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①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②,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③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④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⑤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⑥天下,忧以天下;然⑦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下》②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③对:回答。④非其上:即以其上为非,认为他们的统治不对。⑤民上:人民的统治者。⑥以:介词,相当于“把”。 ⑦然:这样,代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贤者亦有此乐乎  ②乐民之乐者     ③然而不王者   ④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2、下列“以”字与“乐以天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C、策之不以其道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请君入瓮的意思3、与“未之有也”一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子何恃而往 C、甚矣,汝之不惠   D、吾谁与归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统治者应___________,“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被升华为                                     
二、为者常成,行者常至①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②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③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④,常行而不休者,故⑤难及也?”
注释①选自《晏子春秋·内杂下》。②夫子:先生,对尊长的敬称。③常:一定。④置:弃置,放弃。⑤故:通,何。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真,,及字的意义。
①故难及也 _______    ②自古及今,未尝闻也______
③若有作奸犯及翠为忠善者___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_____
2.翻译句子。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3.晏子认为怎样才能容易的达到目的?(请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4.这则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臣之位,颜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乃献遂邑之地以和___ ②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___  ③北面就臣之位___ ④曹沫三战所亡地__
  ⑤欲倍其约___ ⑥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___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三败北”意思是“三次在北方战败”。( )  ②《史记》是东汉司马迁写的纪传体通史。( )  ③从文中看,管仲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 )  ④“庄公好力”中“好”读作“h o”,意为“喜欢”。(   ⑤齐桓公气急败坏,却能顾全大局。( )
  3.翻译句子。  ①子将何欲译文:  ②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译文:
  4.根据课文填空。  ①刚刚订了盟约,曹沫突然出现了,____、____只两个动作,干净利落,目标明确,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策划,而非一时心血来潮。
  ②管仲对桓公的劝告,从侧面点明了曹沫功成即退,不怕对手反悔的_______。
  5.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四、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往见伯乐曰____   ②愿子还而视之______③去而顾之_____   ④伯乐乃还而视之______
2.与去而顾之中的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面山而居    D.黑质而白章
4.本不懂得货,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屈而不信①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能信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③,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④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⑤不知类⑥也。
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②信:同。③不远秦、楚之路:不以去秦国去楚国的路途为远。④恶:厌恶。⑤此之谓:这就叫做。⑥不知类:不知轻重主次。
阅读训练1.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2.下列句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B.指不若人,则如恶之 C.心不若人,则不知恶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如有能信之者______  则不远秦、楚之路__4.翻译句子。  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5.“此之谓不知类也”“指代什么?不知类应该怎样理解?
六、两虎相斗,必有一伤①
  庄子②欲刺虎,馆竖子③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④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③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④须:等待。
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的多义词。①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___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__③然天子读书者有几?__④卞庄子以为然__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①两虎方且食牛_②有顷,两虎果斗___③馆竖子止之__④立须之_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辍耕之垄上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从伤而刺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翻译句子。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译文:
5.你想到的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__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七、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既毕⑤,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⑥?”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导读  :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识英雄,决非平凡之才。曹操当机立断派人追杀他,也是防患于未然。
注释 :①魏武将见匈奴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匈奴,古代北
方一少数民族。②雄远国:威震远国。③使崔季珪代:()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匈奴使臣)。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④帝自捉刀立床头:魏武帝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捉刀,握刀。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⑤既毕:指接见完毕。⑥魏王何如:(你看)魏王这人怎样?⑦雅望非常: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l.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2.帝自捉刀立床头(  ) 3.魏王雅望非常(  )4.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
二、填空    “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词性为_____解释为_____;“使崔季珪代”中的“使”,词性为_______,解释为________
三、在匈奴使者眼中崔季珪“雅望非常”,但曹操却是气度非凡。说明曹操虽“形陋”,但英雄气质自然流露,非崔季珪可比。此事世人多认为曹操阴险奸诈,你对曹操的看法是怎样的?____
八、太宗罢朝
  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
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导读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徵正言直谏很多。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了。
注释 :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③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  1.会杀此田舍汉    )(     )  2.谁触忤陛下(   )  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   ) 4.妾闻主圣臣忠(   )
二、翻译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三、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二、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_______________”,可见魏徵之正言直谏。
九、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