(1)河流万里,总有个头,海阔天涯,也有个边。(路一《赤夜》)
(2) 不到前半晌,人已从四面八方汇集来。现在已经是人山人海,摩肩擦踵,挤得水泄不通。(崔巍、钮宇大《爱与恨》)
(3)她,一忽儿在帐房里招呼招呼,一忽儿到帐房外人里去看看,忙的不得开交。(杨友德《俄洛天刚亮》)
(三)避免成语的误用
成语既然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本身自然是合于规范的语言材料。然而,在实际运用中,有些人由于未能掌握好成语,出现了下列所举的一些错误。
1、因不明成语意义而致误
成语绝大多数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有的有典故或来源,有的保留了古汉语的词义,这些成为我们理解和使用成语的难点,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误解、误用。例如把“不刊之论”的“刊”(删改)误解为刊登,把“不足为训”的“训”(典范,准则)误解为教训,把“危言危行”的“危”(正直)误解为危险,……对于诸如此类的成语,切不可以今释古,望文生义,否则必然造成误用。
(1)我这时才留心看到,有四五个彪形大汉,已扇面形向我围来,其中一个首当其冲,瞪着红眼珠子,张着大嘴向我伸出了手,一股恶臭的酒气喷来,……(植林《一个女囚的自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