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论文
摘要:随着当前全球化的深入,我国高校学生面临着多元化思想的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都在发生着改变,面对着这种现象,更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主体性原则,在保持大学生基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上,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自身的能动性与主动性,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是主要的教育对象,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主体性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所在,坚持主体性原则,可以在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尤其在当前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更需要坚持主体性原则的运用。基于此,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原则运用现状为基础,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一、主体性原则及其必要性概述
主体性问题在近现代属于哲学的基本范畴,也即是对人在对象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马克思理论认为,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一定的对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其基本表现是人
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和创造能力。而主体性原则则是在对象活动中遵循客观事实规律,正确认识和利用主观条件和因素,充分调动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体现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将主体性原则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可以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以及创造性,使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权利和责任得到统一。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主体性原则存在的问题
1.主体性地位的弱化。以高校教育为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被大大的弱化,这是因为,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一直利用的都是填鸭式教学方式,在该种方式下,教师灌输,而学生则被动接受,大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该种模式下,是以教师为主体性的核心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学生提升兴趣与能动性、创造性。
2. 消极的主体性心理。在长期的高校教育中,由于主体性原则长期没有得到重视,这也反映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消极心理与冷漠的思想态度。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内在和外化的规律进行把控,将主体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但是在实践中,由于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很多学生都缺失了基本的价值观念,从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成为了一种应付。
3.信仰表现的功利化。高校学生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在离开校园后面对复杂的社会能够到正确的人生方向,从而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力量。不过,笔者在对某高校的大学生入党动机进行调查后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的理由为“有利于未来的就业与个人前途”,这也充分说明,当前大学生在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化问题。
4.自我价值的不清晰。无论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还是大学生,都普遍存在着对自我价值认识不清的问题。仅仅调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容易造成自我中心主义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因素。由于在实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并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各自作用认识的不清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主体性原则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提升其主体地位是重要的核心所在。在提升其主体地位的实践中,要从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情感等因素做起,情感能够使主体在接收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学生对教师所传播的理论与信仰不仅与认知相关,与情感更是息息相关。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主体性原
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和自我适应能力,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氛围。
2.加强思想、心理疏导和培训。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即将面临着毕业、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其心理状况并不乐观。同时,由于心理状况的不乐观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带来了挑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允许时可以构建心理疏导平台。具体来说,高校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心理咨询机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增强自身心理健康相关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者的积极引导作用,从细微之处入手,增强自身的示范作用。
3. 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学生是我国较高层次的人才,其思想和道德的状况直接和我国的未来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面对当前全球化的加剧,外来文化不断深入我国,大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在该种背景,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很容易会受到动摇。务必采取措施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削弱多元化思想为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具体的教育中,要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和立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论文
4.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若想破除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隔阂,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非常有必要。通过建设一个高效、完备的互动交流沟通机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有效的完善,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公平、民主、和睦的氛围和环境,达到双向学习,共同提高的目标。这种沟通机制不仅仅只建立在教学环节之中,还需要在生活、心理等各种方面中进行深入,才能保证良好的双方关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全球化的深入,我国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多元化思想的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都在发生着改变,面对着这种现象,更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主体性原则,在保持大学生基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上,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自身的能动性与主动性,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任杰. 主体性教育模式下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析[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2:89-90.
[2]郝连儒.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01:118-120.
[3]左永强,高强,赵明媚. 主体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 中国成人教育,2015,05:59-61.
[4]邓平安.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19-22.
[5]孙若梅.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现路径[D].辽宁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