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术
韩非认为:聪明的领导者,应该“背法”“处势”“执术”,“法”即法令规章,“势”是权力,“术”是权术。“法”“术”“势”三者统一起来,相互配合,就能居万人之上,维持统治秩序。
驾驭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不在于驾驭者本人德能的高低善恶,而仅仅在于是否具有权力。
领导者的驾驭之权,简者言之,无非是四项:任、免、赏、罚。
聪明的领导者,总是十分注意,是否发生了权力旁落的现象,是不是有人在侵权。一旦发现,立即禁止,保证属于自己的权力,牢握在手,不致他移,即大权在握。
既能掌握对下属的统御之权,又不致于陷入事务堆里,这样的领导者是最高明的。
先秦时期的商鞅就说过,英明的君主,总是处箪席之上,闻丝竹之声,驱使天下百姓,指挥千军万马,如翻覆手掌之功。
无数事实都证明,领导者超脱一些,悠闲一些,轻松自如地驾驭下属不是不可能的。其办法就是,在保证大权在握的前提下,将不必由自己掌握的权力,交给下属,授权下属,即有所不为。
领导者要牢握驾驭的大权,顾名思义,是指关系全局的、举足轻重的主要权力,而不是所有的权力。
请君入瓮的意思任何一个体,都有几个影响较大的核心人物。领导者要想赢得众支持,首先要征服那些核心人物,获得核心人物的信任和支持。
有的领导者履行现职不久,羽翼未丰,众望未归,因此号召力和影响力较小。他们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方能服人。领导者可以借助的外力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些众望所归的权威人物的力量。
信仰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信仰对象的思想和“指示”至高无上,不可违背,必须身体力行。既然信仰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那么,领导者们就应抓住不放,为己所用。
孔子说:“临之以庄,则敬”。意思是说,领导者不要和下属过分亲密,要保持一定距离,给下属一个庄重的面孔,这样就可以获得他们的尊敬。
戴高乐说:“不神秘就不会有威信,因为熟悉会增加轻蔑,凡是宗教都有神龛,无论是谁,
在他的贴身仆人眼里都不是英雄。”“没有威信就没有权威,不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就不会有威信。”
巧妙地运用暗示,可使下属积极接受领导的意志和命令,迅速行动,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起到其它方法所不能取代的作用。
韩非主张,君主在听取臣属谈话时,要采取“去好去恶”的方术。“去好去恶”的意思是,静静地倾听,不要显露自己的主观好恶意向。
韩非说:“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不露主观好恶,包括多方面内容,一是不轻易用语言直接表态,二是不从一频一笑的表情和举手抬足之间表露意向,领导的言谈举止,具有暗示作用,下属对此极为敏感。
先秦儒家创始人孔子对领导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特别重视。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尚之风,必偃。”意思说,领导者的所作所为就象风,臣属的行为举止如同草,风向哪里吹,草向哪里摆,领导怎么做,臣属就怎么做。
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的话告诉我们,首先使自己成为内行和明白人,是引导别人的先决条件,也是一种驾驭之方。
尼克松说:“我所认识的领导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求知欲强、爱读书。今天,在电视机前着迷的青年,不会成为明白的领导者。”
古人云:“成于信,毁于随。”说到做到,不放空炮,遵守信誉,待人信诚,这是领导者影响、号召下属的方略之一。
孔子认为得信于民是领导者站住脚跟的最要紧的东西,举足轻重,至关重要。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
绝不要应允任何自己不能兑现的事,并确实使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你从不许诺任何不能兑现的东西。
老子有一句名言:“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领导者不要同下属争夺名利,名利之前后退一步,不要抢先。
帕金森说:“我们是有人性的,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发怒的时候。但是,一个豁达的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心情不好;一个更加冷静豁达的人知道,在自己感到不适的时候决不采取任何行动。因此,要等待,直到你能够对自己和自己的难题付之一笑。那么你将会有一个妥善处事的极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