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方言是一种乡土文化,方言童谣是切适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开展方言童谣教学以传承传统文化十分必要。以中班童谣教学《茶口粉干》为例,从精选创编童谣内容、整合融合核心价值、崇尚创新学习策略三方面入手,具体阐述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让童谣学习富有趣味,真正成为幼儿童年的温馨记忆。
摘要
关键词童谣教学;本土文化;内容选择;目标定位;学习策略
童谣浅显生动、富有韵律,切适幼儿诵读。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口耳相传、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代代传承。闽清童谣反映了闽清风俗民情,有鲜明的地方特、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文化积淀,是闽清本土礼乐文化最朴素的呈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倾听与表达”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要会说本地区的语言和普通话,发
音正确清晰。[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
简称《纲要》)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帮助幼儿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从而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2]
随着国家推广普及使
用普通话,方言逐渐式微。幼儿在家在园主要讲普通话,缺失方言对话的语境,造成大部分幼儿不会讲也不太听得懂方言。基于此,幼儿园开展闽清童谣教学,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促进审美能力与社会性发展,让幼儿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下面以中班童谣教学《茶口粉干》为例,试加阐释。
一、精选创编,学习内容更有趣
(一)精选更具情趣的家乡童谣
幼儿阶段是语言,尤其是口语发展最重要的时期,精选贴近幼儿生活实际、亲切有趣的童谣内容,有利于引起幼儿共鸣,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升。课题组通过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去县档案馆与县图书馆翻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形式,陆续搜集闽清境内各乡镇代代相传、口口相授的传统童谣近二十首,再从童
谣的语言、内容立意、趣味性、知识性等方面考量,根据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进行筛选和分类,精选出小班
内容:《小宝宝》《真鸟仔》[3]《阿蛴叫》《砻砻谷》《麻
笋》;中班内容:《瓶瓶盖》《蜘蛛结网车车圆》《手指
谣》;大班内容:《猜谜语》《火烧山咧咧红》[4]
《十二月
果子》《池园碗》《节约粮食》等数十首传统闽清童谣。它们语言生动、节奏鲜明、押韵和谐,为幼儿所喜闻乐见,是适宜、珍贵的园本课程资源。
(二)创编颇有乐趣的家乡童谣
传统童谣中美中不足的是,和美食挂钩的内容特别少。课题组成员研讨后认为,童谣教学开展初期,内容应该是中班幼儿生活中常见、熟悉和亲切的,闽清特小吃是“我爱家乡”主题中最容易引发幼儿兴趣的话题,尤其是闽清三宝:糟菜、橄榄、粉干,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如果能从闽清的美食为切入口,开展童谣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搜集不到关于闽清美食的传统童谣,教师们知难而上,
开动脑筋,开始尝试自己创作。创编时要充分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和现有知识经验,内容要生活化,还要有文学性,语言要凝练生动,表达要准确到位。第一次创作的童谣:“茶口出粉干,人人都会北(知道)。蜀(一)碗炒粉干,出名通天下。”主要强调粉干出产地和其闻名海内外的影响力。在第一阶段教学中,笔者发现,幼儿对运用闽清方言来诵读童谣很感兴趣,但童谣对粉干不同烹饪方法没有呈现,句与句之间不够押韵,尤其最后一句“出名通天下”中“出名”与“通天下”比较拗口,不利于幼儿掌握。为此,笔者专门请教了县民俗专家,经过反复斟酌、修改,由此诞生了内容更丰富押韵、主题更到位的原创童谣《茶口粉干》:“美食在闽清,茶口好粉干,煮炒焖灴(炖)拌,透底(从来)吓(吃)不惊(怕)。”精彩的童谣内容,更有利于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
——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刘征峥
(闽清县实验幼儿园,福建闽清350800)
教学研究
2020·03教学研究
二、整合融合,核心价值更精准
童谣教学与常态的语言教学共通之处,即童谣教学是语言活动的一种,幼儿要理解童谣内容,发准字音,发展语言能力,如学说方言、运用方言等。两者的区别则是童谣教学要通过多元融合课程,即五大领域互相渗透的各类活动,由浅入深,引导幼儿多方位、多感官、多角度地观察感受家乡风土人情,才能达成埋下热爱家乡的情感种子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征,从“我爱家乡”主题的核心目标出发,基于儿童视角,选择合适的童谣开展集中教育活动。
(一)多维整合学习目标
教师要精心解读童谣及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值,准童谣的核心价值,设计适切的学习目标。茶口粉干洁白匀长、久煮不烂、老少皆宜,是闽清极富代表性的特产,许多东南亚国家华侨归国必点必尝,还大量购买带,回当作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小小童谣饱含深情,能让幼儿逐渐亲近家乡本土文化,感受其独特气息。结合《指南》方言区幼儿要基本会说
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的目标,[1]
课题组拟定童谣
讲普通话手抄报
《茶口粉干》的教学目标为:1.愿意用闽清方言说出粉干的几种常见食用方法,发音正确清晰。2.感受童谣内容,学习有韵律地诵读童谣。3.了解家乡美食,体验方言诵读的乐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目标的多维整合,须深度挖掘简单童谣背后蕴藏的深刻内涵,尤其关注情感内涵,彰显童谣的教学价值。
(二)多元融合发展目标
童谣既是简短的诗,又是有趣的歌,多在孩子与长辈的互动游戏中口口相传、代代传承。童谣教学中,教师融合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元素,同时通过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的教育,以及日常生活当中的运用,让幼儿在多元融合、多维整合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促进幼儿语言、情感、社会交往、思维、经验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满足个体学习与发展的不同需求。比如《茶口粉干》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音乐元素:有韵律地朗诵,结合打击乐器给童谣配伴奏,套用《卖汤圆》等民歌旋律唱童谣等。基于儿童视角,还可以将童谣融入到不同领域、不同侧重点的各类学习活动当中,如民间故事欣赏、亲子诵读、童谣编绘;创意戏剧游戏、美工游戏、音乐游戏……让童谣学习更加游戏化、趣味化,达成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目标。
三、崇尚创新,学习策略更高效
《纲要》和《指南》都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
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师一方面要动员家长配合,从简单的日常对话开始,营造说方言的氛围;另一方面要从幼儿的学习、发展目标出发,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有趣、有效的教学环节与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先了解幼儿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然后结合“先顺后推”的学习策略,先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童谣的趣味性),再推动幼儿的发展(童谣的价值点),最终实现教育目标。课题组成员多次进行一课三研、同课异构、异课异构等童谣教学研讨,在循环进行的“研课—观摩—反思—推进”中探索创新,总结出切适幼儿的方言童谣学习策略:
(一)亲身体验法
《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
动中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内容。[2]
对家乡
美食的体验与感受,绝不可能在一个高结构的集中教学活动中马上完成,而需要课前充分的知识与经验准备,方能增强理解、激发情感、促进语言发展。结合“我爱家乡闽清”主题活动的推进,教师联合家长力量,多次带幼儿走进社区:比如请家长在家指导幼儿一起烹饪家乡粉干美食,带幼儿去茶口村粉干厂参观,走访闽清三宝店,采访南洋归国侨胞等,让幼儿逐步了解粉干的历史、制作、烹饪方法等。在日
常生活中,不断丰富有关“粉干”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在多元学习中积累经验。在童谣《茶口粉干》教学中,幼儿才能真正理解“闽清美食”“茶口粉干”“煮炒焖灴(炖)拌”的文化背景与意义。
学习来自本土礼乐文化的童谣,能有效激发幼儿热爱方言,进而热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教师的每一个提问,采用的每一种策略,都要注重情感交流。教师可通过提问引题:“孩子们,你知道你是哪里人吗?(生:闽清人)我们美丽的家乡闽清有什么特美食?(生:闽清三宝等)闽清人要学会讲闽清方言,你能用方言说说好吃的闽清三宝吗?”在教学过程中,当幼儿捧出自己的“招牌粉干”时,教师可以边点赞边用夸张地语气说:“你们的粉干太好吃了,我就是一天吃三顿,天天吃粉干都吃不怕呀!透底吃不惊(闽清方言)。”教师积极正面的鼓励,能够使幼儿萌生爱家乡的情感。
(二)直观导入法
民间故事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教师可通过故事导入:“很早很早以前,在咱们塔庄茶口村有一个姓林的小伙子,靠砍柴为生。他经常挑着柴火
2020·03到地主家去卖,看见地主家下水道满是倒掉的白米饭,就把米饭捞起来带回家,洗干净晒干后煮着吃。时间长了,他从地主家里捞回来晒干的白米饭越来越多。他就把晒干的米饭煮透了,放到石臼里捣成团,再用‘薯擦’擦成细条晒干。这种经过加工的饭干粉条,再煮着吃,就好吃多了。慢慢地,茶口人都学会了这种方法,还把这种用饭干制作的粉条叫做茶口粉干。”让幼儿听传说、看制作工艺、寻感受生活中的粉干等,产生多维感官体验。
在《茶口粉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图谱、照片等媒介,借助直观的形象加深幼儿理解。相对《茶口粉干》这首原创的新童谣,许多传统童谣因为其年代久远、一些事物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比如“鸡笼”“池园碗”“肥肥猪肉炒蜀鼎”中的“鼎”(锅)等,需要教师用故事配合图片的形式向幼儿介绍说明。再如,通过播放源自生活、以本班幼儿为主角的美食制作小视频,让幼儿观察、了解煮、炒、焖、灴、拌五种做法的区别:煮的时间短,灴(炖)的时间长;煮的汤多,焖的汤少;粉干煮熟直接捞出可以拌着调料吃,也可以再倒入油锅里炒着吃。多媒体运用帮助幼儿梳理对家乡美食的印象,调动幼儿倾听和表达的愿望,在相互分享中提升方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游戏互动法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符合年龄特点,最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幼儿在愉悦的体验中达到共情,
从而自然而然地诵读童谣。本次教学中,教师以“古街梅城印记私房菜餐馆聘请大厨”引题激趣,让幼儿扮演大厨,用夸张的肢体和语气边“挥铲”边推销自己最爱的粉干美食:“猪脚煮粉干”“糟菜炒粉干”“草根焖粉干”“泥鳅灴粉干”“酱油拌粉干”……教师创设情境:“马来西亚的华侨回国探亲,今天要来店里尝尝家乡菜,他们的闽清话讲得比国内的闽清人还正宗。虽然他们在千里之外,但永远都记得自己是中国人、闽清人。我们要怎么用闽清话热情地欢迎客人?你想怎么介绍你的招牌菜?”有趣的游戏体验符合幼儿
心理特点,课堂动静合理交替,不知不觉间突破重难点“煮炒焖缸拌”。在熟悉童谣的基础上,让幼儿自主选择诵读童谣的方式方法,更能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比如尝试为童谣伴奏、增加念白等。伴奏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借鉴合唱中无伴奏演绎的阿卡贝拉,幼儿用拍手、拍打身体部位的方式伴奏;用打击乐器伴奏;用日常用品伴奏;在体育游戏中加入童谣诵读伴奏等。还可以在童谣句末增加“丫霸”念白造势,或延长音重复“透底(从来)吓(吃)不惊(怕),吓(吃)——不——惊(怕)”以游戏的形式增加趣味性。
语言来自生活,也要运用于生活。课后,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继续延伸开展“闽清童谣”活动,以“我们的节日”为了契机,邀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园和孩子们共同登台,唱闽清童谣,讲闽清故事,在游戏互动中深化内在体验。幼儿模拟粉干制作工艺,分角扮演的情景剧《茶口粉干》参加县中秋晚会,充满乡土气息和稚趣的表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开展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教师自身的礼乐文化修养、教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语言的发展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幼儿园要进一步加强与家庭、社区的配合,共同挖掘闽清童谣的教育价值,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楣,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01,299.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1,30.
[3]陈泽平.福州方言熟语歌谣[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3-16.
[4]刘积香.闽清风俗[M].闽清:闽清梅城印记系列丛书,2002:158-160.
(责任编辑:闽晓)
教学研究
发布评论